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材料一

材料二第一条在权力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第六条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参与法律的制定。……
——摘自某历史文献
材料三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直接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为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展开开辟了道路
——亚特伍德《人类简史》
材料四在整个历史上,每逢较弱的社会受到较强的、好战的社会威胁时,就会产生两种相反的反应:……第一种反应表现为退却和逃避;第二种反应则体现为调整和适应。前者的口号是“返回美好的从前”,后者的口号是“向西方学习,已与西方作战”。
(1)材料一表示的是哪一革命的经过?该革命最终确立了什么政治体制?
(2)材料二摘自哪一历史文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独立战争有哪些影响?
(4)根据材料四,写出19世纪后期的亚洲,通过“调整和适应”成功抵抗西方侵略,并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是哪个国家?这一“调整和适应”是通过该国的哪次改革实现的?
材料一:随着机器的广泛使用,妇女大量走向社会工作岗位,她们的经济独立日渐形成。下图为1839年英国各纺织部门男工与女工人数构成比例(%)。

材料二:1913年,亨利•福特进一步发展了制造技术……福特的设计是,一个载着零部件的传送带在一个适当的高度上以一定的速度经过工人。每个工人在传送带旁边的固定位置上从事特定的工作,这样,每钟即可装配出一个汽车底盘,而从前需要钟……在20世纪早期,世界上一半的汽车是由福特汽车公司生产的。随着生产的提高,汽车价格急转直下,成千上万的普通人也能够买得起汽车了。
——(摘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三:1891年,白宫装上电灯时,哈里森总统一家因担心触电而不敢触摸开关,芝加哥也曾因电线绝缘较差引起过几次火警。不过新比旧好的观念还是很快传播开来,不仅因为工业产品真像广告上说的那么好使,还因为新发明的背后有不断发展的科学在推动。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纺织业部门男工与女工人数构成比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机器的广泛使用”得益于什么动力机械的发明和改良?
(2)材料中亨利•福特发展的“制造技术”是什么?福特成功对你有何启示?
(3)根据材料二,“新比旧好的观念还是很快传播开来”的原因有哪些?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卷入战争的人口在15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86%,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的损失达3300亿美元。
请回答:(1)一战中最残酷的战役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世界史内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判断题- (共1题)
3.选择题- (共29题)
A.德国 |
B.美国 |
C.英国 |
D.法国 |

A.《蒙娜丽莎》 | B.《最后的晚餐》 |
C.《格尔尼卡》 | D.《向日葵》 |
A.但丁的文学作品 |
B.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
C.牛顿的运动三定律 |
D.梵高的绘画 |
A.迪亚士船队的远航 | B.达·伽马船队的远航 |
C.哥伦布船队的远航 | D.麦哲伦船队的远航 |
A. 英国确立了代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制度
B. 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C. 英国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 英国革命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①abc的取值范围是(0,4);
②a2+b2+c2为定值;③a+b+c=6
其中正确结论的为{#blank#}1{#/blank#}
项目内容 | 独立战争 | 南北战争 |
开始时间 | 1775年 | 1861年 |
重要文献 | 《独立宣言》 | 《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
领导人 | 华盛顿 | 林肯 |
共同性质 | 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
A.开始时间 |
B.重要文献 |
C.领导人 |
D.共同性质 |
A.波士顿 | B.来克星顿 |
C.萨拉托加 | D.约克镇 |

①美国和德国成果突出
②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的范围
③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
④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主要方式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A.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 | B.地主不许买卖农奴 |
C.农奴的份地必须出钱赎买 | D.地主不许干涉农奴的生活 |
A.消除了种族歧视 ![]() | B.维护了国家统一 |
C.进一步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 | D.获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
A.《共产党宣言》发表 |
B.巴黎公社失败 |
C.英国宪章运动 |
D.法国大革命 |
A.《独立宣言》 | B.《人权宣言》 |
C.《共产党宣言》 | D.《联合国家宣言》 |
A.三角贸易 | B.独立战争 |
C.南北战争 | D.农奴制改革 |
A.黑人奴隶制、农奴制、幕府统治 |
B.英国殖民统治、黑人奴隶制、农奴制 |
C.农奴制、英国殖民统治、幕府统治 |
D.英国殖民统治、黑人奴隶制、幕府统治 |
A.贝多芬——《英雄交响曲》 |
B.梵高——《和平鸽》 |
C.爱因斯坦——《物种起源》 |
D.列夫·托尔斯泰——《命运交响曲》 |
A.英国人 | B.美国人 | C.法国人 | D.德国人 |
A.爱迪生——电灯泡 |
B.爱因斯坦——相对论 |
C.牛顿——万有引力 |
D.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
A.凡尔登战役 | B.索姆河战役 | C.斯大林格勒战役 | D.诺曼底登陆 |
A.牛顿 | B.爱迪生 |
C.达尔文 | D.爱因斯坦 |
笔墨童年
余秋雨
①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②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③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④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⑤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
⑥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
⑦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⑧其实岂止是李白。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序》。
⑨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⑩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⑪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下去,有时有一朵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纸慢慢焦黄,熔入灰烬。
⑫我听说,连土匪下山,见到路上字纸,也这样做。
⑬家乡近海,有不少渔民。哪一季节,如果发心要到远海打鱼,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找到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字。只有把一叠字纸压在船舱中间底部,才敢破浪远航。
⑭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
⑮不识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们崇拜从未谋面的神明,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
⑯这是我的起点。
(节选自《中国文脉》)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判断题:(1道)
选择题:(2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