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中西古代都出现过对人重点研究的思想,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伦理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等道德规范。董仲舒按阳尊阴卑理论,提出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主从关系,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朱熹进一步阐释“君为臣纲”就是臣下对君主尽心竭力,臣下做好“忠”的角色是天下太平的关键;“父为子纲”就是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对父母的行孝延伸出弟对兄的“悌”,孝悌是子、弟的责任和使命。“夫为妻纲”的关键是“节”,它用于规范夫妻构成的家庭式人伦关系,正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极力贬斥夫丧改嫁的做法。“三纲”是“天理”在人伦道德中的表现。
——据徐广东《三纲五常的形成和确立》等整编
材料二希腊古典人文主义是在对人性的探究与思索中逐渐形成的,其内在的本质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和对理性精神的培养,倡导一种在善之普遍性原则指导下的生活。古典人文主义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传统,它对精神迷失、“无家可归”的现代人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国古代“三纲”之说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腊人文精神的核心及其社会根源。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西方学者在对人的研究有哪些不同。
材料一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伦理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等道德规范。董仲舒按阳尊阴卑理论,提出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主从关系,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朱熹进一步阐释“君为臣纲”就是臣下对君主尽心竭力,臣下做好“忠”的角色是天下太平的关键;“父为子纲”就是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对父母的行孝延伸出弟对兄的“悌”,孝悌是子、弟的责任和使命。“夫为妻纲”的关键是“节”,它用于规范夫妻构成的家庭式人伦关系,正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极力贬斥夫丧改嫁的做法。“三纲”是“天理”在人伦道德中的表现。
——据徐广东《三纲五常的形成和确立》等整编
材料二希腊古典人文主义是在对人性的探究与思索中逐渐形成的,其内在的本质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和对理性精神的培养,倡导一种在善之普遍性原则指导下的生活。古典人文主义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传统,它对精神迷失、“无家可归”的现代人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国古代“三纲”之说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腊人文精神的核心及其社会根源。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西方学者在对人的研究有哪些不同。
2.单选题- (共11题)
2.
明代画家仇英的《清明上河图》长9.87米,高0.3米,画中各色人物超过2000个,茶肆酒楼、装裱店、洗染坊等生活情致,天平山、运河、古城墙等地标性建筑皆清晰可辨,整个画卷充满江南的山青水绿之美。仇英这幅画作是
A.古代最早的风俗画作品 |
B.江南工商业发展的反映 |
C.对西洋绘画技法的尝试 |
D.明末进步思潮流行的体现 |
3.
法国作家雨果对中国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体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有胎儿的酒精瓶。”据此,你认为雨果
A.认为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明起了保护作用 |
B.认为西方科技更加神奇 |
C.认为中国传统发明缺乏发展成为生产力的土壤 |
D.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和创造力 |
4.
古希腊某一思想家认为,“一切别的东西都系于灵魂,而灵魂本身的东西,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该思想家
A.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
B.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
C.鼓励人们独立的理性思考 |
D.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
5.
(题文)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在1420—1436年间为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了一个41米宽、106米高的大圆顶,不再完全封闭,而是在上面开有让阳光照射进来的窗洞。该设计反映出
A.上帝的光辉照耀人们前进 |
B.人类摆脱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 |
C.神学理念仍然统治一切 |
D.欧洲已告别专制迎来新的曙光 |
6.
《十日谈》是薄伽丘的代表作,在书中他感叹到:“谁要是想阻挡人类的天性,那可得好好儿拿点本领出来呢。如果你非要跟它作对不可,那只怕不但枉费心机,到头来还要弄得头破血流。”材料反映的思想核心
A.专制主义 |
B.自由主义 |
C.乐观主义 |
D.人文主义 |
7.
某中学研究性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A.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 | B.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 |
C.元末初创京城献礼声名鹊起 | D.四大徽班康乾京华独领风骚 |
9.
佣书业是以社会上一个贫穷的、有文化的群体为主力军,受雇为政府、私人、书商、寺观等抄书,以此获取报酬的一种行业。它肇始于汉代,兴盛于六朝,至唐宋时期丧失存在的基础。该行业的命运说明
A.政府政策影响文化行业发展 |
B.技术进步影响行业兴衰 |
C.经济发展引起低收入者失业 |
D.文化氛围导致佣书业消亡 |
10.
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认为,《诗经》“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他所强调的是《诗经》具有
A.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
B.浓厚的古典主义韵味 |
C.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 |
D.鲜明的浪漫主义传统 |
11.
据晋代《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而在宋元时期文人的笔下,诸葛亮的形象被大力美化或神化,志在北伐一统、兴复汉室的诸葛亮成为民族英雄、爱国志士,更成为呼风唤雨、用兵如神的神奇军师。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文学风格的发展 |
B.主流思想的演变 |
C.统治政策的需要 |
D.民族矛盾的尖锐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1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