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一个国家的内地交通方面,人们从未见过任何革命能够比得上美国在几年时间内所实现的那种革命。谷物、煤炭、各种货物的运输,几乎只需以前所用的马匹的半数。商业旅行快了一倍以上。农业进步与商业进步并肩前进。一切都呈现繁荣的样子。我们的一切出产都增加了价值。作为这个大运动的枢纽的东西就是我们道路的改革。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工业化对世界农业发展及能源利用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们对于工业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一 在一个国家的内地交通方面,人们从未见过任何革命能够比得上美国在几年时间内所实现的那种革命。谷物、煤炭、各种货物的运输,几乎只需以前所用的马匹的半数。商业旅行快了一倍以上。农业进步与商业进步并肩前进。一切都呈现繁荣的样子。我们的一切出产都增加了价值。作为这个大运动的枢纽的东西就是我们道路的改革。
——摘编自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材料二 英国的煤产量从1770年的600万吨上升到1800年的1200万吨,进而上升到1861年的5700万吨。……在1850至1913年间,硝酸盐、钾碱和过磷酸钙的产量从微不足道的数量分别上升到899800公吨(其中之三用于制作肥料)1348000公吨和16251213公吨……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产品,也提供农业产品的世界市场。加拿大的小麦、澳大利亚的羊肉、阿根廷的牛肉和加利福尼亚的水果可在世界各地的市场中找到。”——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英国艺术家约瑟夫·特纳画出了汽车的速度。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把蒸汽船的噪音变成音乐。……当那个时代最有发明才能的机械师布鲁内尔出现在他设计的英国桥梁的开幕式上时,乐队演奏:“好啊!英雄来了!”——摘编自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英国交通领域变革的历史背景及对英国社会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工业化对世界农业发展及能源利用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们对于工业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单选题- (共27题)
2.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3.
中国古代妇女择偶一般“悔作商人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肯嫁与商人”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
A.商品经济发展,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
C.反封建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
D.西学东渐,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
5.
《国语·齐语》:“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这则材料反映的我国古代手工业形态是( )
A.官营手工业 | B.家庭手工业 |
C.民营手工业 | D.官营和民营合并的手工业 |
6.
中国古代瓷器和丝织品的图案、画面普遍有吉祥的寓意,这表明 ( )。
A.人们追求和向往美好的生活 | B.中国古代封建迷信意识浓厚 |
C.中国人普遍有较高的艺术素质 | D.人们对封建黑暗统治强烈不满 |
7.
诗歌是时代风貌的体现。下列诗句能够证明唐朝后期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的是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
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 |
C.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 |
D.市人日中集,于利尽锥刀 |
8.
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要想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影响
D.抑商政策的松动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影响
D.抑商政策的松动
9.
《新唐书·食货志》记载:“时商贾进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藩镇在京师的邸舍)及诸君、诸使富家,以便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材料反映出当时 ( )
A.商业繁荣 | B.金融业发展到成熟阶段 |
C.交通便利 | D.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
10.
下列选项是某班同学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时引用的内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战国商鞅变法确立土地私有制 | B.汉朝乡村大量出现“草市” |
C.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技术 | D.宋代的“市”突破时空限制 |
11.
桓公日:“处士、农、工、商若何?”管子对日:“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这反映了当时( )
①社会分工更加细致 ②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
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④政府强调规范社会秩序
①社会分工更加细致 ②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
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④政府强调规范社会秩序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2.
印尼雅加达博物院收藏了不少写有阿拉伯文字的中国古陶瓷,比较出名的是釉外云彩大盘两件和白地青花阿拉伯文字碗一件。中国古陶瓷上出现阿拉伯文字主要( )
A.是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 B.是适应贵族生活多样化的需要 |
C.反映了各民族联系的加强 | D.体现了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
13.
《宋代商业史研究》说:“在此期间,以从唐代以来诸个别资本相互竞争中发达起来的信用惯行为背景,纸币直接地由于在四川使用铁钱不便而开始成为支付手段,政府则强制通用纸币为代用货币。”材料所反映的正确信息是( )
A.纸币在唐代就开始广泛使用 |
B.纸币最早在四川地区直接使用于商业 |
C.政府完全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
D.自此纸币成为商业流通的唯一货币形式 |
14.
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郑和下西洋时达到了顶峰。然而,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问清朝时“惊奇地发现中国的帆船很不结实,由于船只吃水浅,无法抵御大风的袭击,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导致当时中国造船技术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下降 |
B.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
C.中国致力于内河航运的发展 |
D.西方把蒸汽机运用于造船业 |
15.
某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着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这里“全球分裂”是指
A. 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
B. 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
C. 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格局形成
D. 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A. 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
B. 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
C. 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格局形成
D. 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16.
有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这里“分水岭”的含义是
A.西欧封建制度解体的速度加快 | B.从分散走向整体 |
C.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 | D.工业革命的成果扩展到世界各地 |
17.
有人说:15世纪“西欧人的发财梦不是梦”,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A.当时他们了解到东方有很多财富 |
B.当时已具备了海外探险和扩张的条件 |
C.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
D.东西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
24.
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贵族每天酗酒赌博来消磨时光,结果负债累累;一个年薪100磅的下院书记官一年受贿5000磅;新兴的工厂主阶层一心只想如何发财,有了钱就在自卑驱使下拼命讲排场”。这最能体现出
A.工业革命引发了道德危机 | B.工业革命导致英国政治更加混乱 |
C.工业革命引发阶段关系的变动 | D.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25.
某班历史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之后,对其“改变世界”的理解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最具说服力的是
A.改变了生产工具和经济组织 | B.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 |
C.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国际格局 | D.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
26.
19世纪后半期,股份公司大规模发展,广泛流行于资本主义世界各国。股份公司的分布范围从金融、交通和公共事业等基础设施向钢铁、机器制造和商业扩散,遍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这一“发展”客观上反映了
A.新兴工业扩大规模的要求 |
B.科研与生产的直接结合 |
C.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
D.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要求 |
28.
“……(19世纪初)等于在世界大洋上开通了‘直达火车’,使欧洲人的活动从内海迈向远洋,开始了真正的全球时代。”材料评论的是哪一技术的应用( )
A.采矿技术 | B.蒸汽技术 | C.电力技术 | D.无线通讯技术 |
3.选择题- (共16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7道)
选择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8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