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金银,特别是银源源不断地从西班牙殖民地流入欧洲,欧洲货币金属的供应量大幅度上升,在整个16世纪至少增加了3倍。西班牙政府曾试图禁止金银的出口,但徒劳无益。而且,政府本身就是最大的违禁者。它用大量的金银支付对意大利、德国和荷兰的欠款,并且资助无休无止的战争。正是这些国家包括西班牙参与的违禁买卖活动,使贵金属在欧洲蔓延扩散。最明显直接的结果是价格的长期(不正常的)上涨。16世纪末的价格水平比世纪初高出3倍至4倍之多。
(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材料一 金银,特别是银源源不断地从西班牙殖民地流入欧洲,欧洲货币金属的供应量大幅度上升,在整个16世纪至少增加了3倍。西班牙政府曾试图禁止金银的出口,但徒劳无益。而且,政府本身就是最大的违禁者。它用大量的金银支付对意大利、德国和荷兰的欠款,并且资助无休无止的战争。正是这些国家包括西班牙参与的违禁买卖活动,使贵金属在欧洲蔓延扩散。最明显直接的结果是价格的长期(不正常的)上涨。16世纪末的价格水平比世纪初高出3倍至4倍之多。
——《世界经济简史——从旧石器时代到20世纪末》
材料二 直到19世纪中期,中国长期保持的出口顺差主要是通过外国人用白银偿付来解决的。然而,中国对白银的吸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明朝政府抛弃了元朝乃至更早的宋朝部分使用纸币的政策。这是因为在发生危机时,滥印纸币总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后果。明朝政府先是停止了纸币的印制,接着又停止了纸币的使用,从而完全使用铜钱和银锭。另外,货币税收的份额越来越大,最终演变成完全用白银交纳的“一条鞭法”的税制。正是中国对白银的公共需求、中国经济的巨大规模和生产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出口顺差,导致了对世界白银的巨大需求,并造成了世界白银价格的上涨。因此,弗林和吉拉尔德兹说:“如果没有近代早期中国向以白银为基础的社会的转变,欧洲和中国就不会有同样的‘价格革命’,也不会出现一个西班牙帝国(它是靠出售白银而得以生存)。”——(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1)材料一描述的是欧洲哪一经济现象?其具体表现如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产生的影响。(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油漆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居为大地主。又有苏州王宪,出生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一个玉器铺,更富裕了。
材料二 《郑氏规范》介绍,大地主郑氏家族的条规规定:“佃人用货币折租。”
材料三 《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瀚的祖先在(明朝)成化末年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泞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1)以上材料反映了明朝的什么社会现象?
(2)以上材料所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
(3)这几种经济活动对明朝社会经济发展各有什么影响?
材料一《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油漆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居为大地主。又有苏州王宪,出生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一个玉器铺,更富裕了。
材料二 《郑氏规范》介绍,大地主郑氏家族的条规规定:“佃人用货币折租。”
材料三 《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瀚的祖先在(明朝)成化末年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泞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1)以上材料反映了明朝的什么社会现象?
(2)以上材料所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
(3)这几种经济活动对明朝社会经济发展各有什么影响?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等人。他们一致认为,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等人。他们一致认为,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并作简要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3.单选题- (共19题)
4.
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江苏南浔的“湖丝”不仅远销国内边远市镇,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的铁器“大江南北咸仰赖”。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
A.资本主义萌芽促进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 B.商品流通突破了狭隘的地方市场 |
C.商业繁荣促进工商业市镇兴起 | D.海禁政策松动促进海外贸易发达 |
5.
北宋真宗在位期间,宰相王旦曾言,都城开封“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南宋高宗在位时,临安府有“珠子行人姓任者”,“其珠铺珠子,约十余万缗。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
A.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B. 已不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 商业经济成为主流 D. 政府重商政策己初见成效
A.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B. 已不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 商业经济成为主流 D. 政府重商政策己初见成效
6.
《清明上河图》中,多家店铺门前悬挂着形制不一的栀子灯,还有一些店铺前出现了长条形招牌灯箱。这些栀子灯和灯箱既装饰了店铺,又起到了广告作用。这反映出
A. 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广告
B. 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已经被打破
C. 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D. 北宋时期的家庭手工业技术发达
A. 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广告
B. 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已经被打破
C. 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D. 北宋时期的家庭手工业技术发达
7.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闰十二月诏:“诸路(应作道)州民户,或有能勤稼穑而乏子种与土田者,或有土田而少男丁与牛力者,令农师与本乡里正村耆相度,且述土地所宜,及某家见有种子,某户见有缺丁(男),某人见有剩牛,然后分给旷土,召集余夫,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此诏的颁布
A. 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B. 消除了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
C. 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 D. 促使小农经济逐步走向瓦解
A. 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B. 消除了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
C. 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 D. 促使小农经济逐步走向瓦解
8.
在封建社会后期,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逐步扩大,流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是
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增强 | B.政府对民生予以密切关注 |
C.生产力水平出现质的飞跃 | D.城乡生活方式融合的推动 |
10.
唐代中叶以前,人们讲地理、论食货必首推关中地区的情况;明末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在篇幅上华北、江南地区居多,浙江、广东、四川、湖广次之。这种变化集中反映了()
A. 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关中地区经济的衰落
C. 政治经济重心的转移 D. 进步思潮影响力扩大
A. 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关中地区经济的衰落
C. 政治经济重心的转移 D. 进步思潮影响力扩大
11.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同年,“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材料主要体现了
A.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 |
B.明朝厉行“海禁”政策 |
C.明初禁止一切海外贸易 |
D.商品经济的日益衰落 |
12.
据《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更名天下田曰王田……不得卖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结果导致“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人至涕泣于市”,不得已“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上述材料说明王莽( )
A. 改制时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国有土地 B. 得到了无地农民的大力支持
C. 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D. 最终重新肯定了土地的私有权
A. 改制时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国有土地 B. 得到了无地农民的大力支持
C. 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D. 最终重新肯定了土地的私有权
13.
下面是185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指数统计表。该表印证了( )


A.科技对生产的作用日益凸显 | B.19世纪是世界工业增速最快的世纪 |
C.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 D.世界工业生产呈现不平衡发展态势 |
14.
1813年,英国议会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贸易的垄断权。国会又于1833年完全取消了该公司贸易业务,把它变成了一个“受国王委托的”在印度进行殖民统治的政治军事和行政机构,期限为20年。这反映了
A.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思想变化 |
B.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演变 |
C.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
D.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 |
15.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1643—1715)任用柯尔柏作为财政总监,先后两次大提关税,几乎排斥了英荷等国毛纺织品的进口,极力招徕外国的能工巧匠来法国定居开业。其做法
A. 与工业化的潮流背道而驰
B. 直接引发了法国与英国之间的战争
C. 符合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D. 使法国成为西欧最发达的工业国家
A. 与工业化的潮流背道而驰
B. 直接引发了法国与英国之间的战争
C. 符合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D. 使法国成为西欧最发达的工业国家
16.
《英国告别重商主义的启示》一文中写道:“1610—1640年,英国的外贸额增长了十倍。……国家财富增长很快,英国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景。”上述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B.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
C.殖民贸易和殖民扩张 |
D.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
17.
19世纪开始时,美国发明家惠特尼为政府大量制造滑膛枪,有访问者对惠特尼的这种革命性技术的基本特点作了恰当的描述:“他为滑膛枪的每个零件都制作了一个模子。据说,这些模子被加工得非常精确,以至于任何滑膛枪的每个零件都可以适用于其他任何滑膛枪。”惠特尼的“革命性技术”( )
A.揭开美国工业革命的序幕 | B.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 |
C.诠释了科学理论的重要性 | D.改进了滑膛枪的结构 |
18.
下表是英国工业化初期,劳动力在三大产业的分布情况,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不列颠劳动力的分布(1801——1901) 单位:%
(资料来源迪恩、科尔:《英国的经济发展,1688—1957》,剑桥1964年版,第142页。)
不列颠劳动力的分布(1801——1901) 单位:%
年份 | 1801 | 1851 | 1901 |
(1)农、林、渔 | 35.9 | 21.7 | 8.7 |
(2)第二产业(制造业,矿业和建筑业 | 29.7 | 42.9 | 46.3 |
(3)第三产业 | 34.5 | 35.5 | 45.1 |
(资料来源迪恩、科尔:《英国的经济发展,1688—1957》,剑桥1964年版,第142页。)
A.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直接向第三产业转移 | B.第二产业始终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 |
C.劳动力转移速度完全受工业化程度影响 | D.劳动力转移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
19.
据学者估计,在1750~1800年间,“已开发世界”(欧美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三世界”国家大致相当;但到1880年时,“已开发世界”国家的人均收入大约是后者的两倍,1913年,更达到3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 | B.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
C.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 D.欧美资本主义的确立 |
20.
19世纪末,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快速崛起,赶超或接近英国、美国等老牌工业国家。这主要由于德意日等国
A.完善的代议制民主的优越性 | B.摒弃自由主义模式的局限性 |
C.国家主导经济发展的特殊性 | D.后发国家经验汲取的普遍性 |
21.
下表反映的是英国出口额(单位:万镑)的变化情况。

从表中能得出的信息是

从表中能得出的信息是
A.英国的纺织业在世界市场上保持优势 |
B.自由贸易促使英国工业结构发生变化 |
C.欧洲国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日益扩大 |
D.英国逐渐丧失了世界贸易的领先地位 |
22.
有史学家认为:英国若无1624年的《专利法》,那么“对十八世纪纺织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这主要是因为《专利法》( )
A.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制度前提 | B.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
C.推动了纺织生产的根本变革 | D.激发了社会创造的活力 |
4.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