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10题)
1.
《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
B.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
C.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
2.
商鞅变法时明确以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并且对商人征收重税。以下表述与这一思想不符的是
A.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
C.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
D.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
3.
下图为1999年我国发行的汉代画像石《牛耕图》邮票。对其所反映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农业动力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
B.汉代耕犁便于调节耕作深度 |
C.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进步 |
D.中国传统耕作方式基本定型 |
4.
历史学家王家范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对“它”的理解正确的是
A.经营目的是追求最大利润 |
B.经营规模受到资金的限制 |
C.主要为人民生产生活服务 |
D.代表当时手工业最高水平 |
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驱使庄户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使唤他们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
A.商品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
B.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
C.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
D.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
6.
西汉时确立了市籍制,即对商人进行专门的户籍管理,而且规定一旦入市籍就不得为官。这个制度实质上反映了
A.古代的商人不是自由民 |
B.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 |
C.古代政府重视户籍管理 |
D.统治者限制商业发展 |
7.
某学者提出,西周末期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战国中期,井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此后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只在个别地方使用。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井田制的瓦解是铁犁牛耕出现的前提条件 |
B.铁犁牛耕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 |
C.土地私有制在西周末期已经确立 |
D.经济制度滞后于政治体制的变革 |
8.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
9.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
10.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
2.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