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5915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5/13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萘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二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材料三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3)“18世纪的康乾盛世……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从经济史的角度简单说明理由。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京条约》以后,江、浙的丝茶,外人直接到江、浙去买,并不经过广州。五口之中,上海日盛一日,而广州则日形衰落。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1852年,广州一位叫做米契尔的英国官员报告了中国的情况:“收获完毕后,农家所有的人手,不分老少都一齐去梳棉、纺纱和织布”,“这个国家十分之九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其质地各不相同,从最粗的粗布到最细的紫花布都有”,“生产者所用的成本简直只有原料的价值”。他不无沮丧地说:“我们工厂主只要稍稍思索一下这种制度的令人赞叹的节俭性,以及它与农民其他活路的可以说是巧妙的穿插配合,那么就会一目了然,就较粗的织造品而论,他们是没有任何希望与之竞争的。”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材料三曼彻斯特最初是个富庶的村落,17世纪出现棉纺织业,人口开始增加。18世纪上半期曼彻斯特方圆已达10~15平方英里,有工厂、有市场……据一个同时代的人说:1786年,人们仅看到了一个烟囱,即阿科莱特纱厂的烟囱,15年后,曼彻斯特有50个纱厂,大多数都拥有蒸汽机。1820年,曼彻斯特占英国棉纺织生产量的四分之一,1835年,曼彻斯特聚集了棉纺织工业80%的工厂工人,1840年聚集了85%的工厂工人。1790年曼彻斯特有5万居民,1801年有7.5万,1831年增长到18.2万,1871年达35.1万人。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编著《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鸦片战争后初期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曼彻斯特的发展变化及其变化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英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2.单选题(共28题)

3.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载:“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由此可知,班固
A.推崇重农抑商政策
B.有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
C.有农商皆本的意识
D.主张商品经济取代小农经济
4.
《盐铁论•水旱》曰:冶铁者“家人相一,父子戮力,各务为善器,器不善者不集。农事急,挽运衍之阡陌之间,民相与市买,得以财货五谷新弊易货,或时贳(赊欠)。民不弃作业,置田器,各得所欲。”材料中蕴含的信息有
①官营冶铁作坊的经营方式
②有强烈的追求利润的要求
③注重产品质量和经营方法
④注意市场信息和成本核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
唐代中前期,朝廷对在各级官市内列店肆经营的工商业者建立专门的市籍,责令市场主管部门详细登录入籍工商业者的财产。唐代采用市籍制度意在
A.限制商人势力过快发展
B.为征收资产户税服务
C.加强对工商业者的管理
D.保证市场秩序的稳定
6.
据俞森《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
A.农本商末观念开始改变
B.家庭手工业是主要收入来源
C.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D.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的
7.
元代王祯《农书》中描述曲辕犁:“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这说明曲辕犁
A.使传统耕作技术成熟
B.只适合南方水田
C.在元朝开始用于农业
D.变革了耕作方式
8.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䦆、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9.
明代福建德化县及江西景德镇生产的白瓷,冰莹如玉,白度胜过象牙等自然物品,欧洲人将德化白瓷誉为“象牙白”“中国白”。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明代瓷器曾垄断世界市场
B.明代的制瓷技术享誉世界
C.制瓷业出现多项重大发明
D.民营制瓷技术已超过官营
10.
历史学家王家范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对“它”的理解正确的是
A.经营目的是追求最大利润
B.经营规模受到资金的限制
C.主要为人民生产生活服务
D.代表当时手工业最高水平
11.
西汉钱币使用非常普遍,除黄金、铜钱外基本没有其他物品用作交换媒介。到东汉,原来用钱币支付的赏赐、犯罪赎金、人头税等渐次改用布帛。这表明东汉
A.商品经济发展走向凋敝
B.重农抑商政策趋向加强
C.商品交换范围不断扩大
D.自然经济地位继续上升
12.
据北宋毕仲衍《中书备对》所记,神宗熙宁年间杭州、明州和广州三市舶司所收乳香354449斤,其中明州所收4739斤,杭州637斤,而广州则有348673斤。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北宋时期
A.海外贸易管理较为松懈
B.海外贸易区域差异明显
C.商业市镇促进海外贸易
D.区域贸易贩运规模巨大
13.
宋真宗在位期间(997—1022年),土地兼并严重,但农作物产量倍增,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这一现象说明
A.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B.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贫富分化严重
C.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D.土地兼并的现象并不影响社会和谐
14.
唐制规定,“永业田皆传子孙,口分田于本人死后归还政府另行授受”。均田制推行后,很多农民受田实际上达不到应受额,而贵族官僚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途径多占土地。这说明均田制的推行
A.允许自由买卖土地
B.放弃了平均主义分配
C.具有不稳定性特征
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15.
1757年,乾隆降旨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并从乾隆中期开始,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该政策
A.旨在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B.养成了国民的妄自尊大心理
C.客观上迟滞了近代化起步
D.成为近代列强侵华的导火索
16.
导致下表中人口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6—17世纪尼德兰(荷兰)阿姆斯特丹人口数
时间
1500年
1600年
1675年
人口数
15000
54000
206000
 
A.《航海条例》颁行
B.工业革命广泛开展
C.北美殖民地开拓
D.海外贸易快速扩展
17.
福建的漆器从16到19世纪持续外销南洋和美洲。其外部原因是
A.中国工艺水平领先世界
B.世界市场孕育发展
C.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
D.区域经济初现端倪
18.
1608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实和明朝官员李之藻共同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最早的彩绘世界地图。图中有五大洲.四大洋等地理信息,还绘有16艘船,8种海洋生物。据此材料可以判断
A.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
B.新式交通工具蒸汽轮船广泛应用于航海
C.中国人广泛接受了西方先进的绘图技术
D.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海陆轮廓日渐清晰
19.
下表是英国温彻斯特学院(贵族学校)购买日用必需品的价格表数字单位(先令),与下表现象相关的是
年代物品
1500
1580
1630
1700
红酒(每12加仑)
8

64
96
校服布料(每套)
40
80
80
120
蜡烛(一打)
1
2
4
5
牛肉(每14磅)

1
2
2
 
①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
②英国海上殖民霸权已经确立
③殖民掠夺和三角贸易扩大
④欧洲封建地主势力逐渐衰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
到1909年,美国的产业集中度要远远高于英国。德国统一之后,德国企业也迅速扩大了企业规模并加强了市场集中度。相比之下,英国的大企业则非常少见,而小型的家庭企业仍是英国最主要的企业形式。材料所述状况
A.预示着大企业时代即将到来
B.说明美德经济已超过英国
C.使英国工业国际竞争力下降
D.表明英国家庭企业较发达
21.
《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于1838年出版的写实小说,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该作品
A. 再现了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的环境变迁
B. 揭露了蒸汽时代英国众多的社会问题
C. 反映了汽车泛滥造成伦敦严重的雾霾
D. 暴露了电气时代英国尖锐的社会矛盾
22.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发明是
A. 蒸汽机
B. 内燃机
C. 发电机
D. 计算机
23.
下图是青岛瑞蚨祥绸缎店利润额折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段上升是因为受到洋务企业刺激
B.乙段上升是因为列强停止对华商品输出
C.丁段下降是由于受到内外势力双重打压
D.丙段下降是由于政府限制民间设厂
24.
到1928年底,美、德、挪、比、意、丹、葡、荷、英、法、西等国相继与国民政府签订新关税条约,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将协定税则改为国定税则,将值百抽五税率改为差等税率,税率由5%至80%共14级。这些变化
A.使中国真正实现关税自主权
B.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C.扭转了中国贸易的逆差局面
D.使关税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财政来源
25.
有学者认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启动并非始自中央,而是地方,中国早期近代化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部分区域的近代化。以下史实可以证明该观点的是
A.晚清政府限制私人投资工商企业
B.早期近代企业多由地方要员举办
C.通商口岸地区小农经济最早解体
D.江南地区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6.
据记载,1916年上海一家并不显赫的运输洋行,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之内,就收到了铁路、面粉厂、纺织厂等工业行业的订单20多张。此现象说明
A.中国工业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B.重工业已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
C.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大发展空间
D.“实业救国”已经开始变为现实
27.
19世纪末,洋纱开始大量输入四川,“女子终日纺纱不易一饱”,故多以购买洋纱织布为业,“比户莫不置有布机”,川省“每年输出布匹亦可谓一大宗”。由此可见,洋纱入川
A.推动了纺织业生产的优化
B.造成了纺纱工的失业破产
C.开启了纺织业商品化进程
D.实现了织布业的机器生产
28.
1903年,清政府在中央设立商部,随后颁行了《商部章程》《奖励公司章程》《商人通例》《公司律》《破产律》等一系列商法。这些做法
①是对洋务运动的根本否定
②从法律上规范工商业者的行为
③顺应了工商业发展的要求
④迎来了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9.
1877年,清政府派遣学生赴格林威治大学留学的考试科目为:“……四曰铁甲穿弹;五曰炮垒;六曰汽机;七曰船身浮率定力;八曰风候海流;九曰海岛测绘。”据此判断其目的是
A.学习航海技术
B.增强海防力量
C.发展军事工业
D.创办民用工业
30.
1870年代和1880年代初创办的安徽池州煤矿、山东峄县煤矿和江苏徐州利国驿煤铁矿等企业,都是由私人资本集股设立的,却都拉上“官督商办”的关系。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A.期望为企业提供政治保护
B.缓和官府面临的资金困难
C.希望企业由商办转为官办
D.摆脱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4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