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清政府颁布了《禁海令》。严格禁止商民船只私自入海,不允许用大陆的产品.货物进行海上贸易,有违禁者,不论官民,俱行正法,货物充公,违令者之财产奖给告发之人;负责执行该禁令的文武各官失查或不追缉,从重治罪;保甲不告发的,即行处死;沿海可停泊舟船的地方,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如有从海上登岸者,失职的防守官员以军法从事,督抚议罪。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顺治时期实行海禁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表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目的是什么?这一目的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达到的?据《南京条约》的内容,说明马戛尔尼的要求得以实现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特区的设立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所起的积极作用。
(4)根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中央做出这一重大决策的目的何在?
(5)结合上述材料,就闭关、开放与国家富强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一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清政府颁布了《禁海令》。严格禁止商民船只私自入海,不允许用大陆的产品.货物进行海上贸易,有违禁者,不论官民,俱行正法,货物充公,违令者之财产奖给告发之人;负责执行该禁令的文武各官失查或不追缉,从重治罪;保甲不告发的,即行处死;沿海可停泊舟船的地方,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如有从海上登岸者,失职的防守官员以军法从事,督抚议罪。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材料二英国乔治三世于1787年任命马戛尔尼率团访华,要求中国扩大通商,优待英国,并允许英国派使臣访华。因此,还准备提出六项具体的要求,即:一.英船到浙江.天津等处停泊;二.在京设立商行;三.将舟山附近小岛给英商停歇和储存货物;四.在广州附近拨一地方给英国居住,或准许澳门居住之英商出入自备;五.英国自广州下澳门,由内河行走,货物不上税或少上税;六.确定船只关税条例,照例上税。——《京华续录》(乾隆朝)卷四十七
材料三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称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邓小平《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1984年2曰24日)
材料四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有上海,但那是一般化的。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邓小平《视察上海时的讲话》(1991年1曰28日)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顺治时期实行海禁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表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目的是什么?这一目的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达到的?据《南京条约》的内容,说明马戛尔尼的要求得以实现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特区的设立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所起的积极作用。
(4)根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中央做出这一重大决策的目的何在?
(5)结合上述材料,就闭关、开放与国家富强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2.材料分析题- (共1题)
2.
2014年是新中国65年华诞,65年来中国经历了沧桑巨变。从“一五”计划到“十一五”计划,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在探索.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006年3月20日,《中国青年报》刊登《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文章,其部分主题词如下: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大跃进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1986-1990):改革闯关治理整顿
“八五”(1991-1995):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九五”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1)“一五”期间召开的中共八大在这一探索之初作出了怎样的历史性贡献?
(2)“二五”计划期间,“大跃进”为什么最终导致了“大倒退”?
(3)“六五”计划期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采取的主要形式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分别是什么?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要实现的共同目标是什么?“六五”计划期间,对外开放又取得了哪些新的进展?
(4)“八五”计划期间,邓小平南巡讲话从理论上主要解决了哪一根本问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从此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5)概括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结构发展变化的主要趋势。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大跃进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1986-1990):改革闯关治理整顿
“八五”(1991-1995):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九五”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1)“一五”期间召开的中共八大在这一探索之初作出了怎样的历史性贡献?
(2)“二五”计划期间,“大跃进”为什么最终导致了“大倒退”?
(3)“六五”计划期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采取的主要形式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分别是什么?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要实现的共同目标是什么?“六五”计划期间,对外开放又取得了哪些新的进展?
(4)“八五”计划期间,邓小平南巡讲话从理论上主要解决了哪一根本问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从此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5)概括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结构发展变化的主要趋势。
3.选择题- (共3题)
4.单选题- (共4题)
6.
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的话说:“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地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
A.要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 |
B.要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
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
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 |
7.
上世纪60、70年代,下岬村人从公社分得生活必需品,人们很少买新衣服,消费被压缩到最低限度。1983年至1990年,……村民的“彩礼”由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老“四大件”转变为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摩托车等新“四大件”。促成这一转变的原因是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8.
20世纪50年代“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和七八十年代“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的相同之处是
A.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
B.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 |
C.目的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
D.中共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选择题:(3道)
单选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