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到材料。
材料一 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丈轨表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二

材料三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材料四 下图反映了孝文帝改革时的措施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孝文帝提出迁都的理由(不得摘抄原文)。你认为孝文帝迁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三、四分别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同时指出这些措施在政治、思想上所起的作用。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改革的重点、难点和推进改革举措方面给后人哪些共同的启示?
材料一 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丈轨表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二

材料三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材料四 下图反映了孝文帝改革时的措施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孝文帝提出迁都的理由(不得摘抄原文)。你认为孝文帝迁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三、四分别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同时指出这些措施在政治、思想上所起的作用。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改革的重点、难点和推进改革举措方面给后人哪些共同的启示?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25年的“五卅运动”直接促成了英、美、日等十二国与北洋政府的北京关税特别会议召开。1927年7月,刚刚成立的国民政府发起关税自主运动,广大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南京国民政府遂开始了关税改革。1928年7月宋子文与马克漠所定条约签字,美国第一个同意中国关税自主。在该条约《整理中关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中规定:“历来中、美两国所定有效之条约内所载关于在中国进出口货物之税率、存票、子口税并船钞等项之各条款,应即拆销作废,而应适用国家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各欧洲主要强国分别与国民政府进行缔约谈判,相继承认中国关税自主。1928年12月7日,中国颁布海关进口税则,税率分为7级,最低税率为7.5%,最高税率为27.5%。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作用。
材料 1925年的“五卅运动”直接促成了英、美、日等十二国与北洋政府的北京关税特别会议召开。1927年7月,刚刚成立的国民政府发起关税自主运动,广大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南京国民政府遂开始了关税改革。1928年7月宋子文与马克漠所定条约签字,美国第一个同意中国关税自主。在该条约《整理中关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中规定:“历来中、美两国所定有效之条约内所载关于在中国进出口货物之税率、存票、子口税并船钞等项之各条款,应即拆销作废,而应适用国家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各欧洲主要强国分别与国民政府进行缔约谈判,相继承认中国关税自主。1928年12月7日,中国颁布海关进口税则,税率分为7级,最低税率为7.5%,最高税率为27.5%。
——摘编自易继苍《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作用。
2.单选题- (共15题)
3.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颁布新规:兵士罢归家乡,在战乱中聚保山泽的人各归本土,恢复官爵、田宅;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一律免为庶人;抑制商人,或轻田租,十五税。这些规定旨在
A.限制土地兼并 |
B.恢复农业生产 |
C.增加赋税收入 |
D.加强中央集权 |
5.
对历史事件的分类整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一位同学将历史上重大改革分为两类:a类——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b类——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其分类标准是
A.是否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
B.是否是向国外学习为主的改革 |
C.是否导致原来社会性质的改变 |
D.是否以解决民族危机为其目的 |
8.
《文献通考》载:“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移、丁口隐瞒、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簿……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此内容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
A.青苗法 |
B.农田水利法 |
C.市易法 |
D.方田均税法 |
10.
《秦国是怎么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一书中曰:“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弱民,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愚民、辱民和穷民。”下列内容不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燔诗书而明法令” |
B.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
C.“为田开阡陌封疆” |
D.重农抑商,将山林和湖泊收归国有 |
11.
苏轼曾评论王安石变法:“熙宁(宋神宗年号)以前……诸役人常苦逆送,自新法以来,官吏皆请雇钱,役人既便,官亦不至阙(耽误)事。”苏轼所称的“新法”是指
A.市易法 |
B.募役法 |
C.保甲法 |
D.均输法 |
14.
王安石担任鄞县知县时,为使经济状况不佳的中下等级的民户能及时耕种收获,在青黄不接的春季,把县府粮仓中的存粮借贷给他们,约定到秋收后,加纳少量利息偿还,免遭豪强兼并之家的重利盘剥。这一做法到王安石变法时演化为
A.青苗法 |
B.市易法 |
C.免役法 |
D.均输法 |
15.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变法图强,出现了韩国申不害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等一系列变法。这些变法
A.引发了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 |
B.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
C.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 |
D.引起了诸侯国经济政治地位变化 |
16.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
17.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商君功罪》:“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
A.遭到了普遍反对 |
B.忽视了道德教化 |
C.最终必然会失败 |
D.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 |
3.选择题- (共2题)
18.
有这样一道题,当a=2,b=﹣2时,求多项式:
3a3b3﹣ a2b+b2﹣3(a3b3﹣ a2b﹣b2)﹣2b2﹣3的值,马虎做题时把a=2错抄成a=﹣2,王真没抄错题,但他们做出的结果却都一样,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说明理由.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