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江三角洲地处江南,古代亦称“江左”或“江东”地区。这一经济区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六朝时期为江南经济区的开发时期,唐宋时期为江南经济区的形成时期,形成了以太湖平原为中心的江南经济区,且取代了中原黄河流域,成为封建经济的重心,明清时期是经济区的发展繁荣时期,不仅是全国粮食的重要基地,而且是丝织业、棉布业的生产中心,而商品经济的发达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更是这时期江南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标志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长江三角洲地区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一 长江三角洲地处江南,古代亦称“江左”或“江东”地区。这一经济区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六朝时期为江南经济区的开发时期,唐宋时期为江南经济区的形成时期,形成了以太湖平原为中心的江南经济区,且取代了中原黄河流域,成为封建经济的重心,明清时期是经济区的发展繁荣时期,不仅是全国粮食的重要基地,而且是丝织业、棉布业的生产中心,而商品经济的发达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更是这时期江南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标志和特点。
——摘编自何荣昌《古代长江三角洲江南经济区的形成》等
材料二 鸡片战争前,茶叶一直是主要的出口商品,自50年代始,上海的茶叶出口大多保持在5000万磅以上,较之1845年增长了10余倍。各地新辟茶园增多,茶叶种植面积也迅速扩大。鸡片战争前和战后初期,曾有不少洋棉进口,19世纪60年代后,上海周围农村“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十中之一”。江苏如皋、南通、海门一带,“一望皆种棉花,并无杂树”。一些原来并不产棉的地区,也开始大量种植棉花。太湖沿岸和杭嘉湖平原,素来是著名的蚕桑产区,受对外通商限制的阻碍,只能以内销为主。上海开埠后,丝纷纷就近转由上海港输出。湖州府“向时山乡多野桑,近亦多栽家桑矣”;安吉县“迩来山乡亦皆栽桑”;平湖县“向时邑人治丝者尚少,今则栽桑遍野,比户育蚕,其利甚大’,据统计,1840年中国国内市场的粮食流通量(包括运到通商口岸供出口的部分)为233亿斤,至1894年则达372.5亿斤,增长约60%01869年,经上海、周转的国内米谷运销量是37327担,1890年则为4770226担,增长幅度高达百余倍。——摘编自戴鞍钢《口岸城市与农村经济演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古代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长江三角洲地区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
工业革命虽然没有刀光剑影,却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大改变了世界面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0-1900年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的变化趋势及其主要原因,并简要地评价两次工业革命共同的历史影响。
材料一: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

——(英)迪恩和科尔《英国经济的增长》
材料二:8世纪中叶起,英国从私人圈地进入国会圈地时期……1760年开始的乔治三世在位时期,国会颁布圈地法令达3000个以上,从1760年到1815年共圈占农民土地600多万英亩。——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变化表(1860-1900年)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01-1901年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的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0-1900年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的变化趋势及其主要原因,并简要地评价两次工业革命共同的历史影响。
2.单选题- (共27题)
3.
下面为清朝前期获鹿县地权分配情况表,据表可知,当时该地
类别 | 康熙十五年 | 雍正四年 | 乾隆十一年 | 乾隆三十五年 | |||||
户(%) | 耕地(%) | 户(%) | 耕地(%) | 户(%) | 耕地(%) | 户(%) | 耕地(%) | ||
无地户 | 17.6 | | 22.7 | | 25.69 | | 16.45 | | |
10亩以下户 | 36.93 | 11.83 | 45.11 | 13.15 | 37.94 | 10.97 | 45.11 | 12.41 | |
10到50亩户 | 41.57 | 56.39 | 31.09 | 45.27 | 30.40 | 44.01 | 32.00 | 47.08 | |
50到100亩户 | 2.7 | 11.65 | 3.35 | 15.60 | 4.13 | 18.45 | 4.78 | 20.73 | |
100亩以上户 | 庶民 | 0.47 | 4.61 | 0.68 | 7.32 | 1.17 | 12.73 | 1.48 | 14.26 |
绅衿 | 0.72 | 15.53 | 0.86 | 18.66 | 0.67 | 13.66 | 0.34 | 5.46 |
A.小农经济较为盛行 |
B.土地集中现象严重 |
C.流民问题日趋严重 |
D.人地矛盾非常激烈 |
4.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这一税制改革
A.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体现 |
B.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 |
C.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 |
D.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 |
5.
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善于经营,可以“累其赢余,益市田数亩”,上升为自耕农或小地主,小地主经营得法,也能上升为大地主。不善经营,大地主也会下降为小地主,小地主破产为自耕农,乃至佃农,及身无立锥之地。这说明
A.小农经济具有不稳定特征 |
B.土地兼并是瓦解等级社会的重要手段 |
C.封建经济内隐存竞争要素 |
D.封建社会土地耕作面积并未显著增加 |
6.
明代法律规定:“凡私放钱债及典当财物,每月取利,并不得过三分。”对放债、逼债等行为也有种种限制。但在“民不举官不究”的前提下,高额利率等“违禁取利”比比皆是。这表明明代
A.专制体制崩溃,金融市场混乱 |
B.民间需求与国家政策的矛盾 |
C.商业环境宽松,经济秩序稳定 |
D.资本主义萌芽获得丰厚利润 |
7.
宋代“大农户积极投资购买耕牛,即使没有能力购买耕牛的,也采用租赁的方式租借耕牛进行农业生户。对于产牛较少的地区,宋高宗下诏:“京西、淮南贩买耕牛,与免税三年”。这反映出宋代
A.政府拥有雄厚经济实力 |
B.社会普遍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 |
C.畜牧业呈现商品化趋势 |
D.社会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
8.
清代陶煦在《租核推原》中说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该史料所反映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当时国家管理混乱,火灾频发 |
B.重农抑商思想根深蒂固 |
C.田租是当时的主要收入 |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10.
汉代田庄不断扩大,出现了“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多规良田,役使贫民”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
B.豪强地主政治经济实力强盛 |
C.豪强大族操控国家政权 |
D.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锐 |
11.
美国国会曾经作过分析,科学技术的成果从发现、发明到实际应用所经历的平均时间,20世纪初为35年,两次大战之间为18年,二战后为9年。具体地讲,蒸汽机为80年,电动机为65年,电话为50年,飞机为20年,原子弹为6年,电视为5年,晶体管为3年,激光为1年。这主要说明了
A.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 |
B.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 |
C.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 |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12.
哥伦布曾向葡萄牙王室提出向西航行到达印度的方案,遭到王室的拒绝。学生在讨论王室拒绝的原因时提出以下四个观点,较为合理的是
甲:王室在转口贸易中拥有高额利润 乙:东进前往印度已经取得重大突破 丙:在此之前的迪亚士已然直达印度 丁:达·伽马航行获得巨大经济效益
甲:王室在转口贸易中拥有高额利润 乙:东进前往印度已经取得重大突破 丙:在此之前的迪亚士已然直达印度 丁:达·伽马航行获得巨大经济效益
甲:王室在转口贸易中拥有高额利润 乙:东进前往印度已经取得重大突破 丙:在此之前的迪亚士已然直达印度 丁:达·伽马航行获得巨大经济效益
甲:王室在转口贸易中拥有高额利润 乙:东进前往印度已经取得重大突破 丙:在此之前的迪亚士已然直达印度 丁:达·伽马航行获得巨大经济效益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13.
下表为1880—1929年美国部分工业产量的变化情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美国的生产力提高 |
B.美国的电力和石油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 |
C.美国的工业生产比重占据世界主导地位 |
D.美国已全面实现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 |
14.
下表是1500—1800年间英国、法国、葡萄牙、荷兰四国抵达亚洲的船只数量统计表。表中的“乙”是指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整理
A.英国 |
B.法国 |
C.荷兰 |
D.葡萄牙 |
15.
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向下”是指挖煤,“向外”是指
A.拓展殖民地市场 |
B.贩卖黑奴 |
C.传播基督教思想 |
D.输出机器 |
16.
“麦哲伦十字架”(MageIIan’Cross)位于宿雾岛“麦哲伦十字架”位于宿雾岛东方的马克丹岛上。这是麦哲伦到达菲律宾后登陆的第一个地方。现在立于宿雾市政府对面那座小神殿中的“麦哲伦十字架”(见下图)是后来当地教会为纪念麦哲伦而修建的。菲律宾人此举是为了纪念他

A. 完成了环球航行
B. 证明了地圆学说
C. 传播了西方文明
D. 带来了殖民灾难

A. 完成了环球航行
B. 证明了地圆学说
C. 传播了西方文明
D. 带来了殖民灾难
17.
《大国崛起》的解说词写道“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纪的时候,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材料中的“海上第一强国”是指
A.西班牙 |
B.荷兰 |
C.英国 |
D.法国 |
18.
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写道:“臣近于直之南境磁州山中议开煤铁,饬津、沪机器局委员购洋器、雇洋匠,以资倡导,固为铸造军器要需,亦欲渐开风气以利民用也。”下列行动符合其主张的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
B.兴办汉阳铁厂 |
C.建立发昌机器厂 |
D.筹建北洋水师 |
19.
下表为1867——1894年全国各主要出口商品比重变化表(据《上海对外贸易,1840——1949》第37页表改编,单位:%)。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中国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中国
A.出口商品的多样化趋势不断减弱 |
B.丝茶大宗出口商品比重逐渐上升 |
C.出口贸易的殖民地性质增强 |
D.成为外国列强商品销售市场 |
20.
下图为南京国民政府1929年至1936年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支出所占比重的变化,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降低了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
B.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
C.使民国国民经济增速达到历史最高 |
D.官僚资本主义开始压迫掠夺民族工业 |
22.
某同学整理某主题材料,里面包含“中兴煤矿”、“保兴面粉厂”、“汉阳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永利制碱公司”等,这个主题可能是____。
A.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
B.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C.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D.近代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
23.
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到1901年,全国20余所新式教育机构的分布为:广州5所,天津4所,上海3所,福州、南京、北京、武昌、台北各2所,珲春、烟台、旅顺、乌鲁木齐各1所。影响新式教育机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洋务运动人才需求突出 | B.近代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
C.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变化 | D.西方列强进行文化侵略 |
25.
关于中国近代某企业,有人这样评价:“由国库支付其开销,以调拨分配产品,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下列企业中,最符合这一评价的是
A.上海轮船招商局 |
B.江南制造总局 |
C.开平煤矿 |
D.上海发昌机器厂 |
26.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内容包括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变更等7项人口登记制度,并且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这一举措
A.适应了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
B.稳定了国民经济的基本结构 |
C.有利于粮食短缺问题的解决 |
D.标志着户籍制度开始法律化 |
28.
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对“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理解正确的是
时期 | 主题词 |
“一五”(1953-1957) | 工业增速、赶英超美 |
“二五”(1958-1962) | 大跃进、大倒退 |
“六五”(1981-1985) | 走向改革开放 |
“八五”(1991-1995) | 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
“九五”(1996-2000) | 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
“十五”(2001-2005) | 指令性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
“十一五”(2006-2010) |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
A.“一五”计划激进冒进 |
B.“二五”计划右倾明显 |
C.“六五”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步走向完善 |
D.“八五”计划推动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