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2017-2018学年高一必修二专题一第三课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6052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4/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材料二: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地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持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不同态度。
材料二“淝水左渎,又西经石桥门北,亦曰草市门”。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淝水传》
“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
——唐.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历代草市的发展状况。
材料三宋朝放宽抑商的政策形成了商业大发展态势,各个阶层的人士都被卷了进来,他们在东京城中大量经营邸店,侵街占道,承当了街市形成的开路先锋和中流砥柱。同时,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东京原有的东、西两市无法应付城市给养和物资供应,于是首先在汴河两岸兴起的行市逐渐在全城扩展。
——摘编自《城市发展史讲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宋东京市坊制度被破坏的主要因素。

2.单选题(共19题)

3.
在中国古代,“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虚空之屋,每日清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这种情形最早应该出现于
A.宋朝
B.汉朝
C.唐朝
D.清朝
4.
有关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约30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上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②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③白银广泛使用,商业资本异常活跃
④许多工商业市镇形成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5.
古代中国农民的吃穿用品基本能自己生产,而中世纪(5世纪~15世纪)的西欧领主庄园也可以做到这些,甚至可以生产更多的手工业品满足庄园需要。”这说明
A.相对而言中国古代商品经济较发达
B.西欧经济一直落后于中国
C.古代中国是完全的自然经济社会
D.中世纪西欧商业比中国发达
6.
《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
A.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宋朝商品经济发展
C.徽商有超前的经商理念D.经济发展前提下社会观念变化
7.
《宋会要》记载,宋代在对外贸易中大量使用铜币进行交易。考古发现,今东南亚地区、日本、朝鲜均有大量宋代金属货币出土。由此可推论(  )
①宋代是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心 ②《宋会要》的记载基本属实 ③宋代金属货币在当时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通用  ④宋代金属货币大量外流客观上有利于纸币使用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8.
清初《扬州竹枝词》中写道:“乡音歙语兼秦语,不问人名但问旗。半是新城半旧城,旧城寥落少人行。移来埂子中间住,北贾南商近识名。”材料中反映的经济现象有(  )
①商业繁荣②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④农村集市出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④
9.
下列诗句中,最能反映我国古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信息的是
A.市人日中集,于利尽锥刀
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C.夜市买菱藕,春船载绮罗
D.估客无住着,有利身则行
10.
明清之际原为稻米之乡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导致该地区“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不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材料表明该地区
A.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B.长途贸易开始兴起
C.自然经济局部解体
D.经济结构有所变动
11.
有学者研究古代夜市时,引用了东汉应劭《风俗通》的一段记载:“夜籴,俗说市买者当清旦而行,日中交易所有,夕时便罢,无人也。今乃夜籴谷,明痴呆不足也。凡斯不敏惠者曰夜籴。”对此,以下说法最准确的是
A.材料中“夜籴谷”的记载,明确证明东汉已经出现了夜市
B.“夜籴”是一种俗语,不能作为东汉已经出现夜市的证据
C.结合上下文,“夜籴谷”更多是一种假设而非真实的存在
D.历史研究需要对史料详加考辨,并结合多种材料综合考虑
12.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材料反映了
A.当时官民都从事商业活动
B.政府的支持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C.当时已出现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
D.其观点有悖于儒家传统的轻利思想
13.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有些故事情节跟长安的“市”有关。以下场景在剧中不会出现的是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B.“市”的内外店铺林立
C.“市”门按时开关
D.“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
14.
著名历史学家周宝珠在他的一篇经济学论文中说“(它)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这材料中的“新事物”指的是(  )
A.交子B.草市C.夜市D.商帮
15.
南宋时期对日贸易有所改观。自1167年平清盛就任太政大臣后,日本开始改变“自我封锁”政策,推动对外贸易,宋商频繁前往九州的博多、今津一带,双边贸易逐渐进入高潮。以上可以说明
A.外贸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来源
B.日本放弃了贸易封锁政策
C.经济政策调整有利南宋贸易发展
D.南宋朝贡贸易有重大发展
16.
史书记载:南北朝时期,谷帛代替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时间最长、范围较广,以致在社会上曾经出现“废弃货币”、“忘记货币”、“不准使用货币”的现象。这主要反映出
A.国家分裂影响商品流通
B.秦汉以来就无统一货币
C.民族融合促进经济交流
D.南北经济水平差异极大
17.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首诗突出反映了当时扬州的繁荣,扬州的繁荣直接受益于
A.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B.位于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
C.隋炀帝曾多次巡游扬州(江都)
D.扬州经济富有特色,旅游资源丰富
18.
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西汉初期,“富商大贾或贮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贱买贵卖,囤积居奇),封君皆低首仰给。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这反映出当时
A. 民营作坊已经超过官营手工业
B.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 富商大贾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
D. 政府为商业发展提供宽松政策
19.
山西王家大院被梁思成称为“全国建筑宝库”,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山西紫禁城”。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经商发财做官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留下了晋商文化
B.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C.影响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D.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20.
《履园丛话•产业》中记载:明清时期,“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这反映出
A.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封建地租沉重
C.商品经济繁荣
D.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21.
《荀子·王制篇》说:“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紶、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农夫不斲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贾不耕田而足菽粟。”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荀子所说的”中国“是指当时的中原地区
B.当时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当时已经存在远距离的地方性的物产交换
D.商业已突破官府垄断的束缚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