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香市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41891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9/11

1.综合题(共2题)

1.
英国人“制造”了现代世界,以小小的岛国震撼了整个世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英国君主政体)是莾杂着一些新的共和政体因素的……我们十分聪明,曾经对专制君主政体关门下锁。所有——托马斯•潘恩《常识》
(1)材料一中的“关门下锁”是通过哪一法律实现的?“新的共和政体”指什么?
材料二18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蒸汽机的汽笛发出了第一声鸣响,世界展现出一派崭新的景象:工厂里机器在轰鸣,江河中轮船在航行,铁路上火车在奔驰……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的新时代
——摘编自川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2)材料二所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蒸汽机改良成功与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材料三现代工业已经把家长式的师傅的小作坊变成了工业资本家的大工厂。挤在工厂里的工人群众就像士兵一样被组织起来。他们是产业军的普通士兵,受着各级军士和军官的层层监视。他们不仅仅是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奴隶,他们每日每时都受机器、受监工、首先是受各个经营工厂的资产者本人的奴役
——《共产党宣言》
(3)根据材料三,指出现代工业形成的两大阶级分别是什么?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材料四19世纪中期,英国生产能力情况、英国的农业工业比重图

(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
2.
1861年改革,对俄国近代化历程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沙俄同英法进行的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事先许多人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近代西方的脚步而将遭到失败……实际上,这场失败的确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摘编自《全球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的“旧制度”和“西方的脚步”分别指什么?
材料二1861年改革前,俄国不同阶级、派别提出的部分改革方案
派别
方案
地主贵族
只给农奴人身自由,不给他们土地,减少农民的份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负担繁重的义务。
资产阶级
自由主义者
解放农奴,农奴是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农奴,不得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可以获得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兼顾地主和农民的利益,实现两个阶段的妥协。
革命民主主义者
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共和国;彻底消灭农奴制。
 
——摘编自陶惠芬《俄国近代改革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哪个派别的方案在1861年改革中基本得到体现?写出该派别方案与1861年改革内容的两点相同之处。
材料三改革后俄国经济发展异常迅速,到1900年,它的工业总产值较前增长了6倍。铁路长度从1860年的1500公里增至1900年的5.2万公里。1866年俄国的工厂还不到3千个,但到1903年已近9千个。到19世纪80年代初,俄国已基本完成工业革命,走上了西方列强殖民扩张大道路,成为继英法美之后的又一大工业强国
——孙成木等主编:《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四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据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3)根据材料三和四,结合所学知识,请对这次改革作出评价。

2.选择题(共22题)

3.
1796年9月17日,他发表《告别词》,“我现在应当向大家有所表示 ▪▪▪▪▪▪ 就是我已下决心谢绝把我放在被选之列”,主动放弃继续当选总统的权利,开创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先河。他是
A.杰斐逊B.罗斯福C.林肯D.华盛顿
4.
拿破仑对俄国的入侵曾让俄国诗人普希金非常憎恨,拿破仑去世后,普希金却将他视为对抗专制的救世主。普希金态度的转变,是因为他认识到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
A.稳定了法国政局
B.在客观上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C.促进了工商业发展
D.扩大了法国疆域
5.
下图是对近代西方某一政治文件的介绍。该文件( )
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B.宣告了美国的独立
C.指导了法国大革命D.实行了三权分立
6.
如果把“议会对王权的胜利”“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应是(   )
A.新体制的创立B.世界开始走向整体C.工业文明的浪潮D.民族复兴新探索
7.
马克思说:“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以上材料说的是工业革命的
A.条件
B.进程
C.影响
D.局限性
8.
电影《1492征服天堂》的描曲中写道:“征服了天堂的你,却征服不了对黄金的欲望;执着的水手,却没有看到东方的黄金和香料。”材料中的“你”是指(  )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9.
“仿佛经过漫长的中世纪,沉睡的人文精神重新觉醒了……好像度过沉滞悠长的停顿死亡,生命再次诞生,喜悦光明重临人间。”美学家蒋勋在这里评价的文化运动是( )
A.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D.宪章运动
10.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中……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下列能够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但丁的文学作品
B.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C.牛顿的运动三定律
D.梵高的绘画
11.
吴于廑认为,在15、16世纪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空前扩展之前,当时历史学家所知道的世界,远非16世纪以后人们所知道的世界。据此推断,人们对世界认识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A.郑和下西洋B.文艺复兴C.新航路开辟D.三角贸易
12.
17世纪发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这一“趋势”主要是指()
A. 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     B. 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
C. 公有制经济取代私有制经济     D. 私有制经济取代公有制经济
13.
作为“新社会的出生证书”,它明确提出了人权和公民权,确立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立国原则。这是在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的(   )
A.《人权宣言》B.《独立宣言》C.《权利法案》D.《民法典》
14.
18世纪80年代后,英国工业品产量增长迅速,积累了大量资金,工业革命持续加速。推动工业革命“持续加速”的动力是(  )
A.畜力、水力B.改良蒸汽机
C.石油D.电力
15.
某学校初三(2)班学生在历史课上进行讨论,讨论的内容涉及“日本遭到美国入侵,开始明治维新”、“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开始废除农奴制”。他们的讨论应该是围绕下列哪一项来进行的
A.西方的殖民侵略与扩张
B.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张
C.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D.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确立
16.
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学完有关日本明治维新后,将它与俄国农奴制改革进行了比较,概括出两场改革的共同点,其中正确的是
A.改革前两者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改革都实现了农奴的解放
C.改革后都建立了总统共和制
D.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7.
从“克莱武对印度的疯狂掠夺、章西女王的反抗活动、玻利瓦尔解放西属拉美”等历史事件中可归纳出的学习主题是(   )
A.资产阶级的斗争B.殖民与反殖的斗争C.血腥的资本积累D.无产阶级的斗争
18.
“如果我的名字将载入史册的话,那么重要的就在于这个法令,我的灵魂都寄托在它
里面了。”这是林肯签署下列哪一文献时的话
A.《独立宣言》B.《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C.《人权宣言》D.《拿破仑法典》
19.
“以前它是个前工业时代的封建国家,到19世纪末,新日本——西方影响和日本传统的混合物——成为一个正在上升的帝国。它很快成为西方一个可怕的竞争对手。”促使日本完成以上重大跨越的根本因素是(  )
A.发动战争,开拓海外市场B.解放奴隶,维护国家统一
C.明治维新,发展资本主义D.科技立国,重视人才培养
20.
麦克莱恩在《日本史》“明治维新”一章中引用如图,用以说明(   )
A.废藩置县B.殖产兴业C.文明开化D.富国强兵
21.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写下了这句名言,创立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这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诞生的标志是(  )
A.《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发表B.《开罗宣言》的发表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D.《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22.
美国内战爆发后,林肯曾说:“我在这场斗争中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而不是拯救或摧毁奴隶制”这表明林肯政府的首要任务是
A.同情黑人奴隶,反对奴隶制度
B.寻找向南方妥协的借口
C.坚决主张废除奴隶制度
D.坚决维护国家统一
23.
“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英国从奴隶贸易中所得到的资金甚至超过了国内的积累。英国重要的商业和船运业中心利物浦,本是一个荒僻的小村落,在奴隶贸易中发展成英国的第二大港口。”从这段史料中得出的结论是()
A.奴隶贸易促进了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
B.奴隶贸易给英国带来大量黑人劳动力
C.奴隶贸易促成了新航路的开辟
D.奴隶贸易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唯一途径
24.
《共产党宣言》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取民主。”对这一理论观点进行第一次伟大尝试的是()
A.宪章运动B.巴黎公社
C.俄国十月革命D.新中国成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