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材料一 公元前800-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虽然远隔万里,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德)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 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材料三 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制度,极为推崇。
——《近现代西方哲学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并指出材料一中所说的他们的思想原则“相通的地方”。(2)材料二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概括指出这种思想形成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分析200年前中国文化热对欧洲的影响。
材料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年代 | 科技发明/件 | 中国 | 世界其他国家 | ||
件 | 百分比 | 件 | 百分比 | ||
公元1-400年 | 45 | 28 | 62% | 17 | 38% |
公元401-1000年 | 45 | 32 | 71% | 13 | 29% |
公元1001-1500年 | 67 | 38 | 57% | 29 | 43% |
公元1501-1840年 | 472 | 19 | 4% | 453 | 96% |
材料二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材料三 欧洲的文艺复兴初期四大发明的传入流播,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重大的作用。造纸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削除了封建制度……指南针的发明导致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变化情况。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贡献。
(3)你认为明清时期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2.单选题- (共22题)
A.古代最早的风俗画作品 |
B.江南工商业发展的反映 |
C.对西洋绘画技法的尝试 |
D.明末进步思潮流行的体现 |
A.罗马教皇朱理二世 | B.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 |
C.浪漫主义作家雨果 | D.建筑师布鲁内列斯齐 |
A.造纸术 |
B.火药 |
C.人工磁体指南针 |
D.活字印刷术 |
A.动摇了上帝在人心中的地位 |
B.挑战了罗马教会的权威 |
C.破除了人们对神学的迷信 |
D.使人们的民主意识觉醒 |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
A.知行合一的认识论 |
B.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
C.人的主观感受的重要性 |
D.人的客观存在的重要性 |
A.法家思想的盛行 |
B.黄老之学被推崇 |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
D.程朱理学的盛行 |
A.使哲学成为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
B.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
C.率先倡导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
D.主张建立人类自由和平等的理想社会 |
A.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 |
B.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繁荣 |
C.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 |
D.统治阶级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 |
A.反对变法革新 |
B.主张民主政治 |
C.维护君主权威 |
D.强调知识和道德的作用 |
A.社会契约论 |
B.自由平等说 |
C.三权分立说 |
D.人民主权说 |
A.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
B.构成欧洲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
C.促使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
D.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构建提供理论基础 |
A.宗教意识淡薄 | B.反对神灵崇拜 |
C.注重物质生活 | D.强调人的价值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
A.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
B.读书入仕的观念根深蒂固
C.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欧洲
D.文化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A.日益呈现通俗化趋势 |
B.平民渐称为阅读主体 |
C.推动了民间教育普及 |
D.更注重创作的娱乐性 |
A.篆书 |
B.楷书 |
C.行书 |
D.草书 |
A.科学技术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
B.四大发明促进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 |
C.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 |
D.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
A.清朝文字狱下的思想禁锢 | B.忠烈故事失去了大众市场 |
C.太后的喜好决定民众的爱好 | D.市民阶层的言情价值取向 |
A.社会普遍开展个性解放运动 |
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文化倾向 |
C.专制下思想解放的理想诉求 |
D.与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相同 |
3.选择题- (共1题)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2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