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563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4/15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农田租佃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长期以来,佃农对地主大多表现为直接的人身隶属关系。宋代“不立田制",土地交易空前频繁,土地所有者与租佃者间的关系逐步演变为土地所有者、二地主(即租地转包者)和租佃者间的关系。尽管存在主仆名份,但政府承认主户和客户(有的是佃户)“皆齐民"。当时法律规定主佃双方要履行官版契约,佃户不能在租佃期离开佃种土地,如期限满则可离开。明代,租佃契约通常都写明不许将田地“转佃他人'、“私相授受"。清代永佃制盛行,地主将土地所有权分割成田底与田面,并将土地经营权以田面权形式转让与佃农。从此,地主对于田底,佃农对于田面别享有占有、收益和处置转让的权利。

——据赵冈《历史上的土地制度与地权分配》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中期以后推行税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租佃制的变化。
(3)从宋至清租佃制度长期存续,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该制度的积极作用。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十余年间,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成累万金”,“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背本趋末者甚众”,为此,汉武帝调整了经济政策,包括统一货币、盐铁官营(由政府组织生产、销售、严禁私自铸铁、煮盐)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准(国家平抑物价)算缗(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贷者加征财产税)告缗(对匿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没收全部财产)等。

——摘编自冷鹏飞《中国秦汉经济史》

材料二 宋代的盐、茶、铜、酒等商品,由政府专卖,成为禁榷,与前代禁榷商品的生产、运输、销售全由官方经营不同,宋代把一些不适合官府经营的环节,转让给民间工商业者或普通百姓经营,即所谓“官商分利”……宋高宗要求户部向他报告市舶贸易的收支情况。宋代政府还经常根据实际收入调整各地商税定额和税率,调整税卡布局,惩治那些刁难商人、苛征商税的官吏。

——摘编自汪圣铎《两宋货币史》

材料三 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从今天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汉在徐闻县南七里(今广东徐闻县),置左右侯官管理。汉武帝时有外国使者来进献,汉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
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济政策调整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经济政策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

2.单选题(共27题)

3.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
A.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
B.手工业技术传承保守封闭
C.亳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
D.手工业技术传承迅猛发展
4.
宋代文献中,大量出现虚市、亥市、村市、山市、野市、草市、小市、虚、舍、圈、集、场等词语。这反映出当时
A.农村商业发展
B.城市类型繁多
C.农业生产地位下降
D.市场管理有待规范
5.
隋唐时期,由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邸店、柜坊、飞钱等,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A.主要服务于对外贸易需要
B.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
C.为储存金银财物提供服务
D.为兑换钱币服务
6.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手工工场主和雇主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7.
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演变。下列各对应关系符合此结论的是
A.铁犁牛耕——私田出现
B.王室衰微——井田瓦解
C.小农经济——封建制度
D.刀耕火种——分封礼乐
8.
下图是汉代画像石。这反映了
A.井田制度下的集体劳作
B.小农经济生产劳作状态
C.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贫困
D.汉初经济恢复较为迅速
9.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C.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10.
春秋时期随着农户分散经营的生产关系慢慢固定下来,西周那种“千耦其耘”的集体耕作场景逐步消失。这一进步使得“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于是税制改革势在必行。促使这一时期税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维持国家财政
B.小农经济出现
C.私田大量开垦
D.耕作技术提高
11.
“物勒工名(将工匠的名字刻在所生产的器物上)”本是官营手工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种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有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将自己的名字或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这反映了
A.民警手工产品大多假冒官营产品
B.民营手工业与官营争夺市场激烈
C.民营手工业注重提高自身知名度
D.官营手工业已落后于民营手工业
12.
秦朝“半两”钱,汉代“五铢”钱,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此后历代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阻碍工商业的发展
B.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
C.土地兼并逐渐加剧
D.税收政策转向以征收货币为主
13.
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
14.
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
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客户
 
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
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
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
15.
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B.官府募民耕作C.田庄规模生产D.封建政府佃农
16.
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反映了
A.官营手工业已经衰落
B.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
C.民营手工业开始发展
D.小农经济已经破产
17.
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
A. 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B. 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
C. 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
D. 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
18.
(题文)乾隆以后,一些经营地主和富农,或利用自己的土地,或租种别人的土地,大规模的用无田农民从事各种经济作物或粮食的生产,获取利润。这些地主和富农与他们雇佣的农民“同桌同吃,无主仆名分”。这最能表明(  )
A.当时农村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
B.明清时期农业取得长足进步发展
C.在清中期以后开始出现货币地租
D.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促进农业发展
19.
《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20.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在)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以下能够为这一论断提供依据的是
A. 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 B. 政府实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
C. 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 D.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21.
《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闭门。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在:“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22.
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其中广东会馆的数量约有45所,绝大部分是由广州府和潮州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所建立。明清时期推动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北京是商业中心
B.繁忙的海外商运
C.交通运输的便捷
D.区域商帮的出现
23.
明清时期,在浙江杭嘉湖地区,普遍出现了改田治地(田一般用来种植粮食作物,地种植经济作物)的现象。下表是明朝后期到清康熙二十年前后田地面积升降的变化情况,对表中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
 
杭州府
湖州府
嘉兴府
田减少量
31顷
79顷
1354顷
地增加量
184顷
28顷
1560顷
 
A.地的增加说明农业商品化发展较快
B.田少地多说明当时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改田治地体现了“重农”思想加强
D.田的减少反映了传统性农业的发展
24.
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变化的数据。清前期人口比明初增加的政策因素是
时期
耕地面积
人口
明初
8.5亿亩
6600余万
清前期
10亿亩
4.1亿
 
A. 大量耕地开垦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B. 摊丁入亩政策使百姓不再隐瞒人口
C. 一条鞭法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D. 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5.
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助于
A.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D.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26.
明洪武28年规定,凡洪武27年以后新垦的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征税)”“若有司增科扰害者罪之”。这些措施( )
A.导致了土地兼并加剧B.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C.加重了生态环境压力D.增加了农民的税赋负担
27.
明朝曾有官员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寇与商都是日本人B.海禁的积极作用明显
C.海禁加剧了寇患D.应当加强海禁政策
28.
阅读下表,对表中数据解释合理的是

——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A.中国封建经济仍在发展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交流
C.工业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主体
D.中国开始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29.
2013年7月10日人民网:“5000年中华文明绘就了一条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穿越时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
A.当地人用铁犁牛耕劳动
B.丝绸、白瓷、唐三彩是常见的商品
C.粉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
D.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