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汉书贡禹传》记载: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三服官”、“东西织室”代表的手工业的特点不包括
A.规模大 |
B.产品进入市场流通 |
C.政府设置机构管理 |
D.耗费大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紝,多治麻丝葛绪綑布縿,此其分事也。
材料三: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曰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相同。
(1)材料一反映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导致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紝,多治麻丝葛绪綑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卷八
材料二: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材料三: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曰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相同。
——1878年12月14日《申报》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导致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犹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推其原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数倍。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臣拟选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谈谈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面临着什么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其企业性质。这些企业的创办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怎样的发展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
材料一: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犹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推其原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数倍。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臣拟选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1862年)
材料二:机器缫丝创于简村堡陈启沅,名曰“丝偈”,以其用机器也,又名“鬼偈”……丝比用手纺更细洁光滑……每间丝偈大者丝工六七百位,小者亦二三百位。每日每工得丝三四两不等。启于光绪壬申之岁(1872年)期年而获重利,三四年间,南海、顺德两邑相继起者多至数十家。……计每丝偈以五百位为率,每年发出女工银约二万六七千元,远近胥蒙其利。——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册
材料三:1913—1922年,中国进出口面粉值变化表(单位:海关两)年份 | 出口 | 进口 | 出超(+)入超(-) |
1913年 | 3384088 | 11094775 | -7710687 |
1918年 | 10080756 | 947420 | +9133336 |
1922年 | 663290 | 18059756 | -17396466 |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谈谈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面临着什么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其企业性质。这些企业的创办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怎样的发展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
2.单选题- (共23题)
5.
古代中国的制瓷业特别发达,世界领先,中国被西方国家称为“瓷器大国”。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瓷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成熟的青瓷和白瓷 |
B.唐朝时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 |
C.元代有青花瓷,明代有五彩瓷 |
D.清代出现了珐琅彩 |
6.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A.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 |
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
C.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
D.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 |
7.
明清时期,苏州、杭州和景德镇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共同标志是:
A.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房”出现 |
B.行业分工和生产过程的分工非常细密 |
C.官营手工业占据优势,迅速发展 |
D.商品生产过程中劳资双方雇佣关系的确立 |
9.
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 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
11.
伊恩·莫里斯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写道:“大多数中国皇帝担心的,不是自己如何获得更多财富,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为此明清皇帝采取的政策是( )
A.断绝中西贸易的往来 | B.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
C.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 | D.重视工商业的发展 |
12.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这主要是因为
A.美洲的发现 |
B.商品贸易范围空前扩大 |
C.殖民扩张的开始 |
D.各地文明开始汇合交融 |
14.
蒸汽机发明和使用后,在欧洲出现了一大批相对集中的工业城市,所以有人说:“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这是因为
A.它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动力和效率 |
B.它促进了相关行业机器的发明与改进 |
C.它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
D.它推动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
15.
有人说,21世纪是海洋经济的时代,而古希腊的战略家托克利也曾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17世纪控制海洋、拥有海上殖民霸权的国家是:
A.西班牙 |
B.荷兰 |
C.英国 |
D.法国 |
16.
《全球通史》中写道:“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
B.工业革命的需求 |
C.中西交流的加强 |
D.世界市场的形成 |
17.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
C.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
18.
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于日本人的保护之下;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旗。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是
A.中外合资生产开始形成 |
B.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了外国的大力支持 |
C.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 |
D.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19.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的含义是:
A.大批洋货涌入中国 |
B.封建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
C.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取代 |
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 |
20.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中,产生了一些新的因素,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官僚资本、洋务资本、外国资本、民族资本 |
B.民族资本、官僚资本、洋务资本、外国资本 |
C.外国资本、民族资本、官僚资本、洋务资本 |
D.外国资本、洋务资本、民族资本、官僚资本 |
21.
美烟草公司以“鸿雁”烟标与其“玫瑰”烟标颜色相近为借口,诬告南洋烟草公司侵权,香港殖民当局于是没收并焚毁“鸿雁”牌香烟,令南洋烟草公司遭受重创。这说明
A.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进行排挤和打击 |
B.封建势力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C.民族资本主义遭受沉重打击走向萎缩 |
D.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是民族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
22.
结合下面的材料,分析对中国近代“抵制外货”的评价不正确的选项是


A.反映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
B.因具有排外性质而不利于加入世界市场 |
C.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出现多次“抵制外货”运动 |
D.—定程度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23.
史书记载:1872年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降缫丝厂,采用蒸气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A.属于近代意义的民族工业 |
B.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
C.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
D.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 |
24.
下面是1933〜1936年中国(国民政府)轻工业月平均生产指数增长图,推动这一时期民族工业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
B.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
C.民族资本家利益驱动 |
D.官僚资本放松压迫 |
25.
英国曼彻斯特在17世纪时人口不超过1万人。从1786年阿克莱特纱厂的第一个烟筒立起,15年后拥有蒸汽机的纺纱厂发展到50个;1790年人口发展到5万,到1801年猛增至9.5万人,到1841年又增至35万人。曼彻斯特的发展印证了
A.殖民扩张促进了其发展 |
B.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
C.大企业制度的出现激发了城市活力 |
D.世界市场最终确立的全过程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3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