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练习)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5964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3/4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如山西商、徽商、江右商等。他们从事各种转贩活动……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富甲天下,山西庄氏号称数千万两。
——《简明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牙行是我国古代从事贸易中介的商业组织。明朝规定:“选有资产的人户充任,官府颁发‘牙帖’”。领帖者需交“帖费”和锐银,统称牙税。明朝《长沙府志》记载:“湘潭牙行获利逾千金”。明末清初,长沙城外的市镇成为商品集中收购的市场,牙人开始充当收购的中介人,牙行数量剧增,如粮食行、盐行、铁行等。牙行兴盛又带动了店铺的增加,1772年,城外各市镇共有门摊189家。
(1)材料一反映明清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2)材料二中牙行的兴盛反映了什么现象?牙行的兴盛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有怎样的推动作用?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令狐熙为汴州刺史。下车(到任)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杜绝)之。
——《隋书·令狐熙传》
材料二 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击钲三百而散。
——《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三 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
——《宋令要辑加稿》
材料四 (宋代的记录)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具是,即无容虚之屋……客贩往来……曾无虚日。
——《梦粱录》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隋唐时期是如何进行商业管理的?
(2)材料三和材料四中反映两宋时期城市商业活动,与隋唐相比,有哪些重大变化?
(3)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自汉到宋的商业管理变化?

2.单选题(共8题)

3.
《史记》记载:“(战国)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材料最能说明战国时临淄
A.是当时的商业都市
B.城市居民全员参与休闲娱乐
C.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D.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4.
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城市“市”“坊”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统治阶级重视都城建设
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
D.重农抑商的政策
5.
宋朝城市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A.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B.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C.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D.有严格经营时间的限制
6.
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  )
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
B.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
D.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
7.
商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有“商葩翼翼,四方之极”之称。与这种繁荣景象相关因素是
A.产生职业商人B.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C.集镇夜市兴旺D.形成大的商帮
8.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商业革命、金融革命,还有信息革命、能源革命。那时租佃关系日益普遍……街市制取代坊市制,一批商业名镇开始兴起,城市的经济文化职能显著增强。”这一时期是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9.
明隆庆年间,有一徴州商人黄汴曾记其所见的苏州市场:“苏州聚货缎匹外,难以尽述,凡人身诸行日用物件,从其所欲。”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地域性商帮开始出现
B.城市商业十分繁荣
C.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出现
D.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
10.
《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

3.选择题(共1题)

11.

我们中国的“母亲河”是黄河,那么俄罗斯的“母亲河”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8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