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惠民县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检测九年级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419603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2/8

1.综合题(共4题)

1.
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他们的强国历程为世界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地区史到全球史)
材料一: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1500年左右发生了什么大事?试说明“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的依据。
(百年维新)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加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

——《全球通史》

(2)据材料二,写出日本学习西方“增加了民族力量”的措施。简述这些举措在解决民族危机方面的重大作用。
(走向现代)
材料三:它是第一个迈进现代社会的国家,当18世纪来临的时候,中国的康熙皇帝正在用他的文治武功,开辟一个新王朝的辉煌,并开始对遥远的西方产生了兴趣。此时的它,正在孕育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开创了影响深远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并建立起一个地跨全球的“日不落帝国”,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它是世界发展的领头羊。
(3)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它是世界发展的“领头羊”的原因有哪些?
(新国新梦)
材料四:这个国家的出现,虽然只有230年的历史,但却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它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独创性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位置占据了一个多世纪。

——《大国崛起》解说词

(4)“这个国家”在崛起过程中,资本主义发展先后遇到过两个重大的障碍,试说明。
(5)现在我们正走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上,材料四中的大国的崛起过程对我们实现“中国梦”留下了什么启示?
2.
自由和民主是现代政治理论中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也是近代以来世界人民的不懈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为自由而战】
材料一 华盛顿有所为,美利坚民族得以独立;华盛顿有所不为,美利坚人民不受其害。
——易中天《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
材料二 “一百多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这项很重要的法令像一盏希望的航灯出现在千百万黑人奴隶面前……
——马丁·路德·金1963年8月的演说
(1)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华盛顿有哪些“有所为”。材料二中,签署《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美国总统是谁?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为民主立法】
材料三 摘自《人权宣言》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第六条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法律对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
(2)《人权宣言》是哪个国家的文献?该文献关于财产问题还有什么规定?
材料四 它第一次确认了民事权利平等、废除贵族特权、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和契约自由等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并吸收了大革命以来的各种社会立法和理论成果……
(3)材料四中的“它”指的是哪一法律文件?这一文件在世界历史上有何重要地位?“它”的颁布者还通过发动对外战争巩固统治,对外战争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分别是什么?
(4)综合上述法律文献,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什么趋势?
3.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它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实现国家目标的重要尺度。重要的国际会议体现了大国之间实力的较量,也影响了世界格局的演变。走进国际会议,探究历史问题。

(处置德国在巴黎)

材料一 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持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1)材料一中的“和约”是在哪一次会议上签订的?哪次国际会议是它的继续?两次会议共同构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怎样的国际秩序?

(绥靖顶峰慕尼黑)

材料二 如下图


(2)依据图片及所学知识,“绥靖顶峰”指的是什么?它损害了哪一国家的利益?对世界大战的爆发产生了什么影响?

(正义携手华盛顿)

材料三: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共同签署宣言。宣言把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的国家集合到了反法西斯的大旗之下……

(3)“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发生在什么重大事件之后?中美等国共同签署了什么宣言?宣言的发表有什么历史意义?

(大国强权雅尔塔)

材料四雅尔塔会议实际上划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的势力范围,使战后出现了两极格局。


(4)材料中的这次会议在哪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4.
经济体制的创新、经济政策的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0年,三年国内战争结束.苏俄却遇到了巨大困难…人民生活困苦…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要贡献。
(1)为解决材料一中“人民生活的困苦”,苏俄实施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具有怎样的特点?
材料二: 苏联的领袖们并没有像罗曼•罗兰期待的那样,及时发现和纠正包括高度计划经济体制 在内的一些政策弊端,以至于积重难返,丧失了让社会 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机会。
——《大国崛起》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确立的时间和标志。这种体制的弊端“积重难返”,它的利、弊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   面对“大萧条”现状,罗斯福坚定地认为,这个国家需要进行大胆的、坚持不懈的试验。如果试验失败,就再试行另一种方法,最重要的是要进行试验。
——《世界史》
(3)材料二中的“大萧条”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中的“试验”指的是什么?该“试验”的核心和基础是什么?该“试验”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的新模式,这一模式“新”在何处?
(4)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2.选择题(共20题)

5.
如果把“议会对王权的胜利”“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应是(   )
A.新体制的创立B.世界开始走向整体C.工业文明的浪潮D.民族复兴新探索
6.
某同学搜集到下列人物图片,欲将他们的贡献归纳到一个主题中。这个主题应是(  )
A.资产阶级革命B.思想解放运动C.国际工人运动D.近代文学艺术
7.
在中世纪的欧洲,人类意识处在一层纱幕之下,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这层纱幕”在意大利最先消散是由于(   )
A.罗马共和国崛起B.新航路的开辟
C.文艺复兴的兴起D.殖民扩张活动
8.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B.殖民地与宗主国的矛盾激化
C.专制王权同议会的矛盾激化D.封建制度的束缚
9.
这次战役是世界史上著名的战役,它扭转了整个战争的局势,是北美英属殖民地十三州独立战争的转折点。它不仅增强了美国人民争取胜利的信心,也为美国人民抗英斗争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这次战役是
A.来克星顿枪声
B.萨拉托加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斯大林格勒战役
10.
下列工业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哪一项不是英国的成果(  )
A.珍妮机的发明B.蒸汽轮船的发明C.蒸汽机的改良D.火车机车试车成功
11.
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导致了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的变化,这里“革命性的变化”是指(  )
A.人力的解放B.机器的使用C.分工的细密D.技术的改进
12.
在16世纪到19世纪的三百多年间,茫茫的大西洋见证了“三角贸易”的罪恶活动。“三角贸易”中最具有悲惨性和血腥性的一段贸易航程是(  )
A.非洲—美洲B.美洲—非洲C.美洲—欧洲D.欧洲—非洲
13.
依据下列四幅图反映的内容,归纳出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A.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B.掠夺与抗争
C.被压迫民族走向联合
D.文明的传播
14.
下列关于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共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B.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C.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D.都避免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命运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重新分割世界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下列示意图中属于三国同盟的是
A.
B.
C.
D.
16.
(2015年随州市)1879年,纽约一家报纸赞叹某一发明时说:“这是一个阳光球,是真正的阿拉丁神灯。”这一发明是指()
A.珍妮机B.改良蒸汽机
C.汽车D.耐用碳丝灯泡
17.
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这个公约最大的受益者是
A.日本
B.英国
C.中国
D.美国
18.
(2018年江苏苏州模拟)***说:“张伯伦过去一心一意想的是搬起希特勒这块石头,去打苏联人民的脚,但是……张伯伦手上的石头却打到张伯伦自己的脚上了。”能印证这一论断的历史事件是
A.德军突袭苏联B.日军偷袭珍珠港
C.德军突袭波兰D.德军轰炸不列颠
19.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
B.英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C.美军在日本投放原子弹打击日军
D.苏联在苏德战场抗击德军和参加对日作战
20.
1944年6月,盟军官兵在英国南部海岸集结,等待执行一项两栖作战任务。他们将要参加的是
A.诺曼底登陆战役B.莫斯科战役
C.斯大林格勒战役D.柏林战役
21.

《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下列人物在《史记》中应该没有记载的是 (     )

22.
二战期间,在巴黎毕加索艺术馆,一个德军军官手指《格尔尼卡》问西班牙画家毕加索: “这是您的杰作吗?”“不,这是你们的杰作。”与这幅作品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
B.意大利侵入埃塞俄比亚
C.纳粹地毯式轰炸西班牙城镇
D.纳粹德国大量屠杀犹太人
23.

阅读下面现代文,回答问题。

飞蛾扑火是傻帽行为吗?

张英锋

        ①现象大家都知道:许多昆虫,只在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后才飞行于花间,一面采蜜,一面为植物授粉。因此,夜行昆虫大多有趋光性,这是一个被所有人都接受的客观事实。

        ②如果你问一个小学生朋友,昆虫为什么要趋光呢。他很可能回答:因为晚上太黑了看不见呀,昆虫们想要在光线好一点的地方进行工作和生活呢。这似乎很符合人类直觉,是的,我以前也这样天真地以为过。

        ③但趋光性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④在这个天大的误会当中,最悲剧的就是飞蛾这一物种。早在1600年以前的《梁书》里,就有关于飞蛾扑火的引用——“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将飞蛾扑火的行为形容得何其悲壮哉。更有甚者,古今中外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励志大师还把它提炼成了一种心灵鸡汤——“飞蛾扑火的精神”,还引申出什么亮剑精神、勇士精神、舍生取义的精神,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饱含着满满的正能量。

        ⑤可是,飞蛾真的是自愿扑火的吗?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和实验,在近年才终于揭开了“扑火”之谜。飞蛾根本不想扑火,甚至根本不想趋光。

        ⑥原来,亿万年来,夜晚活动的蛾子等昆虫都是靠月光和星光来导航。科学家发现,飞蛾等昆虫在夜间飞行活动时,是依靠月光来判定方向的。飞蛾总是使月光从一个方向投射到它的眼里。飞蛾在逃避蝙蝠的追逐,或者绕过障碍物转弯以后,它只要再转一个弯,月光仍将从原先的方向射来,它也就找到了方向。这是一种“天文导航”。因为是极远光源,光到了地面可以看成平行光,能作为参照来做直线飞行。注意蛾子只要按照固定夹角飞行,就可以飞成直线,直飞才最节省力气。角度稍微一调整,就可以直飞另一个目标。

        ⑦但自从人类学会了使用火,这些人造光源因为很近,光线成中心放射线状,可怜的蛾子就开始倒霉了。

        ⑧飞蛾看到灯光,错误地认为是“月光”。因此,它也用这个假“月光”来辨别方向。月亮距离地球遥远得很,飞蛾只要保持同月亮的固定角度,就可以使自己朝一定的方向飞行。可是,灯光距离飞蛾很近,飞蛾按本能仍然使自己同光源保持着固定的角度,还以为按照与光线的固定夹角飞行就是直线运动,结果越飞越坑爹,飞成了等角螺线,飞到火里去了,这种现象还被人类称为昆虫的正趋光性。

        ⑨以上就是飞蛾扑火的全部真相。

        ⑩不止是飞蛾,大部分夜间活动的昆虫,都有同样的能力。例如,直到最近5年,我们才知道,原来屎壳郎也是采用星光来导航的,它的导航方式和飞蛾一模一样。可怜的昆虫们在亿万年来好不容易才进化出来的神奇夜间导航技能,没有谁能想到,到最后竟成为了它们生命的最大威胁。

        ⑪也许这时有人会问了:人类使用火都这么久了,昆虫们为什么不能与时俱进一点?

        ⑫因为人类使用火的时间虽然很长,可能有数百万年,但人类直到几万年前才走出非洲,7000年前才建立文明。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在波澜壮阔的生物进化史中,这样的影响范围实在太小,时间也太短,以飞蛾为代表的昆虫,还来不及进化出新的导航方式。

24.

阅读下面现代文,回答问题。

飞蛾扑火是傻帽行为吗?

张英锋

        ①现象大家都知道:许多昆虫,只在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后才飞行于花间,一面采蜜,一面为植物授粉。因此,夜行昆虫大多有趋光性,这是一个被所有人都接受的客观事实。

        ②如果你问一个小学生朋友,昆虫为什么要趋光呢。他很可能回答:因为晚上太黑了看不见呀,昆虫们想要在光线好一点的地方进行工作和生活呢。这似乎很符合人类直觉,是的,我以前也这样天真地以为过。

        ③但趋光性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④在这个天大的误会当中,最悲剧的就是飞蛾这一物种。早在1600年以前的《梁书》里,就有关于飞蛾扑火的引用——“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将飞蛾扑火的行为形容得何其悲壮哉。更有甚者,古今中外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励志大师还把它提炼成了一种心灵鸡汤——“飞蛾扑火的精神”,还引申出什么亮剑精神、勇士精神、舍生取义的精神,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饱含着满满的正能量。

        ⑤可是,飞蛾真的是自愿扑火的吗?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和实验,在近年才终于揭开了“扑火”之谜。飞蛾根本不想扑火,甚至根本不想趋光。

        ⑥原来,亿万年来,夜晚活动的蛾子等昆虫都是靠月光和星光来导航。科学家发现,飞蛾等昆虫在夜间飞行活动时,是依靠月光来判定方向的。飞蛾总是使月光从一个方向投射到它的眼里。飞蛾在逃避蝙蝠的追逐,或者绕过障碍物转弯以后,它只要再转一个弯,月光仍将从原先的方向射来,它也就找到了方向。这是一种“天文导航”。因为是极远光源,光到了地面可以看成平行光,能作为参照来做直线飞行。注意蛾子只要按照固定夹角飞行,就可以飞成直线,直飞才最节省力气。角度稍微一调整,就可以直飞另一个目标。

        ⑦但自从人类学会了使用火,这些人造光源因为很近,光线成中心放射线状,可怜的蛾子就开始倒霉了。

        ⑧飞蛾看到灯光,错误地认为是“月光”。因此,它也用这个假“月光”来辨别方向。月亮距离地球遥远得很,飞蛾只要保持同月亮的固定角度,就可以使自己朝一定的方向飞行。可是,灯光距离飞蛾很近,飞蛾按本能仍然使自己同光源保持着固定的角度,还以为按照与光线的固定夹角飞行就是直线运动,结果越飞越坑爹,飞成了等角螺线,飞到火里去了,这种现象还被人类称为昆虫的正趋光性。

        ⑨以上就是飞蛾扑火的全部真相。

        ⑩不止是飞蛾,大部分夜间活动的昆虫,都有同样的能力。例如,直到最近5年,我们才知道,原来屎壳郎也是采用星光来导航的,它的导航方式和飞蛾一模一样。可怜的昆虫们在亿万年来好不容易才进化出来的神奇夜间导航技能,没有谁能想到,到最后竟成为了它们生命的最大威胁。

        ⑪也许这时有人会问了:人类使用火都这么久了,昆虫们为什么不能与时俱进一点?

        ⑫因为人类使用火的时间虽然很长,可能有数百万年,但人类直到几万年前才走出非洲,7000年前才建立文明。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在波澜壮阔的生物进化史中,这样的影响范围实在太小,时间也太短,以飞蛾为代表的昆虫,还来不及进化出新的导航方式。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