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江西省奉新二中初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41581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2/8/23

1.综合题(共3题)

1.
不同肤色、不同大陆的人们缔造了人类历史,创造了辉煌的世界古代文明。古埃及人、巴比伦人、印度人、中国人、希腊人等,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古代文化在交流、碰撞中不断发展,给我们今天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请回答:
(1)东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在哪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4分)
(2)在古代东西方之间的交流的主要途径是哪些?(2分)
(3)随着世界的发展,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也在不断加强,对于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我们应持什么态度?(2分)
2.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7世纪的日本和8世纪的西欧分别有一次著名的改革。(8分)
(1)这两次改革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2分)
(2)当时日本力主改革的大臣和西欧的宫相分别是谁? (2分)
(3)这两次改革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2分)
(4)结合中国改革的成就,谈谈你的感想和启发。(2分)
3.
一般来说,古文明的传播与发展大多以两种形式展开:和平往来与暴力冲突。它们共同贯穿于人类历史过程的始终,相互交织构建了不同文明的乐章。
请回答:
(1)在古代各国之间常有战争发生,请答出两次不同文明之间的重要战争。(2分)
(2)有人认为这些战争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你是否赞成这一观点?举一例说明。(2分)
(3)和平往来在人类历史上文明交往的主旋律。请以古代阿拉伯人为例,简要谈谈他们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起的重要作用。(2分)

2.选择题(共15题)

4.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每个国家走向统一的道路各不相同。其中阿拉伯半岛走向统一主要依靠的是  (  )
A.战争B.改革C.宗教D.外族征服
5.
旅游可以使人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要想了解欧洲最久远的文明,最佳的旅游目的地是(   )
A.法国B.德国C.意大利D.希腊
6.下列实例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7.下列实例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8.下列实例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9.日食现象是由于光的{#blank#}1{#/blank#}形成的;站在平静的池塘旁,可看到岸边大树的倒影和水中游的鱼,前者是光的{#blank#}2{#/blank#}现象,后者是光的{#blank#}3{#/blank#}现象,所看到的都是{#blank#}4{#/blank#}(填“实像”或“虚像”)
10.
下图是公民们在该国家最高的权力机构——公民大会上自由发言的情形.具有这种民主制的国家是()
A.雅典B.斯巴达
C.罗马共和国D.法兰克王国
11.
下列属于古代西方文明成就的是
A.A
B.B
C.C
D.D
12.的相反数是(    )
13.
亚历山大东征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时代,这说明( )
A.暴力冲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与发展B.和平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交融
C.地区冲突导致了文明的衰落D.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战争
14.
公元2世纪,疆域达到对答规模,地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其内湖的帝国是(   )
A.罗马帝国B.波斯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15.
根据下列第①组的内在关系,选择一个合适的答案,使第②组成立
①伯里克利→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②→罗马帝国建立
A.亚历山大
B.斯巴达克
C.凯撒
D.屋大维
16.一个瓶子能盛1kg水,可用该瓶子盛1kg的下列哪种液体?(  )(已知ρ水银>ρ>ρ植物油>ρ酒精>ρ汽油

0℃、1标准大气压下部分物质的密度(kg/m3

1.0×103

0.9×103

水银

13.6×103

干松木

0.4×103

酒精

0.8×103

8.9×103

煤油

0.8×103

2.7×103

17.一个瓶子能盛1kg水,可用该瓶子盛1kg的下列哪种液体?(  )(已知ρ水银>ρ>ρ植物油>ρ酒精>ρ汽油

0℃、1标准大气压下部分物质的密度(kg/m3

1.0×103

0.9×103

水银

13.6×103

干松木

0.4×103

酒精

0.8×103

8.9×103

煤油

0.8×103

2.7×103

18.站在行驶的火车上的乘客看到树木向东运动,他是以{#blank#}1{#/blank#}为参照物的;若以地面为参照物,火车正在向{#blank#}2{#/blank#}运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