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三校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1871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0/1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98年,康有为第六次上书光绪皇帝,剖析时势,力主变法。几乎与此同时,张之洞也写就了一篇名文——《劝学篇》。阅读这两篇历史名文片段,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的“新政”指的是什么?它与材料二的思想主张有何关联?
(2)在材料一中,康有为是如何反思这场“新政”的?
(3)面对时势的变化,为什么张之洞却仍在坚持这样的主张?

2.单选题(共17题)

3.
《水浒传》中有多处关于“瓦子”的描写,如第六十五回“又撞见杜迁、宋万两个从瓦子里走将出来”,第一百—十回燕青和李逵入东京城看灯,“两个手厮挽着,正投桑家瓦来。来到瓦子前……李逵定要入去”。李逵等人在“瓦子”最有可能
A.会晤同乡、寄宿、兑换“交子”
B.欣赏《感天动地窦娥冤》剧
C.为他人购买“火药”配方
D.观看说书、唱曲、杂耍等表演
4.
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文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命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究天文书籍被严厉禁止。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造成古代天文学长期落后B.天文知识有利于农业发展
C.私人无法对天文作出贡献D.源于强化皇权统治的需要
5.
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表明宋朝
A.儒学得到了较大发展
B.技术革新推动文化发展
C.政府十分重视士大夫
D.儒者地位得以迅速提高
6.
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其中饮食烹饪有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做齑、做鱼、做脯腊、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列举的食品、菜点品种约达三百种。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
A.介绍了当时食品加工与贮藏等方法
B.汇集了当时最高超的烹饪技术
C.是北方民族大融合在文化上的反映
D.是实用价值很高的综合性著作
7.
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刘余坏孔子宅,得《尚书》、《礼》、《论语》等儒家经典,这些经书因其文字与汉代文字不同而被称为古文经,汉代文字所写的被称为今文经。“今文”是指
A.草书
B.隶书
C.金文
D.楷书
8.
公元751年,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在中亚怛罗斯发生战争,唐军战败被俘虏2万余人,其中包括一些手工工匠。学者季羡林称这一次战争是“中阿之间第一次技术转移”,该技术可能是
A.指南针
B.造纸术
C.活字印刷术
D.火药
9.
苏轼谈绘画时说:观察事物要“空静”,创作要“忘我”。据此可知影响苏轼绘画主张的是
A.佛道思想的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
C.市民阶层的壮大
D.文化专制强化
10.
《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下列选项叙述正确的是
A.《风》是《诗经》的精粹,《颂》是周人的正声雅乐
B.杜甫诗风凝重与沉郁,著名篇章有《春望》《登高》等
C.柳永的清新俊逸,刚健豪放,极状都市繁华和悲欢离合之情
D.施耐庵的《水浒传》为后来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树立了楷模
11.
林则徐在上奏《英人非不可制应严谕将英船新到烟土查明全缴片》中指出,英国以船坚炮利而称强,至口内则运棹不灵,一遇水浅沙胶,万难转动,若至岸上,更无能为,其强可以制,其富不足夸。这折射出
A.先进的中国人对战争形势的清醒认识
B.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C.国人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精神
D.英国难以快速对中国发动战争
12.
1902年,梁启超写文章分辨了中国儒学“仁政”与西方近代“自由”的区别,认为“以孔孟之贤,其仁政之说,不能禁暴君贼臣之鱼肉人民”,是因为“治人者有权,而治于人者无权”,强调“仁政”已经完全过时,应被“自由”取代。这表明梁启超
A.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
B.主张推翻君主制度
C.根本否定了儒家思想
D.反思批判传统文化
13.
晚清至民国,中国在外抗强权和内求变革的过程中遇到重重阻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先进中国人针对“传统文化的习惯势力”和“在这种制度和文化统治下的民众的种种弱点”开出的药方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民族、民权、民生”
D.“民主”与“科学”
14.
有人认为:“作为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真正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这主要表明新文化运动
A.弘扬了传统文化的民主和科学的精髓
B.反映了治国平天下传统文化的精华
C.体现了明清以来经世致用的爱国情怀
D.反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理想
15.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反思》中提到:近代流行过“道的文化与器的文化”论调,他们借助《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提法,指出道的文化是形而上的,器的文化是形而下的,形而上的是核心,形而下的是辅助。持这种论调者的意图是
A.坚决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
B.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C.倡导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
D.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
16.
1919年继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之后,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称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称马克思是“近代经济学的大家”、“近代社会运动的先觉”,由此可见
A.戴季陶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
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
C.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戴季陶思想发生改变
17.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康有为在维新变法运动中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把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与政治运动相结合
B.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C.把反对封建主义与反对帝国主义相结合
D.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18.
“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与导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A.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
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思想理论基础
C.促使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D.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9.
1977年,余光中在《蔡元培墓前》一诗中写道:“想墓中的臂膀在六十年前/殷勤曾摇过浓雾里醒来。”材料中主要揭示蔡元培
A.把北京大学变成为思想启蒙的基地
B.在北京发动五四爱国运动
C.在上海领导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D.参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