人教部编版2017-2018 学年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 语文同步练习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2051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1/8

1.选择题(共2题)

1.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B.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C.这篇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句句都是肺腑之言,情真意切。
D.母亲不仅吃苦耐劳,又是一个安居乐业的妇女,她鼓励孩子去开创新的生活。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越来越多的人利用国庆假期出游,而骑在塑像头上拍照,此类不文明的旅游现象却屡禁不止,其原因是缺乏个人修养造成的。
B.一档名为《朗读者》的大型朗读类节目播出,加上已经成为热门话题的《见字如面》,给人一种久违的文化气息。
C.一年一度的两会,吸引着来自各行各业的目光,打动着亿万百姓的心弦。
D.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2.字词书写(共2题)

3.
给加点字注音。
不辍(________) 慰勉(________) 劳碌(______)  勉强(______) 周济(_______)
溺死(________) 祖籍(________) 竭力(______)  佃农(______) 妯娌(_______)
4.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fù)(yù)___________,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2)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wéi)(fù)(bù)(rén)_______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3)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hèng)(mán)_______,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jié)(yī)(suō)(shí)_________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
(4)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āi)(tòng)_____是无
法补救的。

3.现代文阅读(共2题)

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黄土
邹志安
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黄土上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他死于肺心病。这是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国农民在平时,是不大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即有病躺倒,还要拖磨。我父亲民国十八年遭年馑时去南山背粮,走冰溜子,回来时冻掉了十个脚指甲,并且扎下了病根。以后一直半声咳嗽,而从不看病吃药。直到死前几个月,在我强迫下才去医院作了平生第一次心电图。医生打比方说:“机器运转一生,主机已经磨损,太缺少修复和保养了!”为了挽救,吃“心脉宁”一类比较贵的药。他问:“一瓶多少钱?”听说有三元多,半天沉默不语,后来就说:“不要买药了,我不要紧。”当我不在时,就偷偷停止服药。他一定计算过:一瓶药的价值要买近二十斤盐,要让儿媳们劳动好多天。
他平生也就只知道劳动。繁重的劳动使他累弯了腰。不知创造了多少财富,自己却舍不得乱花一分钱。有一次我给了他两元零用钱让他买点好吃的,半年后他还在身上装着。在重病期间他出现了谵语,净念叨“把猪喂了没有”“把锄头安好”“麦黄了就快收”之类。临死时他默默流泪,留恋这个世界——他为之洒尽汗水然而仍不富裕的世界。
父亲从来无是无非,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可以说在精神上是贫困的。富有者被给与,贫困者被剥夺,那么他是被剥夺了:从前因为贫困而没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后来倒是不断地接受各种政治教育,而终于都没有弄明白。但他显然没有遗憾过,因为他有劳动,因此而填补了一切缺憾。巧者劳矣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但他还有所求——祈求世事不乱,有安稳的日子。
他现在去了!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那时我跪在泥水里为他送行。我曾经想到过:他活了七十七岁,已很不易;而我们周围能活七八十岁的老人又实在太少。不是老人们不想活,也决非儿女们不孝顺,实在是因为生活水平太差。那么,尽快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则是儿女们挽留老人多驻一时的最符孝道的方法了。哭也徙然,哀也无助。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励。
将军和领导人死了,会有无数悼文,因为他们功勋昭著。一个普通劳动者死了,我们撒下这一把黄土,并期望世人能够容纳。
【小题1】这篇散文题为《黄土》,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
【小题2】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3】请用一两句话概括文中所反映的当时中国农村的状况。
【小题4】试把本文和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进行比较,看看两文之间有什么相似点。(提示:可以从记叙内容、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写作特色等方面进行比较。)
6.
阅读《回忆我的母亲》(节选),回答问题。
①每天天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②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③她的性格 (A.和睦 B.和蔼 C.和气),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④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很 (A.和睦 B.和蔼 C.和气)。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⑤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⑥她自己是很节俭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⑦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小题1】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前边的横线上,依次是:  
【小题2】“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
【小题3】对这段文字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
【小题4】对这段文字的内容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家人及母亲的勤劳、俭朴和仁慈。
B.写母亲勤劳、俭朴的品德和对我的影响。
C.写母亲勤劳、俭朴和仁慈的品德及其对我的熏陶。
D.写我对母亲教育培养之恩的感激之情。
【小题5】简要说说这段文字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特点。

4.语言表达(共3题)

7.
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不同含义。
⑴母亲是个好劳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她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括号中。
(1)母亲这样整日地(______)着。(A.劳累  B.劳碌)
(2)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力(______)一家人生活。(A.支持  B.支撑)
(3)母亲(______)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A.管束  B.管教)
(4)母亲(______)(A.沉重  B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______)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A.时代  B.时期)
9.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建设书香型校园,鼓励学生们读经典的书。
②一所学校可能简陋贫乏,但只要有能为我们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
③真正的教育一定是有利于启迪学生智慧的教育,阅读则可以启迪智慧。
④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知识、扩展视野,更能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启迪。
⑤有了书,我们可以同智者交谈,与伟人对话,汲取智慧,受益终身。
A.①②⑤④③B.③⑤④①②C.①⑤④③②D.③①④②⑤

5.综合性学习(共1题)

10.
学校准备开展以“人无信不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班级准备出一期小报,要求每人从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中搜集有关“诚信”方面的名言警句,请写出一句你搜集到的名言。
(2)下边是福建省消费委员会的图标,结合诚信的主题,说一说这图标的设计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字词书写:(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3道)

    综合性学习:(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