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梁平区荫平镇初级中学2019学年九年级川教版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41555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3/1

1.简答题(共1题)

1.
多元的古代文明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去探究。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判断题(共1题)

2.
阅读下表内容判断:

以下表述是从上表信息中得出的,请在横线内划“A”;违背了上表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横线内划“B”;是上表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横线内划“C”。
(1)古希腊是欧洲最早的奴隶制国家,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
(2)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根”。
(3)古罗马传承古希腊文化传统,使欧洲奴隶制文明更加辉煌。
(4)罗马共和国通过布匿战争的胜利,成为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5)罗马公民没有雅典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多。

3.综合题(共4题)

3.
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
——摘自《十二铜表法》
材料三 罗马法是古代欧洲最发达的法律体系,但是罗马法不是某一部法律文献的名称,而是指罗马奴隶制国家的全部法律。……它不仅包括从《十二铜表法》到《国法大全》(公元6世纪)间的所有法律,而且包括中世纪复兴以后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的罗马法。
——谢冬慧《罗马法的借鉴价值》
材料四 《民法大全》(Corpus Juris Civilis),又称《查士丁尼法典》或《国法大全》,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的一部汇编式法典,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
——摘自百度百科
(1)材料一所示图片是古代哪国国王制定的哪部法典?该法典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2)材料二中的法律颁布于哪年?根据材料概括该法律在促进该国公平正义方面所起的作用。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之间、关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法律名称,并归纳罗马法的影响。
(4)材料四中的《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是什么?该法典和后来编纂的另三部法律文献统称为什么?它具有何特点?
(5)综上所述,请你谈谈对法制建设的认识。
4.
读图,回答问题。

(1)图(A)是在伊拉克出土的一块石柱,上刻的条文是为了维护什么人的利益?我们把这些条文合称为什么?图(b)是哪个文明古国的什么制度?图(b)的C是哪一等级?
(2)图(c)人物是谁?他主政时期为扩大公民的权利采取了哪些措施?
(3)图(d)描绘了哪一制度?在该制度中,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的是哪一职位?
(4)图(d)的制度与古代雅典的制度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5.
观察下面“四大文明古国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图中所标注的A、B、C、D区域,写出四大文明古国的名称及其所处的大河流域。
(2)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些文明古国的产生有什么共同特点?
(3)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成果对今天有直接影响?请你至少列出四条。
6.
建立在大河流域和临近海洋基础上的东西方文明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分别发源于哪一大河流域?古代埃及有哪些科学文化成就?
(2)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哪一地区?举例说明伯里克利时期雅典城邦民主政治进步的表现。
(3)古罗马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文明。罗马共和制有何特点?结合史实说明。
(4)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成就突出。试以建筑方面的成就举例说明。

4.选择题(共15题)

7.
罗马共和国建立于公元前509年,罗马帝国开始于公元前27年,这两个时间也可以表述为(  )
A.公元前5世纪初公元前1世纪初
B.公元前5世纪末公元前1世纪末
C.公元前6世纪初公元前1世纪初
D.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前1世纪末
8.
“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当初将古希腊学术保存下来并仔细研读的基督教学者,亲自带着这些珍贵手稿逃到了意大利。他们在此受到热烈欢迎,因为文艺复兴学者正四处搜寻古典文献。”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拜占廷帝国保存了古代希腊文献
②拜占廷帝国的灭亡是因为信奉基督教
③这些古代希腊文献对文艺复兴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④闭关自守导致落后,开放创新促进发展
A.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
D.①③④
9.
一考古队从非洲出发,由西向东去考察亚非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其考察顺序是
①尼罗河流域
②印度河、恒河流域
③黄河、长江流域
④两河流域
A.①④②③
B.①③④②
C.①②④③
D.③②①④
10.
每一种文明都有特有的地域特色。下列说法符合哪个时代和文明的特征?
①农业为经济基础
②富足农民、骑士、乡绅集中土地
③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成为城市居民
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逐渐资本主义化
A.古典时期的雅典
B.古代的中国
C.中世纪晚期的欧洲
D.近代的欧洲
11.
下面是九年级某班同学制作的历史学习卡片,其中有一处错误,该处是
A.文明名称
B.出现时间
C.著名人物
D.文明类型
12.
在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的某些国家和地区,流行着一条常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请问,这句话反映的是欧洲社会的什么状况
A.残酷的奴隶制
B.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13.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到达的最远地方是
A.印度河流域.
B.巴比伦
C.伊苏斯
D.埃及亚历山大港
14.
旅游者前往下图空心五角星“☆”标识地区参观,可以感受到的历史信息是
A.金字塔的现貌
B.《汉谟拉比法典》诞生地的环境
C.种姓制度残存的痕迹
D.长城的巍峨豪迈
15.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是中世纪时形容城市的一句话。下列对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当时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更快一些
B.城市属于国家,由国王委派官吏进行管理
C.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受领主的剥削
D.城市居民通过斗争,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
16.
德国法学家耶林格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第三次的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罗马法对罗马持久统治的维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B.罗马人一度用武力征服了整个欧洲
C.罗马法对古代世界各国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D.罗马帝国时期实行宗教信仰自由
17.
古埃及从开始统一到灭亡,先后经历了近3000年的历史。这一世界文明古国,最终被谁所灭?
A.古罗马
B.马其顿
C.古希腊
D.波斯
18.
托马斯·卡伦德曾写道:“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郇窄的一隅,生活着五百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材料反映的是
A.古埃及文明
B.古罗马文明
C.古希腊文明
D.阿拉伯文明
19.
12世纪初,伦敦市民每年向王室缴纳300镑税金,以此获得国王对市民自选市长和市政官的许可。材料反映出中世纪欧洲
A.封君封臣制度逐步形成
B.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城市
C.城市获得了部分自治权
D.市民以暴力方式反抗贵族
20.
有专家在研究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历史地位时说:“中世纪城市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它刺激了城市的贸易,另一方面大学使所在城市的影响不断扩大,这样就能进一步吸收新的居民,而在当时,居民人数的多少是衡量城市是否繁荣的标志之一。”下面对此叙述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大学的形成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B.大学的形成刺激了城市的贸易
C.大学的形成引发城市大规模起义
D.大学的形成使城市的影响力扩大
21.
某同学对欧洲大学的起源非常感兴趣,他整理了如下资料卡片:资料反映了
A.基督教会占有大量土地
B.基督教影响中世纪文化教育
C.教皇权力凌驾于国王之上
D.中世纪大学脱离教会控制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判断题:(1道)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