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二单元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练习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18297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22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下面图10和图11及相应的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汉图》(宋 刘松年 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又名《猿猴献果图》,为《十六罗汉图》(现仅存三幅)之一。作品虽取自佛教题材,实际上已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画中的罗汉双手相交,伏在一横斜树枝上作沉思状。此形象已不同于早期怪异的西域特征,更接近现实的世俗生活。罗汉注视着眼前两只温顺的小鹿。树上有两只活泼的猿猴在摘果子,树下一清秀文稚的小和尚正双袖合抱去接其中一只猿猴扔下的果子。这种极富生活情趣的描写,也淡化了作品的宗教气氛。画中罗汉与小和尚的僧袍僧衣的用色在多样变化中求得协调和谐。
材料二 西斯廷《圣母像》,圣母,在基督教里是耶稣的生母,名为玛利亚。在中世纪,欧洲封建教会占统治地位,圣母像中的圣母全部都是冰冷的,僵硬的,阴沉,不可亲近的。16世纪,意大利美术家拉斐尔的圣母像则是温柔的,慈爱的,美丽的。在拉斐尔的画中,耶稣在圣母的怀里,圣母用慈爱的目光注视着他,无论是孩子还是圣母都洋溢着幸福。年轻的圣母就像带着孩子的民间母亲,充满了母爱。美丽温柔的圣母脸上洋溢着坦然的骄傲,因为她怀抱的孩子将拯救世间,同时她的脸上也流露住一种不舍之情,因为她将把心爱的儿子奉献人间,拯救人类。它不仅画出了女性的温柔与秀美,更歌颂了圣母的崇高行动。其对圣母的赞美,在生活美的价值观上战胜了基督教的厌世哲学。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罗汉图》与西斯廷《圣母像》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其产生历史背景。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反映的是中国戏曲与古代剧场的演进。
时代
戏曲之代表
表演区
观众区
说明
春秋战国时期
优伶
贵族厅堂、殿庭、院落
殿庭、坐席、帐篷
优伶大都为奴隶
汉魏时期
百戏
百戏是歌舞杂技的融合;观众区的抬起
隋唐时期
歌舞
歌台、舞台、乐棚
神庙广场
表演区的抬起
宋元时期
杂剧
舞亭、乐亭、后台(准备区)
神庙广场、瓦舍勾栏
表演台加上屋顶;出现了固定的演出场所
明清时期
南戏、京剧其他地方戏
增加伴奏区
神庙广场、街巷、会馆、城乡宗祠、酒楼、茶园
前台加宽,后台加大
 

  ——摘编自罗德胤、秦佑国《中国戏曲与古代剧场发展关系的五个阶段》

根据材料,概括古代戏剧的发展趋势,并分别指出其依据。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语言文字是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符号系统,是全部文化和文明中最基本、最稳定、最持久的构成部分……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秦汉时期,汉字形成统一的书写规范。官学、书院、私塾大都使用汉语,科举考试亦然。……北魏孝文帝改革将汉语作为“正音”。……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后,很快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语言也受到汉语影响。
——《汉字发展史纲要》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汉语演变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起源和演变的主要过程。
4.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图为明朝画家丁云鹏(1547—1628)的想象画《三教图》。画中的孔子、老子、红衣罗汉正同坐于树下在探究玄理。左边的孔子儒雅敦厚,循循善诱,正发表言论;右下的老子谨慎而善辩,他注视着对方,似乎准备随时发问;居中的红衣罗汉双目低垂,安详而平静,从他紧锁的眉头可以看出他已沉于思索之中。这一情景正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推崇“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的现状。画作的人物造型也脱离了以往宗教程式化的因素,有了世俗化的倾向,体现了明后期文人画注重表现个性的风尚。

解读材料,提取此图画中包含的任意一个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信息准确,史论结合)

2.单选题(共15题)

5.
西周时,文字多刻在青铜器皿上,青铜铭文内容丰富,为后人提供了祭祖、征伐、册命、赏赐等详实记载。这反映出西周
A.青铜铭文追求审美功能B.青铜工艺水平提高
C.文化传承意识增强D.宗法礼仪渐趋崩溃
6.
一般认为,魏晋南北朝以前为书法的自发阶段,强调书法的实用功能(重需求),魏晋以后为书法的自觉阶段,强调书法的审美功能(重追求)书法艺术有这样的发展的主观原因是
A.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B.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壮大
C.中国汉字的发展和魅力
D.东方审美情趣的影响
7.
下图是苏轼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帖》,通篇跌宕起伏,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这一作品的字体
A.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B.字体方正,规矩严整
C.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D.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8.
考古学家在新疆和田出土的唐代于阗文书中发现了三件《兰亭序》抄本。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A.楷书是唐代官方文书的标准字体
B.于阗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C.中原文化在西域地区进一步传播
D.临摹王羲之的行书在唐代成为时尚
9.
下图为宋代苏轼的书法作品《寒食帖》,下列对该贴字体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非真非草,行云流水
B.写意奔放,风卷残云
C.方正平直,循乎法度
D.笔画圆匀,形体修长
10.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曾评价某书法家:“且元常(钟繇)专攻于隶书,伯英(张芝)尤精于草书,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该书法家的作品是(  )
A.
B.
C.
D.
11.
有一种书法,在造型上出现两个倾向:一、结构上倾向于扁平,强调水平线条;二、每一字中夸张一条水平线,以毛笔“逆入、平出、挑起”,造成明显的“波磔”。这种书法是
A.B.C.D.
12.
《龙门二十品》是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如下图所示。其字体的基本特征是
A.因形立意,体正势圆
B.扁方严整,朴拙雄浑
C.状似连珠,绝而不离
D.轻转重按,笔断意连
13.
“笔法变化丰富,起承转合,似断若连,笔力劲健,速度匀畅,自然含蓄,不激不厉”“章法古今第一”。具有该特点的作品是(  )
A.
B.
C.
D.
14.
下图为出土于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的秦简部分,该地出土的一千多支秦简成书于战国晚期至秦统一初期,隶化特征明显。这说明(  )
A.隶书是从李斯创制的小篆演化而来
B.雏形的隶书并非秦国一地所独有
C.字体的演进是循序渐进的创造性积累
D.秦统一文字的努力在统一六国前已经开始
15.
唐人史邕曾这样描述一书法家的作品风格:“风雨惊兮魍魉走,山岳动兮龙蛇斗。千尺松枝如蠹朽,欲折不折挂岩口。”下列与其风格相似的作品是
A.
B.
C.
D.
16.
下图为苏轼《治平帖》局部,对该作品书体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笔画圆匀,富图案美
B.字体方正,规范标准
C.任情纵性,美感极佳
D.行云流水,清晰活泼
17.
下列古代书法作品的字体依次是(  )
A.隶书、行书、楷书
B.隶书、草书、小篆
C.楷书、行书、隶书
D.行书、楷书、隶书
18.
书法家沈尹默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据此可知,该书法家
A.称赞王羲之富于创造
B.批判王義之对传统的抛弃
C.强调王羲之贡献巨大
D.指出王義之受推崇的原因
19.
古代一位书法家曾对一种书法形式做如下描述:“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竦企鸟趶,志在飞移;狡兽暴骇,将奔未驰。”与这一描述相符的书法作品是(  )
A.
B.
C.
D.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