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清市华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年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16147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6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自宣德东去,东角楼乃皇城东南角也。十字街南去,姜行,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篆宫,直至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要闱……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馀皆真珠匹帛、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尽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巷》
材料2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3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4 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请回答:
(1)据材料1,概括宋代商业经济发展的突出表现。
(2)据材料2,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列举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
(3)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4)据材料4,概括宋代的文化特征。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粱启超《爱国论》
材料二 蔡元培之决心献身教育,是自光绪二十四年始。戊戌政变发生后,他认为康、粱失败的最大原因是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人才。所以返里从事教育工作,最先接办绍兴中西学堂,又到上海创办中国教育会、爱国女学校及爱国学社。
——摘自陶奠惠《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思想主张,试分析其思想主张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蔡元培的思想主张。简述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实践其思想主张的活动。两者的思想主张体现了怎样的时代主题?

2.单选题(共15题)

3.
明朝后期的“三言两拍”是古代中国短篇小说的经典。“三言”120篇小说中,写到商人生活和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有50多篇。“二拍”80个故事中,故事的发生地位于大运河沿岸城市的有40多个。这反映出当时
A.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B.中国文化的区域色彩浓厚
C.商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商业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素材
4.
史学家陈旭麓曾说:“洋务派的出世,是中国有地主阶级以来第一次真正的分化,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的改革是由他们开始的。先前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如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虽然提出了不少改革主张,但还是一种思想。”根据这句话,可以推知洋务派
A.让改革派思想有了实践意义
B.促使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C.使得崇洋媚外思想开始出现
D.促使国家走向分裂的道路
5.
战国时期,被称为南蛮的楚国,它在诸侯争霸、问鼎中原的历程中与北方诸国国频繁接触,在文化领域孕育出了《离骚》这样伟大的诗篇。材料表明
A.楚辞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
B.楚辞改变了中国文化走向
C.文化发展推动了楚国霸业
D.文化发展必须要地域交流
6.
“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的信仰、任何星象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伟业所起的作用都要大。”培根的上述言论意在说明四大发明
A.揭开世界近代史序幕
B.促进世界近代化进程
C.导致宗教信仰的弱化
D.遏制殖民扩张的开展
7.
乾隆帝酷爱书法,于卧室边专置一间小暖阁,用以珍藏代表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之名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询《伯远帖》,此三帖被后人称为“三希帖”(见下图)。下列对“三希帖”书体特征的分析,最准确的是
A.疏密得体,收放结合,浓淡相融
B.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
C.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
D.结构简省,钩连不断,纵任奔逸
8.
从公元960年到1278年,是我国历史上宋辽金夏几个政权同时并立的时代。这一时代的印刷、兵器、纺织、制瓷、造船、冶金、土木建筑等行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的记录;在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等传统领域也同样硕果累累,并涌现了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和传世的科学著作。主要原因是
A.农业的发展和工商业的进步
B.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C.政权同时并立
D.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9.
郑板桥的《墨竹图》,写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充分表达了作者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的思想。该画应属于()
A.宫廷画B.风俗画
C.中国文人画D.民间绘画
10.
魏源在《海国图志》对英国有如下描述:“大事则三年一会议,设有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议会)议允。国王行事有失,将承行之人交巴厘满议罚。”这表明魏源
A.主要是介绍西方政治制度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借以表达反君主专制思想
D.推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11.
严复在某译著中说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二铁律。材料信息反映出(  )
A.社会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进步B.科学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
C.传统文化严重阻碍社会进步D.自然科学对社会进步有助推力
12.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13.
1918年,李大钊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一文中提出:“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李大钊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新文化运动
A.倡导多元文化观念B.盲目追求西方文化
C.全面否定传统文化D.担忧西方文化冲击
14.
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多篇文章,重点围绕“公德”“自尊”“爱国心”“独立性”“自由观点”等进行了探讨。梁启超发表这些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
A.批判封建伦理旧道德
B.强调维新变法的重要性
C.增强国民的公民素养
D.为建立民国作思想准备
15.
梁启超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这说明
A.辛亥革命的彻底失败
B.尊孔复古具有必然性
C.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
D.中国民众的麻木颓废
16.
袁伟时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初衷是通过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帮助中国人冲破意识形态牢笼,实现思想变革,为自由、民主在中国生根奠定基础。这表明新文化运动旨在
A.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
B.传播马克思主义
C.为自由民主国家奠定基础
D.推动中国人民获得解放
17.
晚清某人早期主要读的是古书,如《左传》《明史》等,后来他所读之书主要是《盛世危言》《西事类编》《日本外史》《万国近政考略》《天演论》等。这说明
A.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变化
B.东南沿海开放程度较高
C.民族危机影响国人思想
D.变法革新成为时代主题

3.选择题(共1题)

18.English book, is, your, this(?)(连词成句)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