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7——2018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阅读理解题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41976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3/5

1.现代文阅读(共2题)

1.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①作为中国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人,杨利伟看到了浩瀚宇宙中关丽的地球,与此同时,许许多多中国人都在问:看到万里长城了吗?
②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太空中能够用肉眼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建筑”的说法就广为流传。这个唯一。已经成为中国人引以为荣的骄傲和自豪。但是,杨利伟却非常明确而肯定地答复:“没有看到。”
③杨利伟的回答,让许多人在兴奋中感到一丝遗憾与失望,因为,据说外国宇航员都看到了,为什么咱们中国宇航员却看不到呢?
④杨利伟说的是实话,因为,长城的平均宽度不到10米,据计算,如果在月球上看长城,就相当于在2688米之遥看一根头发丝,如果不借助于现代化的观测仪器,肉眼是很难分辨的。
⑤杨利伟发现了真理,同时也发现了谬误。但是,实话要实说,却需要勇气。因此,有些被传闻认定的神圣的东西,虽是谬误的,但是人们心目中却是神圣而不可亵渎的。……其实早就有一些亲历太空的宇航员已在实事求是地纠正,说在太空用肉眼其实是看不到长城的。但是,有些媒体却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未予报道和纠正。
⑥杨利伟作为中国太空第一人,具有敢于探索、不怕牺牲的勇气;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另一种勇气——实事求是、实话实说的勇气。尽管谬传已经成为国人引以为荣的自豪,成为一种神圣的民族辉煌,成为一种史诗般的英雄情结,但它毕竟是谬传,谬传的东西,早晚是要被真实的现实取而代之的。因此,实话实说需要勇气,我们也应该有这个勇气。
⑦长城是伟大而辉煌的,尽管你在大空中看不到它。但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伟大,却早己在太空中“雁过留声”。据报载,美国“旅行者”太空船,在太空播放的一首中国古筝曲《流水》,就将中华民族历史的伟大与辉煌,挥洒得酣畅淋漓,丝毫不逊于俯览长城的大写意。
⑧承认在太空中看不到长城,是杨利伟这新一代航天人实事求是的勇气;但长城已在世界人民的胸中,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会神往它的雄姿伟迹。更让人高兴的是,杨利伟航天飞行的成功,不正意味着中国人长城精神的发扬光大与开拓延续?从这一点上来说,即使看不到长城,长城的伟大与辉煌,也将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类航天精神的向往与激励。所以我们说,长城,将与宇宙、日月同辉,尽管你在太空中看不到它。
【小题1】结合文意,分析第②段中加点的词语“唯一”、“明确而肯定”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唯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确而肯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为什么在太空,中用肉眼能看到长城的谬传长期以来得不到纠正?请从第⑤段中找一句话作答。
【小题3】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小题4】阅读第⑤段,根据上下文行文思路,在“……”处补充一个所熟知的典型事例,注意前后连贯。
2.
①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②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③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④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小题1】①段中的“那”改为“这”好不好?为什么?
【小题2】①段如果改为“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有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哪句效果好?说说你的理由。
【小题3】②段中“今天”与“一个世纪以后”似有重复,如果去掉“一个世纪以后”,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
【小题4】文段表现邓稼先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简析这样写的作用。
【小题5】简析文段在语言上的特点。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现代文阅读:(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