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40年,英国建立了一套面向公众、统一收费的信函传递系统,并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公共邮政事业。1874年9月15日至10月9日,德国、法国、英国、罗马尼亚、瑞士、美国等22个国家的代表在瑞士伯尔尼举行全权代表大会,签署了第一个国际性的邮政公约,即《伯尔尼条约》,成立邮政总联盟。1878年5月,邮政总联盟修订了《伯尔尼条约》,改名为《万国邮政公约》,万国邮联规定了国际邮件转运自由的原则,统一了国际邮件处理手续和资费标准,简化了国际邮政帐务结算办法,确立了各国邮政部门争讼的仲裁程序。每年的10月9日由此被定为“世界邮政日”。自1948年7月1日起,万国邮联成为联合国一个关于国际邮政事务的专门机构,总部设在瑞士首都伯尔尼,其宗旨是促进、组织和改善国际邮政业务,并向成员提供可能的邮政技术援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国邮政联盟成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万国邮政联盟的作用。
材料 1840年,英国建立了一套面向公众、统一收费的信函传递系统,并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公共邮政事业。1874年9月15日至10月9日,德国、法国、英国、罗马尼亚、瑞士、美国等22个国家的代表在瑞士伯尔尼举行全权代表大会,签署了第一个国际性的邮政公约,即《伯尔尼条约》,成立邮政总联盟。1878年5月,邮政总联盟修订了《伯尔尼条约》,改名为《万国邮政公约》,万国邮联规定了国际邮件转运自由的原则,统一了国际邮件处理手续和资费标准,简化了国际邮政帐务结算办法,确立了各国邮政部门争讼的仲裁程序。每年的10月9日由此被定为“世界邮政日”。自1948年7月1日起,万国邮联成为联合国一个关于国际邮政事务的专门机构,总部设在瑞士首都伯尔尼,其宗旨是促进、组织和改善国际邮政业务,并向成员提供可能的邮政技术援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国邮政联盟成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万国邮政联盟的作用。
2.
(历史选修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戴维·雷诺兹指出,“战时的英美关系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婚姻,伴随合作旋律的持久音调是竞争。在维护两国作为公认大国的合作框架内,英美却在设法夺取优势和有利地位,这的确是一种竞争性的合作关系。”
——戴维.雷诺兹《霸权与冲突的世界》
材料二 战后欧洲,随着共同敌消失,英国与苏联的战时联盟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原有矛盾变得再度尖锐起来:英苏在战后处理德国问题上的矛盾、在地中海东部和中东地区的冲突以及东欧的形式的变化,都使英国越来越倾向于将苏联看成是国家安全和欧洲和平的主要威胁。但是,面对崛起的苏联强权,英国深知自身己无力应付,它也不能依靠赢弱的欧洲来解决这一问题,只能联合美国以遏制苏联。
——梁军等《冲突与合作:霸权转移视野下的现代英美关系考察(1914—194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1939年—1942年英美“实用主义婚姻”形成的主要步骤,并分析“婚姻”形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英苏由战时联盟走向战后对抗的原因,并列举二战后初期英国“联合美国遏制苏联”的两项措施。
材料一 戴维·雷诺兹指出,“战时的英美关系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婚姻,伴随合作旋律的持久音调是竞争。在维护两国作为公认大国的合作框架内,英美却在设法夺取优势和有利地位,这的确是一种竞争性的合作关系。”
——戴维.雷诺兹《霸权与冲突的世界》
材料二 战后欧洲,随着共同敌消失,英国与苏联的战时联盟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原有矛盾变得再度尖锐起来:英苏在战后处理德国问题上的矛盾、在地中海东部和中东地区的冲突以及东欧的形式的变化,都使英国越来越倾向于将苏联看成是国家安全和欧洲和平的主要威胁。但是,面对崛起的苏联强权,英国深知自身己无力应付,它也不能依靠赢弱的欧洲来解决这一问题,只能联合美国以遏制苏联。
——梁军等《冲突与合作:霸权转移视野下的现代英美关系考察(1914—194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1939年—1942年英美“实用主义婚姻”形成的主要步骤,并分析“婚姻”形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英苏由战时联盟走向战后对抗的原因,并列举二战后初期英国“联合美国遏制苏联”的两项措施。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萧衍(公元464—549年),字叔达,建国号梁,是为梁武帝。梁武帝在位期间,实行优容士族的政策。他修订士族谱牒,设州望、郡宗、乡豪,专掌举荐旧族子弟;多立州郡增加官职,以保障士族的特权。但是,门阀士族中的人才已经满足不了统治的需要,所以,梁武帝也比较重视拔擢寒门中的俊才。他认为“设官分职,唯才是务”,规定“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例,勿有遗隔”。这是以通经作为选才考试内容的开始,已经可见科举制的影子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梁武帝的用人政策。
材料 萧衍(公元464—549年),字叔达,建国号梁,是为梁武帝。梁武帝在位期间,实行优容士族的政策。他修订士族谱牒,设州望、郡宗、乡豪,专掌举荐旧族子弟;多立州郡增加官职,以保障士族的特权。但是,门阀士族中的人才已经满足不了统治的需要,所以,梁武帝也比较重视拔擢寒门中的俊才。他认为“设官分职,唯才是务”,规定“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例,勿有遗隔”。这是以通经作为选才考试内容的开始,已经可见科举制的影子了。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
(1)根据材料,指出梁武帝对待士族与寒门的不同做法。(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梁武帝的用人政策。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武宗死后,他既无子嗣,也无亲兄弟,由大学士杨廷和主持,得到孝宗皇后(武宗之母)张太后支持,决定立宪宗(武宗的爷爷)已故的第四子兴献王的长子朱厚熜继位。1521年朱厚熜即皇帝位,以明年为嘉靖元年,这就是在位长达45年的明世宗。朱厚熜即位第五天,便下令礼官集议生父兴献王的祀典和尊称。杨廷和等廷臣主张尊孝宗为皇考,称武宗为皇兄,尊生父兴献王为皇叔。因为他们维护孝宗、武宗一系,史称“护礼派”。新进进士张璁等“议礼派”则主张以孝宗为皇伯考,以兴献王为皇考,以武宗为皇兄的主张。张廷和等拒绝受命,并使张璁去南京主事刑部,远离朝廷。这就是历史上的“大礼仪之争”。嘉靖三年(1524年),大礼仪之争再起,世宗诏张璁入京,形成一个反对杨廷和等执政派官僚的政治集团,并听由杨廷和辞职。杨廷和之子杨慎聚集朝臣200多人扶阙哭争,世宗下令逮捕193人下狱,其中17人被杖死,护礼派受到沉重打击。……嘉靖十七年(1538年),世宗奉皇考献皇帝为睿宗,供奉于太庙。至此,大礼仪之争以明世宗意愿实现而告结束。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两国解决王位继承问题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材料一 明武宗死后,他既无子嗣,也无亲兄弟,由大学士杨廷和主持,得到孝宗皇后(武宗之母)张太后支持,决定立宪宗(武宗的爷爷)已故的第四子兴献王的长子朱厚熜继位。1521年朱厚熜即皇帝位,以明年为嘉靖元年,这就是在位长达45年的明世宗。朱厚熜即位第五天,便下令礼官集议生父兴献王的祀典和尊称。杨廷和等廷臣主张尊孝宗为皇考,称武宗为皇兄,尊生父兴献王为皇叔。因为他们维护孝宗、武宗一系,史称“护礼派”。新进进士张璁等“议礼派”则主张以孝宗为皇伯考,以兴献王为皇考,以武宗为皇兄的主张。张廷和等拒绝受命,并使张璁去南京主事刑部,远离朝廷。这就是历史上的“大礼仪之争”。嘉靖三年(1524年),大礼仪之争再起,世宗诏张璁入京,形成一个反对杨廷和等执政派官僚的政治集团,并听由杨廷和辞职。杨廷和之子杨慎聚集朝臣200多人扶阙哭争,世宗下令逮捕193人下狱,其中17人被杖死,护礼派受到沉重打击。……嘉靖十七年(1538年),世宗奉皇考献皇帝为睿宗,供奉于太庙。至此,大礼仪之争以明世宗意愿实现而告结束。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等
材料二 1696年,玛丽女王病故,威廉三世获嗣无望。王位继承问题很快提上日程。部分托利党人提议将王冠传给詹姆士的儿子弗朗西斯·爱德华,引起辉格党人和其余托利党人的强烈反对。多数议员主张,王位应由玛丽女王之妹安妮继承。1700年7月,安妮11岁的儿子夭亡,王位继承问题重新引起极大关注。经过反复讨论,议会于1701年1月通过《王位继承法》,明确规定以后英国王位不得传给天主教徒,而应由信奉新教的汉诺威王室的索菲亚及其后裔继承。——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英两国在王位继承上体现了哪些势力斗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两国解决王位继承问题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2.论述题- (共1题)
5.
下图是上海三兴烟草公司(成立于1924年,位于上海美租界)刊登在1926年10月10日《申报》上的一则“孙文牌香烟”广告。

请从该广告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说明。(要求:至少提取3个信息,信息准确,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请从该广告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说明。(要求:至少提取3个信息,信息准确,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3.单选题- (共8题)
6.
下图为中国古代某时期酿酒画像砖拓片,图中除了劳作的诸人外,右上角另有一人,宽袍大袖,与其他几人紧身窄袖的装束不同,坐于一侧,似为监视劳作,上有仓房。据此判断图中描绘的是


A.西周工商食官的经营方式 |
B.战国时期个体的家庭副业 |
C.东汉豪强地主的手工作坊 |
D.元朝世代相袭的匠籍制度 |
7.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来往于中国和墨西哥之间。自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后,二十年间约有3000吨白银流入中国。这一历史事件
A.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
B.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
C.促使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D.表明中国生产力有巨大飞跃 |
8.
“街坊二大妈一嗓子,把我没给急疯过去,过两天副食品要涨价啦!”老急一着急,醋,打了一洗澡盆;酱油,打了两水缸;味精,买了两抽屉……”1989年春节联欢晚会的相声《着急》的内容真实反映了1988年中国社会状况。据此可知当时
A.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 |
B.生活必需品依然是极度匮乏 |
C.中央政府失去了对经济的控制能力 |
D.民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 |
9.
唐代诗人元稹说:“予始与乐天(白居易)同校秘书之名,多以诗章相赠答……二十年间,禁省(宫廷)观寺、邮候(旅店)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下层百姓)之口无不道。……其甚者,有至于盗窃名姓,苟求自售,杂乱间厕,无可奈何。”这反映出
A.市民阶层生活丰富多彩 |
B.诗歌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
C.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 |
D.唐朝政府开放的文化政策 |
10.
1902年,梁启超发表文章《新史学》。他认为,传统史学充当了帝王的“政治教科书”,他呼吁进行一场“史界革命”,倡议建立新史学,要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
A.彻底否定了传统史学 |
B.深受唯物史观的影响 |
C.体现“经世致用”观 |
D.推动清末立宪的开展 |
11.
1937年11月,***在延安作报告指出:中国政局有三种可能的发展方向,即“结束片面抗战,代以全面抗战”、“结束抗战,代以投降”和“抗战和投降并存于中国”。这一分析促使中共
A.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B.在陕北开展大生产运动 |
C.对日军展开战略性反攻 |
D.警惕国民政府放弃抗日 |
12.
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非洲国家的纷纷独立说明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
B.美苏争霸进入紧张阶段 |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
D.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