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评价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宋代问世或完善的三项科技发明,并概括其外传到西欧后对人类文明进程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2)宋代儒学家在结合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创造的新儒学体系是什么?其集大成者是谁?对后世有何积极影响?
(3)宋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指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它的流行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什么趋势?
(1)指出宋代问世或完善的三项科技发明,并概括其外传到西欧后对人类文明进程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2)宋代儒学家在结合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创造的新儒学体系是什么?其集大成者是谁?对后世有何积极影响?
(3)宋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指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它的流行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什么趋势?
2.
孔子创立的儒学重视伦理道德,对后世的家训乡约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3)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三,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材料二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材料三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3)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三,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2.判断题- (共3题)
3.单选题- (共13题)
6.
《儒林外史》全书没有一个中心人物,它是由许多不同个性的人物形象构成的一本描写社会生活的书,其中商贾形象占有一定比例.而其间大部分是扬州盐典商人的形象。此文化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思想控制空前严密 |
B.扬州经济日趋繁荣 |
C.文学素材日益丰富 |
D.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
7.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 “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明代出现( )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 |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
8.
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
A.法家、儒家、道家 |
B.法家、墨家、道家 |
C.法家、墨家、儒家 |
D.道家、儒家、墨家 |
9.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
10.
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影响深远。对下图书法字体的表述正确的是


A.①创始于秦代,字体略长,飞洒活泼 |
B.②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东晋时 |
C.③最能体现中国古代汉字书法注重规范法度 |
D.④最能体现古代汉字书法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 |
11.
下图为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的标志,它以《兰亭序》局部作背景,主体图案是王羲之所写的“书”字。对图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主体图案结构形体严整 |
B.背景文字便于抒情达意 |
C.书法奖标志兼有楷书和草书 |
D.主体图案体现东晋书法成就 |
13.
文人高续增在《〈诗经〉为证,我们曾经浪漫过》中写道:“《诗经》不是按照‘上头’的尊意做出来的赞美诗,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的华夏先民们灵魂还未被奴化,君主们包括天子也能认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这可以看出
A.《诗经》反映了中国古代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 |
B.《诗经》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 |
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
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 |
14.
2017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泽山,被称为“中国火药王”。古代“火药”
A.源自于道士炼丹的发现 |
B.宋元时期开始用于军事 |
C.推动欧洲“地理大发现” |
D.由西方殖民者传遍世界 |
15.
下列精美的文字所属的文学体裁繁盛期的先后顺序是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②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②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A.①②④③ |
B.④①②③ |
C.④②③① |
D.③①②④ |
17.
复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中国某典籍,全句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按语义判断,复旦校训当出自以下哪部典籍?
A.《韩非子》 |
B.《论语》 |
C.《老子》 |
D.《墨经》 |
18.
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 |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D.存天理,灭人欲 |
4.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判断题:(3道)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