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570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4/11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发展也折射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面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吾乡(徽州)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明·汪道昆《太函集》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

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主张反映了古代中国的什么经济思想?据材料说明其主张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
(2)指出材料二中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的变化,据材料说明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体现了什么经济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出现的根本原因。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饿莩,饿死的人)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

材料二 苏州“东北半城皆居织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工受值。”
材料三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唯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清·雍正帝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统治阶级采取了什么措施?并分析历代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的原因?
(2)材料二表明,苏州丝织业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指的是什么?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其成长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欧洲一直在寻求向外进行商业扩张的机会。16世纪,世界所有地区的主要贸易路线已经开通,欧洲各国划分了不同的贸易路线。17世纪,世界贸易的变化更为迅速。在1600年,亚洲贸易的3/4几乎都在陆上进行,其贸易路线主要是通过中东到达地中海。但是到17世纪末,由于荷兰与英国的兴起,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欧洲和亚洲的贸易就转到了海上。商业优势很快从地中海转移到北欧,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材料二:由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新货物的品种日益增多,从而带来了消费的选择。香料、丝绸等商品,大大超过了欧洲社会消费的需要,胡椒的价格自1650年以来,一直在跌落。而茶叶、糖、咖啡、烟草和甜酒等新产品深受欧洲人的欢迎。茶叶则是普通欧洲人最重要的饮料,英国人发明了把中国茶与西印度群岛生产的糖混合起来喝的新习惯,这种混合饮料能很快提供能量,在营养方面创造了一场革命。糖在15世纪的欧洲是最昂贵的奢侈品。为了提高糖的产量,葡萄牙人在巴西殖民地种植甘蔗成功,开始了大规模人工种植甘蔗的时代。美洲糖产量的增加,降低了糖价,满足了欧洲消费市场的需要,却引发了臭名昭著的奴隶贸易。从16世纪末开始,欧洲人从南美引入了救命的食物——马铃薯,欧洲人获得了高产的、富于维生素的廉价食品。

——上述材料均据李世安、孟广林等《世界文明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16-17世纪国际贸易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欧洲“消费选择”所产生的影响。

2.单选题(共29题)

4.
历史学家黄仁宇字认为,中国古代的隋唐宋时期“外向”“开放”,带“竞争性”,而明清时期则“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这一变化的出现直接源于
A.自然经济的影响
B.政府政策的变化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殖民势力的东来
5.
清代陶煦在《租核推原》中说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该史料所反映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当时国家管理混乱,火灾频发
B.重农抑商思想根深蒂固
C.田租是当时的主要收入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6.
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只许用钱。这表明
A.明朝出现了银贵钱贱的现象
B.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白银取得法律上的合法地位
D.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白银的货币化
7.
明代张瀚《松窗梦语》写道:“余尝总览市利,大都东南之利,莫大于罗绮细,而三吴为最。即余先世,亦以机杼起。而今三吴之以机杼致富者尤众。”据此可知当时三吴地区
A.丝织业比较发达
B.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C.普遍“弃农从商”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8.
汉高祖刘邦曾下诏,令兵解甲归田,赐以田宅,允许在战争中流亡山泽的人还乡,恢复其田宅爵位。汉高祖这一措施有利于
A.增加自耕农所占的比重
B.提高民众的政治地位
C.促进商业的恢复与发展
D.削弱豪强地主的势力
9.
土地兼并往往导致社会矛盾频发,统治者虽然采取措施,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但始终不能阻止封建社会土地兼并问题的出现。其根源在于
A.封建土地私有制
B.社会动荡不安
C.豪强地主势力阻挠
D.重农抑商政策
10.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尺度。下列古代生产工具的共同点是
A.说明古代农业的重大发展
B.反映人们利用自然力水平提高
C.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D.体现了汉代先进的生产技术
11.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六月,上海船户张元隆揽装商客价值数万两银的布匹、瓷器“前往辽东贸易”;同年八月,松江船户张永升揽装茶叶、布、碗等货物“前往关东贸易”。这说明当时
A.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B.民间贸易缺乏政府监督
C.出现了实力强大的商帮
D.长途贩运贸易较为活跃
12.
云梦秦简中秦律规定,制作同一种器物其大小、长宽必须相同。汉武帝时代,中央在盐、铁产地设置盐官和铁官,实行统一生产和统一销售。《唐会要》卷八六记载:“贞观十月敕:五品以上,不得入市。”这些规定说明
A.国家对经济管理法制化
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政府对商业控制较严格
D.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13.
《齐民要术》卷一《耕田》对耕耱技术有详细要求。首先,要求“犁廉耕细”,即要求所耕犁条不能太宽,宽了就耕不深,耕不细。其次,要求根据墒情(土壤湿度情况)确定耕作时间。再次,耕地的深度,要求因时而定。材料反映中国古代农业
A.因时耕作,集体劳动
B.分工细致,技术先进
C.重视农时,精耕细作
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14.
明初晋商凭借明朝统治者为北方边镇筹集军饷而崛起,入清后又充当皇商而获得商业特权,清季以来又因为清政府代垫和汇兑军协饷等而执金融界牛耳。这说明晋商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诚信经营,以义制利
B.政府重视商业
C.为封建政府服务
D.商品经济繁荣
15.
官营手工业在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中占有优势,以下不属于它的主要特点的是
A.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规模手工工场生产
B.主要生产供官府、贵族消费生活用品和武器
C.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D.产品精美商品,主要是冶金、制瓷等行业
16.
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铭文记述。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汉代
A.盐铁官营的实施状况
B.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
C.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
D.私人作坊的生产销售
17.
《徽州府志》载:“凡取矿,先认地脉,租赁他人之山,穿山入穴……既得矿,必先烹炼,然后入炉。煽者、看者、上矿者、炼者、取矿砂者、炼生者,而各有其任。”这表明当时的采矿业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18.
秦、汉、唐、明都有过大规模强制迁徙富豪的事情,涉及数万人,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土地私有权实质上没有法律保障
B.土地不允许自由买卖
C.迁徙富豪是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
D.土地经营权完全自主
19.
据记载,在整个18世纪,西欧从中国输入的茶叶翻了几倍,价值达到1.8亿两白银,其中英国人的消费占据了一半以上。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
B.中国自然经济抑制了进口
C.清政府废弃闭关锁国政策
D.西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20.
尊重女性,强烈的主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中世纪英国贵族绅士文化的核心。随着时代变迁,个人奋斗与商业意义上的成功日新成为新的绅士标准,“绅士”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到平民阶层。到19世纪末,传统的绅土概念被彻底稀释。这说明,英国绅士文化
A.随着经济的转型而变
B.朝着低俗化的方向发展
C.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D.在商业社会中逐渐消亡
21.
下表是1500—1800年间英国、法国、葡萄牙、荷兰四国抵达亚洲的船只数量统计表。表中的“乙”是指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整理

A.英国
B.法国
C.荷兰
D.葡萄牙
22.
西班牙人在秘鲁、墨西哥等地投资开采银矿,西属美洲于1540至1700年至少产银四万吨,可能多至六七万吨。美产白银的大部分,每年都一船一船地被运往西班牙,再通过贸易关系转运欧洲各地。此记载的最佳价值是用于研究
A.美洲采银业的迅速发展
B.西班牙殖民扩张历程
C.欧洲价格革命发生的原因
D.世界市场形成的特征
23.
18世纪中期前后,英国立法严惩在外国居留逾六个月的技术工人;1785年,又制定法律禁止多种机器和工具出口。这些措施
A.利于英国保持工业技术优势
B.阻碍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C.提高了新技术开发的积极性
D.促进了工业技术的迅速传播
24.
下表是部分物种在亚、欧、美洲传播、种植情况表,据此可知
A.美洲是世界农业物种的中心
B.其传播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C.17世纪中国闭关锁国不可信
D.中国农业生产发达世界领先
25.
所谓的商业革命,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亚非美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随之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垄断地位逐渐被葡萄牙、西班牙、尼德兰、英国所取代。这表明商业革命
①商品种类增多
②贸易范围扩大
③贸易中心转移
④经营方式转变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④
26.
16世纪中叶开始,荷兰相继出现一批全国性商业公司,同时也产生了与之相关的交易所和信贷模式。出现这些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
B.欧洲区域性市场的发展
C.争夺世界殖民霸权的需要
D.海外贸易的催化剂作用
27.
1865年,非洲只有沿海和内陆几个地区为人们所知晓。到19世纪末,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基本上仍未受欧洲的影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技术进步提升非洲抵御能力
B.黑奴贸易导致非洲贫穷落后
C.地理障碍阻挡欧洲国家接近
D.非洲资源匮乏未能吸引欧洲
28.
1897年到1904年,美国出现了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在8年间,被并购的企业达3010家,并购资产总额达69亿美元。下列对这次企业并购说明正确的是,企业并购
A.严重阻碍了工业化发展
B.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C.提高了企业国有化程度
D.适应了社会化生产需要
29.
法国科学家德普勒在1882年的慕尼黑博览会上展示了第一条试验输电线路。恩格斯在1883年说:“德普勒的最新发现……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如果在最初它只是对城市有利,那么到最后它终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恩格斯的观点强调的是
A.工业生产彻底摆脱自然力的束缚
B.水力的利用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
C.电力的使用极大地推动城市化进程
D.电力推动近代工业生产体系的确立
30.
许多地理名词如“远东”、“西印度群岛”等都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其暗含的历史观是
A.中国天朝观
B.美国霸权观
C.西欧中心论
D.世界体系说
31.
1803年,英国所使用的棉花中,来自本土的不到8%,其余的全部来自新世界。这里的“新世界”是指
A.亚洲
B.非洲
C.美洲
D.大洋洲
3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了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C.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
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