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厦门理工学院附属中学高二文科10月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1916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0/11/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指出:“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所以……开始在社会上运动。……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1)中国“在器物上感觉不足”的背景是什么?采取了什么措施?
(2)在“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从制度上感觉不足”、“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的三类人当中,材料的作者应属于哪一类?材料中所说的“在社会上运动”具体指的是什么事件?
(3)“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的代表人物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其开始标志是什么?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三“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回答有关问题:
(1)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有何特点?并指出其思想来源。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又有何发展?

2.单选题(共19题)

3.
唐朝以来,商业日益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与这些经济现象相适应,文化领域出现的成就是 (    )
①小说的出现和繁荣   ②黄宗羲等人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
③宋朝民间风情画的发展 ④草书的形成和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4.
明清时期,以“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为特征的文人画兴盛。如图是明清文人画的代表作之一。这类作品所表现的是
A.个人的情感
B.真实的景象
C.多彩的生活
D.繁盛的社会
5.
在某中学进行的学生制作模型比赛中,有一位同学展示了右图模型,这一模型的主要作用是
A.观测天象
B.指引方向
C.烹饪烧烤
D.察看风水
6.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师夷长技以自强”
7.
康有为“尊孔”与陈独秀“排孔”本质上的相同点是
A.否定旧思想,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
B.否定守旧势力的理论基础
C.发动群众
D.为实现各自主张提供理论依据
8.
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后,中国第一个介绍十月革命的先进知识分子是
A.梁启超
B.李大钊
C.孙中山
D.陈独秀
9.
陈独秀认为,“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的基本态度是
A.彻底批判,全面否定
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万世圣论,不容置喙
D.中西互补,古今交融
10.
林则徐、魏源等人主张学习的西方“长技”,指的是
A.外国先进科学技术
B.西方的政治制度
C.西方的思想文化
D.外国历史地理知识
11.
鸦片战争前后萌发的新思潮,其核心内容和实质是
A.“贵华夏,贱夷狄”,维护中国传统文化
B.“贵华夏,贱夷狄”,维护清朝统治
C.向西方学习,发展本国资本主义
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12.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B.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13.
19世纪90年代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不包括
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姚莹
14.
魏源编著《海国图志》,主要资料来源于
A.《四洲志》B.《瀛环志略》C.《华事夷言》D.《康輶纪行》
15.
下列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是蔡元培   ②前期的指导思想是科学与民主
③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④既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6.
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提出了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
17.
有四位同学对新三民主义进行评价,形成下列四种观点,其中不正确的是()
A.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B.新三民主义推动了中国革命发展
C.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纲领
D.新三民主义就是三大政策
18.
下列文献中,把救国救民同中国国情相结合,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是。
A.
B.
C.
D.
19.
“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的主要含义不包括
A.以革命的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B.把反清与建立资产阶级统一的民族国家结合起来
C.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
D.将反清与反帝结合起来
20.
***思想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①具有时代特征
②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产物
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
④具有科学性的特征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1.
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列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3.选择题(共10题)

22.

读图“南极地区图”,回答下题。

23.人的性别是在(    )时决定的。

24.人的性别是在(    )时决定的。

25.将下列A至H的内容,用代号填写在表中的有关栏目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

A、隔离传染病患者                B、易感者不接触传染源

C、消灭传播疾病的节肢动物      D、对病人用过的器具、住 过的房间进行消毒

E、加强体育锻炼                  F、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G、预防接种(如注射疫苗)     H、及时处理患传染病的动物

26.将下列传染病及其类型用连线归位

 

27.将下列传染病及其类型用连线归位

 

28.根据题意,回答问题
29.

如图,正方形ABCO的边OA、OC在坐标轴上,点B坐标为(6,6),将正方形ABCO绕点C逆时针旋转角度α(0°<α<90°),得到正方形CDEF,ED交线段AB于点G,ED的延长线交线段OA于点H,连CH、CG.

30.

如图,正方形ABCO的边OA、OC在坐标轴上,点B坐标为(6,6),将正方形ABCO绕点C逆时针旋转角度α(0°<α<90°),得到正方形CDEF,ED交线段AB于点G,ED的延长线交线段OA于点H,连CH、CG.

31.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