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城市、城镇的发展,反映出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洛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城市,西晋后一度衰落,北魏统治时期洛阳再次走向兴盛。

(1)依据示意图,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指出北魏孝文帝时期洛阳城兴盛的具体表观。运用所学分析此时期洛阳城兴盛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唐置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判官多至数十人……(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朝廷)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民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
——摘编自《旧唐书》、《唐会要》、(宋)洪迈《容斋随笔》
(2)依据材料二,提炼反映唐代扬州经济状况的信息。结合所学,依据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的特点。概括明万历年间苏州丝织业呈现出的新现象。
材料一 洛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城市,西晋后一度衰落,北魏统治时期洛阳再次走向兴盛。

(1)依据示意图,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指出北魏孝文帝时期洛阳城兴盛的具体表观。运用所学分析此时期洛阳城兴盛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唐置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判官多至数十人……(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朝廷)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民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
——摘编自《旧唐书》、《唐会要》、(宋)洪迈《容斋随笔》
(2)依据材料二,提炼反映唐代扬州经济状况的信息。结合所学,依据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的特点。概括明万历年间苏州丝织业呈现出的新现象。
2.单选题- (共18题)
4.
2014年6月,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研讨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融合发展的友好象征。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可能见到的现象是
A.珐琅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 |
B.晋商、徽商往来于丝绸之路 |
C.波斯图案风格的丝织品是常见商品 |
D.都使用水力风车灌溉农田 |
5.
官窑即我国古代朝廷设立的烧造陶瓷器物的窑口,其目的主要为最高统治者及贵族日常使用和祭祀之用,以及赏赉外国使节贵宾和用于外销。官窑是由国家政府出资设立和生产,并派专人管理经营的窑口。因为这样做主要是可以
A.生产足够精美的产品 |
B.显示朝廷的威严 |
C.保证朝廷有丰厚的财政收入 |
D.保证新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
7.
《明宣宗实录》卷21记载,宣德元年(1426年)命工部“凡工匠户有二丁、三丁者留一丁,四丁、五丁者留二丁,六丁以上者留三丁”,在官营手工业作坊,从事技术工作。在匠籍制废除以前,服役于官府的工匠逃亡,或“治罪”、或“令有司械赴京师”,强迫从事生产。明朝政府的这些措施目的是
A.确保官营手工业劳动人手 |
B.落实“重农抑商”政策 |
C.保障对手工业者的专制统治 |
D.确保官营手工业技术优势 |
8.
据古罗马学者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汉代纺织技术发达,产品远销地中海地区 |
B.绒棉、织金绒、天鹅绒等纺织品流行 |
C.唐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输至欧洲 |
D.黄道婆改进织造技术 |
9.
公元前115年,汉武帝推行均输法,规定所有贡品均按照当地市价,由政府统一采购,然后由官办的运输机构运往其他不出产此类物品的地区高价出售。这一举措
A.增加了中央政府财政收入 |
B.维护了百姓生产生活稳定 |
C.实现了国家对物价的管制 |
D.保证了对匈奴战争的胜利 |
10.
清雍正元年,明令以银两支付官俸:“米每石,自五钱至一两;豆每石,自五钱至九钱七分;草每束,自三厘至九厘二毫不等。均照从前额定各地方价值,折给官兵,自行采买。”之后,用银两支付俸给的范围扩大了。据此可推知
A.官员腐败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
B.货币赋税已取代了实物赋税 |
C.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俸禄改革 |
D.为强化集权克扣地方的军费 |
11.
南宋长江沿岸的鄂州城外有一草市,“沿江数万家,廛闸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壮如此。”这表明
A.繁荣的商业区已从城中转至城外 |
B.专业性草市饮食服务设施完备 |
C.草市开始演变成地方商业中心 |
D.交通便利之处的草市十分繁荣 |
12.
杜牧在《上李太尉论江贼书》中写道:“伏以江淮赋税,国用根本,今有大患,是劫江贼耳……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自十五年来……凡名草市,劫杀皆遍,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从中可以获悉当时江淮地区
①“草市”的税收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
②商人经常面临人身财产安全的威胁
③“草市”已经不受官吏直接管辖,治安极差
④“草市”的作用已经十分显著
①“草市”的税收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
②商人经常面临人身财产安全的威胁
③“草市”已经不受官吏直接管辖,治安极差
④“草市”的作用已经十分显著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13.
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后世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这主要说明了
A.汉唐实行严格的坊市分离制度 |
B.坊市制度的内涵具有时代特色 |
C.从汉到唐的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
D.商业活动开始突破时空的限制 |
14.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诗中的名句。然而楼兰古国在唐代以前已销声匿迹,留下了千古之谜。楼兰国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A. 丝绸之路的开辟
B. 农耕文化的发达
C. 旅游业的发展
D. 战略位置的重要
A. 丝绸之路的开辟
B. 农耕文化的发达
C. 旅游业的发展
D. 战略位置的重要
17.
汉初时,政府规定“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到中唐以后,“工商杂类不得与士为伍”等禁令松弛,北宋时允许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应试”,商人及其子弟中举做官的越来越多。这一变化反映出
A.朝廷逐渐放弃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
B.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冲击 |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
D.商人中“奇才异行者”逐渐增多 |
18.
秦、汉、唐、明都有过大规模强制迁徙富豪的事情,涉及数万人,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土地私有权实质上没有法律保障 |
B.土地不允许自由买卖 |
C.迁徙富豪是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 |
D.土地经营权完全自主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