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二十五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1634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1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各民族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随着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各种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交流、碰撞,有时表现为激烈的状态,有时表现为平和的状态。早在明朝以前,中外文化就有了交流、碰撞。
材料二 明清之际,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 儒家的“知天命”推动了古代的天文观察和天文学研究;天文历法的研究离不开数学,因而儒学把数学列为“六艺”之一,由此激发了很多儒生对数学的研究;儒家以“仁”为核心,于是以治病救人的医学为“仁道”,主张“不为良相,但为良医”;儒家认为治国要以农为本,对农学的重视乃是其题中之意。其次,儒学的一些思想方法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如孔子的“举一反三”、孟子的“苟求其故”,对于古代科学家开拓研究思路,探寻事物规律具有深远影响。
——王永星《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对外交流的主要途径。请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史实说明“早在明朝以前,中外文化就有了交流、碰撞”。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所翻译书籍的内容和作用。
(3)据材料三归纳儒学对我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2.
宋代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时代。阅读材料:
材料一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阶级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三,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3)材料二称“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代经济文化的总体认识。

2.单选题(共10题)

3.
“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在这里,朱熹是要求国家工作人员要
A.自我克制,公正廉奉
B.有所为有所不为
C.格物致知,自我修行
D.不畏权贵,忠君爱国
4.
古代中华儿女曾经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西欧有一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的口,法兰西人的手。”结合古代科技史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B.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
C.欧洲人善于使用但不会创造技术
D.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并将之用于生产与社会实践
5.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尤为突出,而科学理论方面的成果却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经济的需要
B.封建统治者不重视科学理论研究
C.中国科学家不注重理论研究
D.科举考试只考儒家学说
6.
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相比,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最能体现首开风气的一点是
A.介绍并传播西方科技知识
B.被誉为我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
C.被译为多种外文影响广泛
D.提出了有价值的农学理论
7.
(题文)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史上涌现出颇具特色的文学体裁,为后人称颂。下列名句相对应的文学体裁是(  )  
①“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③“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④“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材料中所给的文学体裁分别是
A.楚辞 宋词 唐诗 汉赋B.汉赋 唐诗 宋词 楚辞
C.宋词 唐诗 汉赋 楚辞D.楚辞 唐诗 宋词 汉赋
8.
“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这种“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艺术特征与下列哪一艺术形式最符合
A.唐诗
B.写意画
C.草书
D.京剧
9.
据《爱日斋丛抄》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这说明
A.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
B.雕版印刷术的进步促进文化发展
C.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D.活字印刷的书籍逐渐得到了推广
10.
陈衡恪曾评价某类中国画:“不但意趣高尚,而且寓书法于画法,使画中更觉不简单。非仅画之范图内用功便可了事,尚须从他种方面研究,始能出色……颇占势力,盖其有各种素养、各种学问凑合得来。”下列作品符合其主旨的是
A.《洛神赋图》
B.《步辇图》
C.《清明上河图》
D.《墨兰图》
11.
《西厢记》中说:“这的堪为字史,当为款识。有柳骨颜筋,张旭张颠,羲之献之。”对文中的“柳骨颜筋”及其所代表的书体解释错误的是(  )
A.“柳”指柳公权,“颜”指颜真卿B.这种书体在唐代步入鼎盛
C.这种书体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D.此书体的代表有欧阳询、怀素等
12.
下列“考”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献中的是
A.B.C.D.

3.选择题(共3题)

1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②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③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④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
1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②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③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④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
1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②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③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④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