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1题)
2.材料分析题- (共4题)
2.
(节选)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
材料一 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
——摘自浙江博物绾青瓷馆前言
材料二 “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潭摘录》
“(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籍此食者甚众。”——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代末期,曾做过商人的周世宗对城市商业采取较为自由的政策,如允许在开封汴河(注:指大运河中段。《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内容之一就是东京汴河上舟楫连樯的景象)两岸建立邸店。宋太祖继承了这一政策“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形成了许多商业街与新型的服务和娱乐行业,令商人、卖艺者及其客人一城市居民成为城市的最重要部分……(1021年时)加上约40万人的军队和官员,全城人口约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二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
(1)材料一说明宋代城市有了哪些突破性发展?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开封繁荣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致使该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该现象又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一五代末期,曾做过商人的周世宗对城市商业采取较为自由的政策,如允许在开封汴河(注:指大运河中段。《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内容之一就是东京汴河上舟楫连樯的景象)两岸建立邸店。宋太祖继承了这一政策“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形成了许多商业街与新型的服务和娱乐行业,令商人、卖艺者及其客人一城市居民成为城市的最重要部分……(1021年时)加上约40万人的军队和官员,全城人口约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二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
(1)材料一说明宋代城市有了哪些突破性发展?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开封繁荣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致使该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该现象又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5.
材料一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商君书》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矣。
——清•雍正帝语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经济思想主张?
(2)材料二体现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主张?
(3)在对外贸易方面,清政府的哪些政策反映了雍正帝的上述思想?这些政策有什么危害?
——《商君书》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矣。
——清•雍正帝语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经济思想主张?
(2)材料二体现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主张?
(3)在对外贸易方面,清政府的哪些政策反映了雍正帝的上述思想?这些政策有什么危害?
3.单选题- (共11题)
6.
赵冈先生在《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认为中国城市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他对中国古代城市化率的变化情况有如下统计:
表中唐朝时期城市化率程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①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
②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
③政府不再限制商业发展
④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
朝代 | 战国 | 西汉 | 唐 | 南宋 | 清(1820) |
城市化率 | 15.9% | 17.5% | 20.8% | 22.0% | 6.9% |
表中唐朝时期城市化率程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①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
②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
③政府不再限制商业发展
④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7.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材料反映了
A.当时官民都从事商业活动 |
B.政府的支持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
C.当时已出现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 |
D.其观点有悖于儒家传统的轻利思想 |
8.
东汉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务本》一文中认为:“夫富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此认识的形成是基于
①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②巩固专制王权需要
③维护农民切身利益
④实现儒家仁政的社会理想
①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②巩固专制王权需要
③维护农民切身利益
④实现儒家仁政的社会理想
A.①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9.
唐朝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记载:“(江贼)水劫不便,逢遇草市,泊舟津口,便行陆劫。……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便,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或安者。”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提取的信息有
①唐朝时商品经济的繁荣
②乡村集市在江淮出现
③交易者财货缺乏安全保障
④这一时期唐朝政局动荡
①唐朝时商品经济的繁荣
②乡村集市在江淮出现
③交易者财货缺乏安全保障
④这一时期唐朝政局动荡
A.①②③④ |
B.③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0.
《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
11.
据《数字中国网》载:“宋代江浙地区出现71个工商业市镇,明代达到318个,清代(1840年前)增加到487个。”与这些市镇明清时期状况不符的是
A.是商品经济发达,社会分工扩大的产物 |
B.推动了对外贸易的高度繁荣 |
C.城市存在使用雇工生产的手工工场 |
D.位于经济繁荣、交通发达要冲 |
12.
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
13.
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
14.
明隆庆初年,“ 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
16.
《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
4.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1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