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励才实验学校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419773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1

1.综合题(共4题)

1.
英国作为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近代以来独领风骚数百年,给人类文明烙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使英国终于确立了代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制度,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
(1)“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哪一历史文献为这一制度的确立提供了保障?
材料二  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2)上图反映了英国海外贸易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材料一分析形成的原因。
材料三  187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所占比重(%)
年份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870年
32
10
13
23
1900年
20
7
17
30
1913年
14
6
16
36
 
(3)分析材料三,英国工业生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4)概括以上材料,近代英国的盛衰对我们实现“中国梦”有何重要启示?
2.
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63年。他受命修理格拉斯哥大学的一台纽可门蒸汽机,发现纽可门机消耗能量多而产生的功效不足,1765年,他终于想出了在气缸之后再加一个冷凝器的主意,使蒸汽机的效率成倍提高。1781年,他改变了蒸汽机只能直线做功的状态,用一个齿轮装置将活塞的直线往复式运动转化为轮轴的旋转运动。1782年,他进一步设计出了双向气缸,使热效率又增加了一倍。经他进一步改进后的蒸汽机,成了效率显著、可用于一切动力机械的万能原动机。蒸汽机改变整个世界的时代正式到来。
材料二 蒸汽机有许多缺点。比如由于有锅炉,体积庞大而笨重;燃料的热能要传给蒸汽后再转化为机械能,效率很低。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有人尝试把外燃改成内燃,不用蒸汽做工作媒介,直接利用燃烧形成的气体推动活塞运动,把锅炉和气缸合并成一体,这就是内燃机。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根据材料列出其改进蒸汽机的大致过程。
(2)蒸汽机的应用对整个世界面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列出以改良蒸汽机为动力的交通工具一例。
(3)与蒸汽机相比,内燃机具有哪些优点?内燃机的发明在交通运输领域引起的革命性变革是什么?
(4)从蒸汽机的改良到内燃机的发明,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3.
时间构成历史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时序为基础建构的历史知识体系,实现历史事件间的纵向联系,便于理清历史发展脉络,形成历史知识的整体性。下图是美俄两国历史发展示意图,看图并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各自危机各自解】
(1)A年,美国与俄国是如何解决本国危机的?
【一进一出一战终】
B年因两个事件﹣﹣俄国革命和美国参战﹣﹣战争是一部烧钱机器,一战将俄国的弊端完全暴露了出来,革命使俄国退出了一战……另一边,美国总统威尔逊宣称美国参战是为了结束战争、结束痛苦和灾难。此前英国人却在公开出版的杂志上登出漫画,威尔逊站在一只衔着橄榄枝、伪装成和平鸽的老鹰身边,讥讽美国在一战初期的中立是伪装的和平。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1917年一战正酣之际,俄国退出了此次战争,这是一次怎样的战争?1917年美国从中立到参战,对美、英的不同说法你是怎样理解的?
【杰出领袖谋发展】
C阶段,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经济体制,而罗斯福总统正在与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做斗争。
(3)30年代苏联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特点是什么?同一时期罗斯福总统应对大危机采取的中心措施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特点?
(4)观察上图时序性知识体系,它对学习历史有怎样的帮助?
4.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然而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时有发生,20世纪初,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空前的震荡和可贵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山雨欲来】
材料一

(1)写出图一中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和图二事件的发生地,图片中的对抗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的关系?
【唇枪舌剑】
材料二

(2)战争结束后,各国的较量转到了谈判桌上,英美等国宣称要在“完全公正”的基础上签订条约,举出与中国相关的一例说明战胜国违背了他们宣扬的原则。图中两次会议召开后形成了怎样的国际格局?
【鉴知得失】
材料三 对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两种评价:
A: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召开,表明人类在付出世界大战的巨大代价之后,开始接受教训,学会用谈判、妥协这种古老的方式处理国际争端,所有国家在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时,必须承认和照顾对手的合理利益,实现相互关系的平衡。尽管存在种种的不合理,毕竟走出了以缓和与合作代替战争的一步,是人类迈向文明、和平的有益尝试。
B: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召开之际,世界的命运掌握地他们手中,但他们却没有担当此重任的胸怀。他们出于狭隘的私利,互相勾心斗角,大搞秘密交易。和会签署的凡尔赛条约非但没有如它的制定者宣称的那样保证世界和平,反而加深了各国间的矛盾和仇恨,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乃至20世纪一系列灾难的根源。
(3)材料三中两种对立的观点,你支持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2.选择题(共14题)

5.
小红在预习《新航路开辟》一课时,做了如下笔记。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要国家:葡萄牙、西班牙B.客观条件:指南针的应用等
C.重大事件:哥伦布完成环球航行D.积极影响:世界开始走向整体等
6.
几百年来,名画《蒙娜丽莎》深深地打动着人们,人们从中看到达·芬奇对人文主义精神的不懈追求。当时这种追求反映了( )
A.封建文化的兴起
B.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C.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D.基督教文化的复兴
7.
“国内教科书一般把革命的终结定在1688年,这是沿袭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历史解释。这种说法跳过了一个时代,实际上,1660年复辟之后革命就结束了,此后进入一个特别的‘复辟时期’”。历史学家钱乘旦的这一观点针对的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D.日本明治维新
8.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纪念塔内有一块中国清政府赠送的石碑,上题“按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注:没把自己的称号由总统变成皇帝!)、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材料中叙述了华盛顿的历史功绩有哪些?( )
①建立了美国   
②建立民主共和制   
③废除黑人奴隶制    
④维护了国家统一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③④
9.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所有公民有权参与法律的制定。财产权是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这段话应出自
A.《独立宣言》B.《人权宣言》C.《民法典》D.《宅地法》
10.
“法国有了超越欧洲所有社会的民事立法,而那时欧洲社会还保持着中世纪的法律体制,随着法国对外战争的胜利,它给了欧洲各国以不可思议的推动力。”材料肯定的是
A.《人民宪章》B.《独立宣言》C.《人权宣言》D.《拿破仑法典》
11.
(题文)科技创新改变人们的生活和世界面貌。下列历史人物与其发明相符的一组是( )
A.哈格里夫斯———水力织布机B.史蒂芬孙———发电机
C.爱迪生———耐用碳丝灯泡D.莱特兄弟———内燃机
12.
《大国崛起》中说:“日本,太平洋西岸的一个岛国……从17世纪初开始,这个落后的封建小国紧锁门户,度过了200多年闭关自守的时光。但是,西方文明的冲击不可避免地到来了……也迎来了弃旧图新的机遇。”下列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闭关锁国造成了日本的落后B.“西方文明的冲击”指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C.“弃旧图新”指明治政府的改革D.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和平崛起
13.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史实与史论。下列表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A.1776年7月4日,由杰斐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发表
B.工业革命中,主要生产领域和行业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出现了许多大工厂
C.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D.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爆发后,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
14.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所倡导的社会思潮是
A.民族主义B.人文主义C.自由主义D.理性主义
15.
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而又互相制衡的原则。“三权分立”的提出者是
A.但丁B.伏尔泰C.孟德斯鸠D.卢梭
16.
爱因斯坦曾幽默地解释了他的某一理论:“你在一个漂亮的姑娘身边坐上两个小时,会觉得只过了一分钟;而如果你挨着火炉坐上一分钟,就会觉得坐了两个小时。”这一理论是()
A.相对论B.进化论
C.万有引力定律D.运动三定律
17.
下面漫画将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比作笼罩全球的巨大章鱼,形象地反映了经济危机的特点之一是
A.波及范围广B.经济持续恶化
C.股票销售量大D.美国深受其害
18.
海报是一种扩大宣传、辐射大众的艺术形式,其细节折射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化。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一重大改革中的政策宣传画,为执行这一政策,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直接发放救济物资B.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C.减耕减产补贴农业D.兴办公共工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