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一中2009-201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765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0/4/20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钦命直隶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伊为印发窑户执照事,案蒙前任总督部堂袁批,前司议详:宛平、房山二县已未开采煤窑,为数较多,且产煤山场但系西山一带。地方僻远,前设循环印薄,又经议停,则窑户之有无私开停闭及各窑有无藏奸等情,均难随时查考;应请照依提督衙门规定章程给照之例。每座印发司照一张。给与认采各商收执,自赴所认窑口,加工开采.一俟煤旺窑成,即照例详情给贴、输税。……如有窑夫聚集滋事,即赴县呈明究处;倘有窑户凌虐窑夫,短克工价等弊,许别窑户报县审明详究;若彼此容隐不报,别经发觉,即照知情不报例,加倍议罪。并即设立底簿,将每日雇募工人姓氏、年貌、籍贯。逐日填注,按季送县查核。造册过报查考。其报开窑座,如开采之后,有闭歇停止者,亦即随时禀报本县,查验确实,详明停闭。倘该商有藐玩不遵者,一经察出,定行照例详革究治不贷,须至照者。   
——邓拓“从万历到乾隆”《历史研究》1956年10期
材料2: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材料3: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
材料4: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5: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6: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请回答:
(1)材料1、2、3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你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材料4、5、6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你认为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有哪些?(4分)
(3)这两个历史现象之间有何联系,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什么影响?(6分)
2.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二:“无论我们转身到什么地方,四处都可以看到我们的鲜血” 
——名印第安人的自述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目的和手段?
(2)马克思为什么说“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3)结合材料,联系课本知识说明殖民主义给落后地区带来哪些灾难?
3.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农业文明,环顾世界,在所有的农业文明中,惟有中国文化发展得最细密、最精致、最富于情趣。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农业文明可以与它匹敌。

材料二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
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的财富,支撑了人口新一轮的膨胀。又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人类经历了怎样的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影响文明转型的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什么?
(3)根据材料,分析归纳工业文明的形成具有怎样显著的特点?
4.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生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它只是因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的劳动分子变成了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材料二: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了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的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创造出一个新世界。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在生产力、生产组织形式、经济结构、社会关系方面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中所说的“文明”指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资产阶级能够统治世界条件有哪些?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对落后国家和地区客观上有哪些积极影响?

2.单选题(共16题)

5.
“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有
①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导致难以扩大生产
②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④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
马克思说:“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利。”明清政府的做法
A.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一致B.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反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与马克思的观点有本质的相似
7.
古代西方一直称中国为“seres”和“china”,它们的意思分别是“丝绸之国”和“瓷器”,可见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丝绸和瓷器就是古代中国的象征。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商朝时期我国出现了原始瓷器B.唐朝时期我国的瓷器制作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C.明清时期洛阳是全国的“瓷都”D.明清时期丝织业开始使用专门织造花纹的花楼机
8.
下列对土地兼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B.引起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局势动荡,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
C.是封建社会的偶然现象,封建统治者通过均田制加以克服
D.兼并导致政府收入减少,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
9.
2006年1月1日,我国政府宣布废除农业税,进一步减轻农民的负担。由此上溯到春秋时期的鲁国,农业税的征收在我国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鲁国实行税制改革,按亩纳税,这一措施在当时的实质意义是
A.实现了土地国有制B.承认了土地私有C.土地不允许自由买卖D.减轻了农民负担
10.
导致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有
①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②清初东南沿海人民的反清斗争
③日益严重的东南沿海倭患 ④害怕沿海居民同外国人来往危及清朝统治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1.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指
A.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
B.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
C.资本家加强了对生产价格和市场的控制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2.
17世纪中期英荷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荷兰是殖民帝国
B.《航海条例》的颁布
C.英国实力强大
D.英国想成为世界殖民帝国
13.
下面是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变化示意图。该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的加强
B.外来移民的涌入
C.自由主义的推行
D.工业革命的开展
14.
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迪亚士曾经说过,他航行的目的是“为上帝和皇帝陛下服务,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并像所有人渴望的那样去发财致富”。其中“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是指:
A.给土著人带去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
B.给渴望发财的人带去黄金
C.给土著人带去皇帝的恩典
D.使土著人皈依基督教
15.
英国在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的过程中先后战胜了
A.西班牙、荷兰、法国
B.荷兰、法国、葡萄牙
C.西班牙、荷兰、葡萄牙
D.葡萄牙、法国、西班牙
16.
哥伦布的话在15世纪的西欧非常具有代表性,他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这种对黄金的贪婪追求,从本质上反映了
A. 黄金是欧洲人解决商业危机的主要途径
B. 掠夺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
C. 黄金是欧洲人踏上新海岸所首先需要的东西
D. 商品经济对掠夺财富加速积累的需求
17.
17世纪,荷兰在亚洲侵占的殖民据点有
①印度沿海   ②菲律宾    ③印度尼西亚   ④台湾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8.
开辟新航路所带来的后果中,不包括
A.西、葡两国扩大了资本
B.意大利的商业地位削弱
C.扩大了欧洲与亚洲、非洲之间的联系
D.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弱
19.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同点是
A.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
B.以科学实验成果为先导
C.源于技术工人的实践经验
D.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
20.
1840年一位英国人说:“关于我们对印度贸易的整个问题是他们是否能用他们的土地产物来偿付我们准备输出的工业品。”由此可以看出英国()
A.要把印度变为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B.要转移贸易对象
C.认为印度经济水平低,商品输出受影响D.对印度的贸易出现入超

3.选择题(共12题)

21.你认为这个实验说明了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22.你认为这个实验说明了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23.在列车进站暂停时,列车的保养工常用榔头敲打机车的各有关部件,这是为什么?

24.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5.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6.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7.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8.

平均每个班级回收废电池多少节?

29.

平均每个班级回收废电池多少节?

30.一位女高音正在轻声为一名放声歌唱的男低音伴唱,他们谁的音调高?谁的响度大?

31.

如图所示,用手拨动塑料尺,发出的声音是由塑料尺{#blank#}1{#/blank#}产生的。塑料尺振幅越大,声音的{#blank#}2{#/blank#}越大。若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会使声音的{#blank#}3{#/blank#}发生改变。


32.

如图所示,用手拨动塑料尺,发出的声音是由塑料尺{#blank#}1{#/blank#}产生的。塑料尺振幅越大,声音的{#blank#}2{#/blank#}越大。若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会使声音的{#blank#}3{#/blank#}发生改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