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人文主义精神是推动欧洲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充满神奇,却绝无比人更神奇者。
——沙罗克里斯《古希腊悲剧家》
“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知道得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
——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
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部分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作品。
——据孟广林《人的发现与世界的发现》整理
材料三文艺复兴……对于个性自由的追求过于偏激,造成了人们道德水准下降和社会秩序混乱……因而社会也应该有自己的规范与秩序,个人也应该服从社会规范。
——《简谈西方文学史——理性与原欲》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内涵,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欧洲思想家们为解决上述问题构建的“社会规范与秩序”。
材料一世界充满神奇,却绝无比人更神奇者。
——沙罗克里斯《古希腊悲剧家》
“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知道得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
——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
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部分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作品。
作品 | 作者 | 内容介绍 |
《歌集》 | 彼特拉克 | 以热情的笔调褒扬了人的纯真的爱情 |
《论贪婪》 | 波焦・布拉乔利尼 | 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赚取财富,而不是为了拯救灵魂,“每个人具有追求金钱的天生欲望”,即便是教士也是如此 |
《论人的美德与尊严》 | 曼内蒂 | “上帝是把人作为最美丽、最诚实、最富有和最终是最有力量的创造物所塑造出来的”,而且赋予人以“伟大的本性”,并创造了这一世界交给人去统治与管理 |
——据孟广林《人的发现与世界的发现》整理
材料三文艺复兴……对于个性自由的追求过于偏激,造成了人们道德水准下降和社会秩序混乱……因而社会也应该有自己的规范与秩序,个人也应该服从社会规范。
——《简谈西方文学史——理性与原欲》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内涵,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欧洲思想家们为解决上述问题构建的“社会规范与秩序”。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朱熹歿后,他的理学思想逐渐成为一种僵化的正统思想……宋代以后中国文化发展滞缓,使得中国在19世纪时积弱不振。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近代中国不同时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据马尚斌《中国近代史教程》等编制
材料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航天科学领域,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成功探月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整理
请回答:
(1)列举宋代获得发展完善并对西方社会转型产生影响的科技成就。根据材料一提炼一种关于理学和古代科学技术关系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科学技术的看法较19世纪中期有何显著变化,并分析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宋元时期、近代前期和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色。
材料一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朱熹歿后,他的理学思想逐渐成为一种僵化的正统思想……宋代以后中国文化发展滞缓,使得中国在19世纪时积弱不振。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近代中国不同时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时期 | 代表人物 | 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
鸦片战争时期 | 魏源 | 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械等先进技术,改进军队武器装备 |
洋务运动时期 | 李鸿章 | 中国技不如人,学西洋“为民生日用,军器制作之源”的“格致、测算、舆图、火轮、机器、兵法、炮法、化学、电学等” |
新文化运动时期 | 陈独秀 | “科学之功用,非仅在富国强兵及物质上幸福之增进而已”,应求真致用并重,要用科学的态度、精神、思想和方法去对待一切传统观念和社会问题,以至于人生 |
——据马尚斌《中国近代史教程》等编制
材料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航天科学领域,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成功探月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整理
请回答:
(1)列举宋代获得发展完善并对西方社会转型产生影响的科技成就。根据材料一提炼一种关于理学和古代科学技术关系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科学技术的看法较19世纪中期有何显著变化,并分析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宋元时期、近代前期和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色。
2.单选题- (共17题)
3.
《中华文明史略表》认为,从隋唐到宋元,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文化的下移,即“从世族垄断文化的状态转向庶族士人的活跃,再转向市民文化的出现和活跃”。这一趋势出现的背景是
①科举制度的实行
②城市商业的繁荣
③印刷技术的应用
④中外交流的扩大
①科举制度的实行
②城市商业的繁荣
③印刷技术的应用
④中外交流的扩大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4.
伏尔泰曾说:“世界上曾有过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的律法的时代。”孟德斯鸠则认为中国皇帝动辄以“大逆罪”处置臣民,是典型的专制主义。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孔子的思想一脉相承 |
B.儒家思想对法国大革命产生根本性影响 |
C.法国大革命时期中法之间文化交流频繁 |
D.两人观点相反但本质都为启蒙思想服务 |
5.
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同时又认为“我们不能确定地知道诸神的存在及其本质,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神的崇拜”。这反映了雅典人
A.理性与原始蒙昧并存 |
B.不能摆脱宗教的精神束缚 |
C.挑战正统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 |
D.民主政治促成了自我意识的膨胀 |
6.
邓小平曾说:“***思想过去是中国革命的旗帜,今后将永远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反霸权主义事业的旗帜,我们将永远高举***思想的旗帜前进。”邓小平这样说的原因不包括
A.***思想开辟了中国革命道路并引导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
B.***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
C.***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
D.***思想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 |
7.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先哲留下了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与表中引文对应正确的是
甲 | “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
乙 | “天下为主,君为客” |
丙 |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丁 |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
B.程颢、朱熹、李贽、黄宗羲 |
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
D.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 |
8.
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据此判断以下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评述,错误的是
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
B.把信仰本身树立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 |
C.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的惯例,开始人自己同上帝直接对话 |
D.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 |
9.
杰里・布罗顿在其《文艺复兴简史》中发现:19世纪的西方学者眼中的文艺复兴,与20世纪西方学者眼中的文艺复兴,形象大相径庭。前者喜欢颂扬文艺复兴的辉煌,后者则热衷于揭示文艺复兴的黑暗。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学术竞争导致观点分歧 |
B.后人对前人的不断超越 |
C.文艺复兴运动的两面性 |
D.时代变迁影响研究结论 |
10.
18世纪,德国聚集起一股新的反叛力量。它反对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认为理性主义把感情的自发性、人的个性、天才的灵感从属于理性化规则。这一思想在当时
A.意在彻底否定启蒙运动 |
B.瓦解了理性主义原则 |
C.对启蒙运动进行人文反思 |
D.搌弃了人文主义思想 |
12.
爱因斯坦曾言,在我之前,人们都认为,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从宇宙中拿走,那剩下的就是时间和空间,我却证明,如果把所有东西都拿走了,什么都剩不下。爱因斯坦的理论
A.建立的信息网络大大缩小时空距离 |
B.大大加强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研究 |
C.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
D.主要论证时间和空间可以单独变化 |
13.
“19世纪末,当人们开始换种眼光看待世界时,科学解释以雄辩的事实大声质问《圣经》的真实性,上帝创世说更多地成为故事般的讲述。”材料现象出现主要是因为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提出 |
B.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 |
C.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
D.伏尔泰天赋人权学说流行 |
14.
“胡适提出的文学革命其实是一剂泻药。而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人还嫌它不够猛烈,又以更激烈的态度提出新的口号,于是‘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等种种骇人听闻的说法便一个接一个地出来了,而且到现在还有人为之猛拍巴掌。”该评论指新文化运动
A.起到了文化革新的作用 |
B.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灾难 |
C.自下而上解放思想的弊病 |
D.其发起者其实是胡适 |
15.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热衷于“大誓群臣”,为此一再拟疏上奏,却没有想到要从京都至各省分批召集官绅,讲习新法,以理服人,减少阻力。由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维新思想的影响极其深远 |
B.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发生变化 |
C.康有为反对改革集权体制 |
D.社会变革需要重视思想启蒙 |
16.
一位学者在研究中国共产党1977年至2007年30年间中共代表大会报告的词汇变迁时发现,其中四个报告的词汇使用有如下特点,按照时间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国特色”和“市场经济”成为报告中的新词语
②“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
③报告中“毛主席”一词出现率高居所有实词第一位
④报告中“邓小平理论”成为高频词语
①“中国特色”和“市场经济”成为报告中的新词语
②“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
③报告中“毛主席”一词出现率高居所有实词第一位
④报告中“邓小平理论”成为高频词语
A.①②③④ |
B.③②①④ |
C.③②④① |
D.①③④② |
17.
“1919年7月苏俄政府对华公开宣言,也愿意援助中国摆脱外国压迫,再次表示废除以往沙俄与中国所签密约,放弃庚子赔款,放弃所有在华权益……苏俄的这一做法对中国激进知识分子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的亲俄之风甚嚣尘上。”“亲俄之风”的表现有
A.五四运动的爆发 |
B.国民党“一大”提出三大政策 |
C.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D.国共第二次合作 |
18.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从争论内容上看,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
C.前者侧重于科学和学术研究,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
D.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
19.
秦始皇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混战局面,颁布巩固统一的措施,利于国家巩固、人民生活安定和经济发展,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焚书坑儒”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有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但也钳制了人民的思想、摧残了文化,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破坏和阻碍作用。上述材料对历史人物评价体现的史学方法是
A.用全面的观点进行评价 |
B.将人物活动分成若干阶段进行评价 |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
D.坚持历史评价优先,辅以道德评价 |
3.选择题- (共4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7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