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塘沽滨海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575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8/7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
材料一汉武帝时,为在军事上取得反击匈奴的胜利,陆续设立了河西四郡,派遣使臣到西域开展外交活动。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一条通向中亚、西亚、南亚,以至欧洲的陆路通道。此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也陆续派遣使节到汉朝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与此同时,中国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此路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些沟通中西交通的要道就是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到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共七次率领庞大的船队下西洋,历时近30年。郑和船队游历南洋群岛诸国,到达中南半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等亚非的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越过赤道,是中国人第一次大规模的出海活动。……亚非许多国家纷纷遣使来华访问、从事经贸交流。据不完全统计,永乐年间共有六十多个国家的国王或使臣245次访问中国……随船出行的航海家根据所见所闻编撰的著作,如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和巩珍的《西洋藩国志》,记载了沿途各国自然和人文状况。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三葡萄牙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南部,却以当时不到100万的人口,拉开了人类大航海的序幕,使相互隔绝的人类联系日益紧密,并在几十年间奇迹般崛起成为西欧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一度与西班牙瓜分了整个地球。到16世纪中叶,葡萄牙海外帝国发展到鼎盛时期。……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个国家行为的意义是非凡的。抛开殖民掠夺的性质不谈,他们拉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改善了人类的知识结构,加速了人类文明进程,使本来相互隔绝的世界各地联系起来,在东西对抗中长期处于劣势的西方从此开始对东方占据优势,并最终奴役东方。
——摘编自唐晋主编的《大国崛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意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其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启示?
2.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长期以农业发展为主,家庭手工业、商业发展作为农业的辅助。从两宋开始,中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农具的发展变化

材料二   两宋时期,传统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宋初从越南引进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种植。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村中开始出现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蚕桑,蔬菜,漆树,花卉,果树,甘蔗)的专业户,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迁》)
分析比较北宋首都东京与唐朝首都长安(见下图),就可以发现唐宋之间的巨大社会变革,也可以从这个中原大都市中看到商业革命的现实状况。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先秦至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生产工具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这些变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及耕作方式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两宋时期农业有了哪些新的发展变化?这些发展变化对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唐朝长安、北宋东京两城商业区分布的特点。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说出能体现宋代出现“商业革命”的其他表现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92年10月12日,这一天,大西洋强劲的信风将哥伦布的船队送上了梦寐以求的新大陆,也就此吹开了隔绝各个大陆的无形屏障。从此,大国、强国的兴衰,将不再是封闭舞台上自我演绎的故事。相互的注视、融合和冲突,影响着所有剧情的走向。
材料二 如果说最早开始远洋冒险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主要是依靠暴力去进行赤裸裸的财富掠夺,那么,紧随其后的荷兰人由于缺少强大的王权和充足的人力资源,十分自然地选择了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同时也积累着足以让自己强盛起来的竞争技巧和商业体制。
材料三  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继承王位的时候,从英吉利海峡的那一边,不断地传来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探险家成功发财的消息。这些消息,是一个即将全面来临的时代,是对懵懂的人们发出的清晰信号。它意味着:在一个刚刚被重新发现的世界面前,谁能抢到先机,接受新的思想,谁更快地打破旧有的价值观念,谁就会更快地变得富有和强大。在新世界的游戏规则里,赢得海洋比赢得陆地更为重要。

——《大国崛起》(解说词)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上述材料中找出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成为“大国”的不同途径。
(2)英国人究竟凭借什么敢于对抗已经在海洋上驰骋了近百年的强国西班牙?
(3)你认为成为一个大国需要具备什么条件?结合材料二回答英国的异军突起给你什么启示?

2.单选题(共33题)

4.
“布衣”是中国古代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年代里,“布衣”中的“布”是指
A.丝织品
B.棉纺织品
C.毛纺织品
D.麻纺织品
5.
人们常把做事不分轻重主次称为“本末倒置”,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统治者的经济思想中的“本”是指
A.农业
B.手工业
C.商业
D.文教娱乐业
6.
世界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说,没有任何的西方人在青铜器铸造方面能超过古代中国人。中国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是
A. 原始社会末期
B. 商周时期
C. 秦汉时期
D. 隋唐时期
7.
“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最能够说明明清时期的江南手工业
A.产品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B.地区、行业间存在社会分工
C.织造技术领先全国其他地区
D.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8.
喜爱武侠小说的同学都知道龙泉宝剑的创始人欧冶子,他首次发现了铜和铁性能的不同,冶铸出第一把铁剑“龙渊”,开创了中国冷兵器的先河。欧冶子可能生活于 (  )
A.春秋战国B.西周C.秦汉D.隋唐
9.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形态不包括
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公私合营手工业
10.
汉朝政府曾经专门规定,商人穿鞋必须一只黑一只白。汉朝实行该规定的目的是
A.经济困难,倡导物尽其用
B.尊儒学为正统,强调社会礼仪
C.羞辱商人,推行重农抑商
D.重视法家学说,宣扬政府权威
11.
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是在
A. 古代雅典 B. 中国唐朝 C. 中国宋朝 D. 中国明朝
12.
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说明
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B.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D.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13.
经文献资料和考古证实,西汉长安城周长25公里多,城内有8条主要大街,均与城门相通。其中贯穿南北的一条大街长达5公里多,整个街面宽约50米。长安商业繁荣,从事商业交易的有九个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分散在城中;
②是研究西汉城市与商业发展的素材之一;
③统治者推行重商政策,促进商业的繁荣;
④青花瓷的热销给许多店铺带来丰厚利润
A.②③B.①②C.②D.③
14.
古代货币的形成与发展和古代商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下图由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充分说明了
A.古代抑商政策的结束
B.商帮出现后的垄断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纸币方便携带,完全取代了金属货币
15.
明清时期,在京杭运河沿岸出现了许多山陕会馆,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会馆是政府设立的管理商业贸易的场所B.会馆的出现是各地政府重视商业贸易的体现
C.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交际的重要场所D.只有在运河沿岸政府才准许设立这样的会馆
16.
明清两代曾实行闭关政策,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一概禁绝外商来华贸易
B.使中国与世界隔绝,落伍于世界潮流
C.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范西方国家的侵略
D.根本上是由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
17.
下列说法符合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点的是( )
①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② 经营方式是“男耕女织”  
③ 生产主要是满足家庭生活需要 ④自耕农无需承担国家的赋税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8.
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B.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
C.政府采取不抑制兼并的政策
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19.
下列言论中与“重农抑商”思想相左的是
A.“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B.“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末也”
C.“工商皆本”D.“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20.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
B. 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C. 战国时代的各国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D. 均田制从北魏至唐代前期实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21.
新航路开辟后,许多新的商品如美洲的烟草、可可和中国的茶叶等出现在欧洲市场上,香料等传统商品的交易量更是成倍上升。这表明
A.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
B.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
C.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危机
D.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黑奴贸易
22.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伊比利亚阶段之后,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的工具。”17世纪,这种“新组织”使
A. 荷兰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B.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C. 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D. 荷兰夺取新阿姆斯特丹并改名为纽约
23.
1522年9月6日,某国国王举行褒奖仪式,特地制作了一个地球仪,赠送给生还的18位勇士,说:“你们第一个拥抱了地球。”该国王褒奖18位勇士的主要原因是他们
A. 最早绕过非洲最南端,开辟了通往东方的航路
B. 横跨三大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C. 第一次到达印度,开通了欧亚之间的海上航路
D. 四次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开辟了欧美航路
24.
关于新航路的开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麦哲伦等人的环球航行先后经过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最后又回到大西洋
②开辟新航路的两个国家分别位于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
③西班牙和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的方向与后来两国海外殖民的方向基本一致
④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为一体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5.
如今的荷兰是欧洲失业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在17世纪的世界里,荷兰的地位举足轻重。下列关于17世纪的荷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B.掌握世界商业霸权
C.成为世界范围的殖民帝国D.成为“日不落”的世界殖民帝国
26.
三角航程持续了数百年,虽然其间充斥着血腥与罪恶,但对世界市场形成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表现为
A.连通欧、亚、非三大洲的贸易
B.刺激了欧洲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的畸形发展
C.欧洲的剩余资本得以大量输出
D.促进三大洲商品流通和国际分工体系形成
27.
“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方简直是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马可·波罗对东方富庶的描述
A.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
B.是西欧进行远洋航行活动的精神动力
C.反映了东西方社会的差距
D.激起了西欧人到东方寻求财富的欲望
28.
15—16世纪率先进行航海探险和殖民扩张的西欧国家,除葡萄牙外还有
A.法国B.英国C.荷兰D.西班牙
29.
打破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联结通道的事件是
A.郑和下西洋B.新航路的开辟C.丝绸之路的开通D.富尔顿发明汽船
30.
英国下列殖民活动的先后顺序是
①在印度和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殖民据点
②颁布《航海条例》
③夺取新阿姆斯特丹
④夺取法国在印度的殖民地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④③D.③①②④
31.
整个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航行到了中国的港口,带来了非洲人在南美采集的银矿;西班牙的商人们则从墨西哥的中间商那边买到了中国的丝绸;而寻找消遣方式的有钱人,纷纷开始点燃从美洲进口的烟叶。据此可知“巨大改变”包括
①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
②人们的物质生活种类增加
③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④欧洲的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32.
迪亚士在谈及海上探险的目的时说:“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一个重要目的是
A.传播宗教,发展信徒B.推进近代的工业文明
C.弘扬欧洲的科学精神D.普及西方的民主政治
33.
17世纪(严格地说是1580-1670年间)被称为荷兰的“黄金时代”,其间荷兰经济取得了“在后人看来也可能是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成为“第一个现代经济体”。其主要原因是
A.在新航路开辟后成为世界商贸中心
B.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
C.颁布《航海条例》掌握了海上优势
D.凭借发达的贸易金融和造船业称雄
34.
某历史网站上讲述新航路开辟的决定因素,下面是其中的四个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是
A.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B.大批航海冒险家的涌现
C.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天文、地理学的进步
35.
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C.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D.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36.
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A.北宋中期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D.鸦片战争时期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3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3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