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汉书•地理志》
材料二“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材料三“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四“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乾隆《苏州府志》卷3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业原料是什么?材料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
(2)比较材料三、四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材料一“(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汉书•地理志》
材料二“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材料三“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四“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乾隆《苏州府志》卷3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业原料是什么?材料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
(2)比较材料三、四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单选题- (共8题)
3.
史载:管仲“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悦”。这是说管仲改革中推行国家食盐专卖政策,深得民众欢迎。这主要反映了
A.春秋时期国家垄断经济开始形成 |
B.管仲在齐国建立起了君主专制制度 |
C.管仲以抑商政策来发展农业经济 |
D.国家加强经济调控有利于稳定民生 |
4.
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中国有三张“名片”:一是丝绸,二是瓷器,三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在世界领先
④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一直居出超地位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在世界领先
④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 |
B.②④ |
C.①③ |
D.②③④ |
5.
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有
①长期领先于世界
②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
③规模不断扩大,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④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成相应的变化
①长期领先于世界
②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
③规模不断扩大,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④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成相应的变化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6.
乾隆《震泽县志》载:“(农村)无产者赴逐雇情(请);抑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少隙则又计日受值为人佣作曰忙工。”这说明当时震泽县农村
A.存在农业雇佣关系 |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
D.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
7.
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下列描述与材料不符的是
A.农户植棉日益普遍 |
B.农民负担沉重的债务和赋税 |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
D.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
3.选择题- (共2题)
10.
一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及正方体的直观图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Ⅰ)请将字母E,F,G,H标记在正方体相应的顶点处(不需说明理由);
(Ⅱ)在正方体中,判断平面BEG与平面ACH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单选题:(8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