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远离故土经商的人越来越多,需要把同乡人团结起来互相帮助,于是,出现了以血缘和乡谊为纽带的商帮、会馆。一个商帮往往是一方经济势力的代表,他们的活动会影响一个地区的方方面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成立商会的历史条件。
材料一 明代远离故土经商的人越来越多,需要把同乡人团结起来互相帮助,于是,出现了以血缘和乡谊为纽带的商帮、会馆。一个商帮往往是一方经济势力的代表,他们的活动会影响一个地区的方方面面。
——摘编自《试论我国封建社会商业行会的不同特点》
材料二 1900年,清商务大臣盛宣怀提出:要“效法西欧,振起商战……尤以创设商会为入手要端。”1904年,商部上奏清廷:“纵览东西诸国,交通互市,殆莫不以商战……至富强。而揆厥(揣摩)由来,实皆得力于商会。”成立商会能够“通商情、保商利。”根据商部的意见,清廷颁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等文件,成为商会成立的法律依据。到1906年,我国各地已建立商会、商务总会110个,逐渐成为各地区商人的组织。——摘自《商会的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商人组织出现的原因,并说明这些商人组织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成立商会的历史条件。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减省摇役,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使游情(懒惰者)皆尽力田亩,……自然家给人足,积蓄富盛。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这个庄园的特点,这种“大庄园”出现在宋代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并说明其影响。
(4)材料四中轮船招商局的开办,是否达到了“开风气”的目的?说说理由。
材料一 减省摇役,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使游情(懒惰者)皆尽力田亩,……自然家给人足,积蓄富盛。
——《明太祖宝训》
材料二 转入林子里来看时,却是一所大庄院,一周遭都是土墙,墙外却有二三百株大柳树,看那庄院,但见:……转屋角牛羊满地,打麦场鹅鸭成群。田园广野,负佣庄客有千人,正是:家有余粮鸡犬饱……”——摘自《水浒传》第二回
材料三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中国全史·商费史》
材料四 李鸿章在创办轮船招商局时所言:“官督商办……悦服众商,以为中土开此风气。”——摘自《李鸿章传》
(1)材料一中“厚本抑末”中的“本”、“末“各指什么?据材料一,概括明太祖朱元璋的主张。(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这个庄园的特点,这种“大庄园”出现在宋代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并说明其影响。
(4)材料四中轮船招商局的开办,是否达到了“开风气”的目的?说说理由。
2.单选题- (共20题)
3.
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整体寓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由此可以得出


A.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 |
B.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
C.重农抑商一直是中国传统农业政策 |
D.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
5.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
6.
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作者意在说明
A.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
B.为数众多的传统纺织业阻碍了生产方式变革 |
C.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
D.国内市场狭小影响了英国纺织品的倾销 |
7.
马克思说'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利。”明清政府的做法
A.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一致 |
B.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反。 |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D.导致了农耕经济的瓦解 |
8.
明朝中叶的福建漳州,佃户向地主租田时只要交纳若干押金即“佃头银”,便可获得长期佃种地主土地的权利。该现象说明当地
A.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 |
B.雇佣剥削关系的出现 |
C.农村土地产权归属于佃户 |
D.土地兼并问题的缓和 |
9.
宋代商税和田税截然分离,出现了完整意义上的商税制度。地方政府定期公布商税则例及其变动情况。各地州、县、墟镇广置税务机构。这反映了宋代
A.商人缴纳税收有所减轻 |
B.商品经济空前发展 |
C.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 |
D.近代商税制度确立 |
10.
唐初政府鼓励年轻寡妇再嫁,鼓励早婚多育,届时不婚,官府强令出嫁,禁止妻妾逃亡和休妻,官府出钱赎回饥民卖掉的子女,将人口的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指标。这些措施
A. 颠覆了传统的纲常伦理 B. 反映了唐初徭役赋税繁重
C. 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D. 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A. 颠覆了传统的纲常伦理 B. 反映了唐初徭役赋税繁重
C. 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D. 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1.
有学者断言:“没有美洲这片海外给养地,没有在这里辛勤耕耘的非洲奴隶,或许根本就不会有‘欧洲奇迹’和工业化革命。”其主要观点是
A.“工业化革命”开始于美洲 |
B.“工业化革命”在全球扩展 |
C.非洲奴隶成就“工业化革命” |
D.殖民扩张推动“工业化革命” |
12.
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在掌握石油行业的10年中,日常用油的价格降低了80%。可见垄断组织的出现
A.不能提高生产效率 |
B.根本上保障了消费者利益 |
C.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
D.导致了企业间的竞争减小 |
13.
著名文人爱特生说,17世纪的英国房间里如果没有摆上金字塔式的中国瓷器,生活就会变得干枯无味。马克思说,1662年前还不知茶为何物的英国,与中国通商后,“茶被看成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必不可少的饮料”。上述情况的发生说明了
A.世界市场的扩展 |
B.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
C.明清对外政策的巨变 |
D.西学东渐潮流的出现 |
14.
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原是织工,骡机的发明者克伦普顿是个纺纱工兼织工,生产熟铁的搅拌法是工厂主科特和他的工头彼得·奥尼恩斯发明的。这反映出工业革命初期( )
A.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 B.技术发明依赖于科学的新发现 |
C.手工工场主垄断了新技术 | D.新技术传播进程缓慢而不平衡 |
15.
某西方史学家提出用“地中海时代—欧洲时代—大西洋时代”的历史发展次序来代替“上古—中古—近古”的历史发展次序。这一历史分期法的着眼点在于( )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扩展的历程 |
B.海外贸易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决定性意义 |
C.欧洲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 |
D.人类由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历程 |
16.
1672年和1692年英国政府先后颁布《航海条例》,到1849年废除了大部分《航海条例》;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亊英国沿海的贸易,完全取消了《航海条例》。这表明英国
A.逐渐放松了对世界市场的控制 |
B.海上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
C.经济政策受到经济实力的影响 |
D.对外贸易政策反复无常 |
17.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
18.
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右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由此不能说明
A.英国科技创新技术已落后美德 |
B.德国军工技术较为发达 |
C.中国还没有创立民族工业 |
D.美国电力新兴工业处于领先水平 |
19.
恭亲王认为“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欺蒙。”1863年后,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和广州方言馆相继成立。这一做法
A.对外妥协退让损害国家利益 |
B.推动了教育转型与近代化 |
C.抵制外国入侵收回国家权益 |
D.为工业化提供了技术人才 |
20.
18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英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英国向中国输入呢绒、棉纺织品和金属制品,从中国购买茶叶、生丝和药材。但在当时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主要原因是
A. 中国人主动抵制英国的鸦片输入
B. 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
C. 清政府限制中英贸易
D. 中国人恐惧英国的工业品
A. 中国人主动抵制英国的鸦片输入
B. 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
C. 清政府限制中英贸易
D. 中国人恐惧英国的工业品
21.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
22.
梁启超在1903年指出:“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也。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故欲伸国力于世界,必以争海权为第一义。”在梁启超看来
A.帝国主义的目的就是开拓市场 |
B.海权的强弱决定了商业势力的大小 |
C.帝国主义是发展商业势力的前提 |
D.能否争夺和维护海权关乎国运兴衰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