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内蒙古北方重工业公司三中高一下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696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5/7/8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武夷北苑,夙著茶名,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末业所存,易荒本务。用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满山遍野,愈种愈多。……近年以来,外洋印度等处产茶日多,行销日滞,富商大贾,历次亏折,裹足不前。……而乡僻愚民,犹剔壤挖岩,等良田于硗确(把良田看作是坚硬贫瘠的土地),置耕织为缓图,逆料数年后,工本徒抛,衣食无着,势将坐困。……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民心颇知改悔。
——(清)卞宝第《卞制军政书》
(1)据材料,指出农民种茶态度的变化,(6分)
(2)分别分析农民前后两种态度的原因。(9分)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秦始皇)收泰半(三分取其二)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
材料二 (汉高祖)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均摘自《汉书·食货志》
回答: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6分)
(2)结合材料分析封建统治者的赋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关系。(8分)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 旧时妇女织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坠落。
——方洪凯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
依据材料,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11分)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单位 :1000海关两

指出材料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 5分)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5分)

2.单选题(共16题)

5.
“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它指的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大运河
D.赵州桥
6.
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开始出现。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铁犁牛耕的普及和推广B.井田制的确立
C.均田制的实行D.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7.
唐诗《田家》中写道:“倚杖看妇织,登垅课儿锄。”这反映了
A.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 B.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C. 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 D.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8.
史书载:“(东汉)立春之日……京师百官皆衣青衣……施土牛耕人(泥塑的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这一隆重的仪式说明了
A.统治者重视春耕生产B.铁犁牛耕始于东汉
C.立春是统治者祭祖之日D.东汉时期制瓷业发达
9.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它所反映的我国古代经济形式是
A. 小农经济 B. 集体经济
C. 商品经济 D. 游牧经济
10.
山西在明朝中叶出现“商贾之家亦雕龙绣拱,玉勒金鞍,埒王公矣”。入清以后,山西人择业把商业排在首位。雍正帝朱批称:“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这些材料反映出明清晋商对当时山西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A.削弱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C.引起了社会风尚的变化
D.形成了独特的晋商文化
11.
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你为这本书选择一个最合适的书名是
A.《坊墙倒塌以后》
B.《汴河两岸》
C.《长安城的落日》
D.《宋代东京城的辉煌》
12.
马戛尔尼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日记中说,中国人“一切思想概念都出不去本国的范围……他们的书上很少提到亚洲以外的地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儒家思想的保守性
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C.交通通讯工具落后
D.政府禁绝海外贸易
13.
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农耕经济B.限制工商业发展
C.维护封建统治D.防范“外夷”入侵
14.
商鞅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擎。”材料中的“本业”指的是
A. 工业     B. 手工业 C. 农业 D. 商业
15.
唐以前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唐后期规定工商业者改业三年之后可以入仕;宋代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上述材料反映了:
A.科举取士逐步取消了身份职业限制
B.科举取士促进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C.科举成为宋代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D.唐宋时期工商业者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16.
“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又如九流百工,皆治生之事业。”“四民之业,惟士为尊,然无成则不若农贾。”诸如此类的观念在明代已较为流行。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统治的削弱
C.西方文明的冲击D.民主思想的影响
17.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首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
B.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
C.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推动
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18.
李鸿章说:“各口岸生意,已被洋人尽占,……洋人势力挟重资以倾夺,则须华商自立公司……收回洋人夺去之利。”这表明李鸿章主张(  )
A.限制私人资本B.与外商争夺市场
C.保护外商企业D.追随外国资本
19.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该材料从本质上表明( )
A.商品输出是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B.列强侵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C.列强侵略导致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西方侵略造成中国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20.
“吾国匹头(布匹)市场,完全为英日之势所占,国货出品不多,行销亦不及英日货之旺盛。自(1925年)五卅惨剧发生,提倡国货不遗余力,于是呆滞不动之本国布顿见活动。”材料表明
A.1925年是我国提倡国货运动的起点
B.国货运动迫使英日布匹完全退出中国市场
C.提倡国货运动有助于中国民族产业的发展
D.1925年后中国布匹占据了市场大部分份额

3.选择题(共1题)

21.下列实验方法正确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