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一体化”办学体(联片)兰州外国语学校、兰州八中等四校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41888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6

1.选择题(共5题)

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狂(lán)  古(gèn)    可歌可(qì)  锋芒毕漏
B.污(huì)  持(jīn)    而不舍(qiè)  忧心忡忡
C.澎(pài)  愧(zuò)    气冲牛(dòu) 大彻大悟
D.闲(xiá)  育(bǔ) 忍俊不(jīn)  妇儒皆知
2.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听了郎朗精彩的钢琴独奏曲《黄河》后,大家都叹为观止
B.作为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是当之无愧的。
C.市民秩序井然地上下公交车,这已成为古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D.雷锋是家喻户晓的楷模,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莫言写了大约16万字左右的书。
B.为了防止不再发生安全事故,学校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
C.夏天的水车博览园是一个旅游的好地方。
D.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校丰富了“诵经典,闻书香”的活动。
4.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中国传统历法,年按阳历,月按阴历
②又称中国历法为农历,是从二十四节气来讲的,二十四节气是阳历的内容
③称中国历法为阴历,是按月来讲的
④中国传统历法应是阴阳合历,可以称为华历
⑤但都不全面
⑥因此,中国传统历法为阴历、农历都是有根据的
A.①③②⑥⑤④B.①②③⑥⑤④C.①⑤③②⑥④D.①③②⑤⑥④
5.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回忆鲁迅先生》一文是萧红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捕捉老师日常生活琐事,包括饮食起居、会友、与家人相处等,以多片段组合的形式烘托出一个有人情味、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B.《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也是出自这部散文集。
C.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代表作有《己亥杂诗》等。
D.《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春秋到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

2.现代文阅读(共2题)

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最美的对视

孙道荣

⑴久久凝视着,凝视着。

⑵站在她面前的是一个16岁的男孩。与所有这个年龄的男孩子一样,他有着清澈、纯净、稚气未脱的眼睛。他也深情地凝视着她;凝视着她,然后,向她深深鞠了一躬。

⑶几个月前,他的眼前还一片漆黑。四岁那年,因为一场大病,他失明了,从此,他的世界漆黑一团。直到三个月前,他获得了一位刚刚去世的老人无偿捐助的眼角膜,得以重见光明。

⑷那位老人,就是她的母亲。

⑸她的母亲,被社区追评为“最美的人”。她代表已去世的母亲,上台领奖。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为母亲颁奖的,正是受捐的男孩。

⑹早在六年前,年已八旬的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给需要的人。一双儿女都表示赞成,并和老母亲同时做了捐献登记,一家三口身后捐献眼角膜登记表的编号连在了一起,分别是”351、352、353”。这组温暖的数字,就像小时候妈妈牵着她和弟弟的两只小手一样,齐步向前走着,温情、坚定而有力。

⑺随着年龄增长,老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眼睛,因为白内障而使视力严重下降,看东西都是模模糊糊的。她说服母亲去医院做白内障手术,说这是个小手术,可能恢复不少的视力。可是,老母亲到了医院却又死活不肯做手术了。老人说,自己身上的器官都老化了,没啥用了,只有这眼角膜还行,将来还能够捐给别人,万一做了手术,损坏了眼角膜,那可怎么办?而且,自己也活不了几年了,看不看得清楚也没什么关系,但保住眼角膜,就可以让别人一辈子都看得见。老人固执己见。在场的眼科医生完全怔住了,他们被老人的固执己见感动了,没有像对待其他固执己见的病人那样,表现出不耐烦,而是耐心地给老人解释做白内障手术不会损伤眼角膜。老人这才放心地接受了手术。

⑻老母亲又生病住院了。这一次,病情凶险。自知时日不多,老母亲心里惦记着的,仍然是捐献眼角膜的事,这可是母亲这一生最后的愿望。担心自己临终时,可能无法再清晰地表达捐献的意愿;也害怕自己一旦撒手走了,子女们悲痛之中也许忘了这重要的一茬。老人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好让子女或者医生,在最后时刻,也不忘自己的捐献心愿。

⑼一个静悄悄的凌晨,老母亲永远地走了,走得平静,走得安详,走得圣洁。

⑽她强忍悲痛,第一时间通知了有关部门。眼科医生小心翼翼地取走了老人的眼角膜,那“0.5克的挚爱”。

⑾老母亲的眼角膜,很快就被移植给了受捐人,为他人点亮了光明。

⑿在母亲节那天,她发了一条微信:“我知道,有人正用您的眼睛看着这个从未谋面的世界。说不定哪天,我们的目光在茫茫人海中再相视,我知道,那是您爱的目光。”这是老母亲离开之后的第一个母亲节,她再也不能喊一声“妈妈”了,但她知道,母亲仍在注视着这个世界。

⒀她没有想到,会在这个场合,再一次看到母亲的眼睛。她凝视着,凝视着,热泪盈眶。

⒁男孩也惊喜而羞怯地凝视着她。

⒂两个人的目光,就这样对视,凝视。那是思念的目光,那是充满柔情的爱的交汇,那是我们所见过的最美最亲的对视。

【小题1】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句子。
在场的眼科医生完全怔住了,他们被老人的固执己见感动了,没有像对待其他固执己见的病人那样,表现出不耐烦,而是耐心地给老人解释做白内障手术不会损伤眼角膜。
【小题2】体会第⑽段中“0.5克的挚爱”的深层含义。
【小题3】本文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最美的对视》“美”在文中谁的身上?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理由以及对你有何启示。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

⑴成长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经岁月的不断锤炼打磨,才能由幼稚走向成熟,由怯弱走向勇敢。

⑵我是母亲的第四个孩子,出世没几天,便被送进医院。医生告知,孩子心脏发育不好,有肺炎、先天性气管炎,很难养活。而我的父母亲,始终不肯放弃我,一天天的打针吃药,细心的照管,使我终于幸存下来。

⑶我所能记起的是五六岁前后的事情。当别的孩子在村里像兔子一样欢快追逐时,我躲在医院的病床上或坐在家门口,看他们跳皮筋、打沙包,时常心生悲哀,我甚至自己一点也不喜欢自己。

⑷深秋的一天,我又发烧了。父亲迅速地给我穿戴好,用自行车带我去镇上的医院。镇医院离家并不远,很快就到了。听诊、化验、取药、打针……这一系列过程,小小的,我已是非常熟悉了……出了医院已是9点多了,小镇上早已热闹起来,父亲带着我往家赶。晴朗的天,阳光是金色的,照在一张张兴奋的脸上,我无力地靠在父亲的背上,什么也不想说,也不想看,我只觉得自己与这充满活力的景象格格不入,我像是被快乐遗弃的孩子,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长大。我无声地哭泣着,泪水将父亲的外套弄湿了一大片。他感到了什么,车子骑到前面一个转弯处忽然改变了方向,父亲对我说:“咱们抄小路能近点。”我从来不知道这条小路也能通向村子。说是一条小路,其实是灌溉渠的渠岸,这条水渠很深,也很宽,渠岸大约一米宽,并不是很平坦。我坐在后座上,觉得有点紧张,便坐直了身子,也没有了一丝困意。

⑸我的眼前忽然一亮,就在前方渠边斜坡上竟然有一大片一大片白色的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开得那样鲜艳,那样精神。“爸爸,那是什么花?你放我下来吧。”我从自行车上跳了下来,父亲说:“这是白菊花,像是野生的。”我蹲在了路边兴奋地看着这些花,A一丛丛,一簇簇,紧密地挨着,矮矮的,却精神抖擞,一些小虫在上面跳跃飞舞,花朵不大,可开得那样灿烂,没有一丝倦怠之意。我已无法准确地描绘那个时刻小小的我的心境,我只记得那一刻有一幅画面深深地刻印在我脑海里:清凉的风,湛蓝的天,金闪闪的阳光,加上一大片白色野菊花明艳美丽,清香袭人,一个瘦弱的小女孩看得痴迷,看得绽放了久违的笑颜。而就在那一刻,她坚定地告诉自己,她要生长得像这花一样美丽……

⑹那一天回家后,我破天荒头一回吃药没有让父母催促,那一大碗药,我第一次面无惧色,一饮而尽。只有我知道,我饮下去的是希望,是力量,是渴望生命如花绽放的动力,那一刻一个六岁的小女孩觉得自己长大了。

⑺多年以后,我终于摆脱了疾病,健康地长大,并没有留下一丝疾病侵扰的痕迹。B如果说生命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那么在我生命的这幅画卷中,那路边的野菊花就该是神来之笔吧!

【小题1】题目“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文意回答。
【小题2】本文有不少精彩的语句,请将文中画线的A、B两处选择一处,并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进行简要赏析。
【小题3】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找出一处并加以分析。
【小题4】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它与文章所表达的主旨相同吗?它们又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你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材料:我们无法选择出生,无法选择父母,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的历史时期与国家,以及成长的周遭环境。但是,在这些无法选择之中,我们的确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是勇敢无畏还是胆小怯懦,是目标坚定还是随波逐流。不论世界对我们所做的选择和决定有多么漠不关心,这些选择和决定是我们自己做出的。总而言之,这些选择和决定最终将构筑我们自己的命运。

3.名著阅读(共1题)

8.
名著阅读: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

曾经有这样一个人:

在人类还没发明电报的时候,他小说中的人物已经在用电报传递信息;

在人类还没制造出飞机的时候,他小说中的人物已经驾驶直升机来往;

在人类还没有着手登月工程的时候,他小说中的人物已经坐在一颗大炮弹里,被大炮发射到月球上……

(1)尼摩船长和阿龙纳斯在海底环球探险旅行时,经历了许多险情,概括出2次险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尼摩船长海底探险的这部书是一部纯虚构的科幻小说,你觉得这部书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书中哪些想像事物如今已经变成现实?通过这些事例你能看出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某些关系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内阅读(共1题)

9.
阅读下面的两个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 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
(1)十余岁(__________)
(2)山门于河(___________)
(3)于沙上(__________)
(4)沙为坎穴(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小题3】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小题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5.综合性学习(共1题)

10.
专题实践活动。
“文明”是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兰州一直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而努力。为了响应兰州市文明创建活动,我校组织了“文明先锋小队进学校”活动。
(1)活动一: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二:学校请你协办一期以“文明伴我行”为主题的板报,请你根据这一主题设置两个栏目。(每个栏目名称不超过5个字)
栏目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目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三:学校开展“文明志愿者”活动,假使你发现有人在公共场所吸烟,你该如何劝导他?(不超过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课内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