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城市发展折射出经济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扬州是大江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很多外地甚至外国产品也源源而来,遂形成国际性经济都会。由于人口增加和工商业活动的集中,市民及工商业者很多都“侵衢(街)造宅”,结果不仅在扬州沿官河两岸出现了“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商业街,夜市也随之兴盛起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中期以后扬州商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三,归纳深圳发展的概况。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材料一 唐代扬州是大江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很多外地甚至外国产品也源源而来,遂形成国际性经济都会。由于人口增加和工商业活动的集中,市民及工商业者很多都“侵衢(街)造宅”,结果不仅在扬州沿官河两岸出现了“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商业街,夜市也随之兴盛起来。
——摘编自李廷先《唐代扬州的商业》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摘编自何一民《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研究》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中期以后扬州商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三,归纳深圳发展的概况。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2.
在落后于世界潮流的情况下,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曲折又漫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的20年间,外资轮运企业垄断了中国沿海及内河航运,清政府担心漕粮运输受制于外轮。已至暮年的晚清政府既无振作航运业的完备之法,又无力筹集全部资金,统管局务;中国社会大量游资的持有者买办商人拥有大量资金,却由于利润刺激大多将资本投向外国股份公司,“深受洋人盘剥之”……而且,洋务运动的军事建设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于是,李鸿章向当时的同治皇帝上书求公开发行股票,通过股票募集资金,然后进行轮船招商。
(2)根据材料二,推断出“电光刘”企业最辉煌的时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电光刘”企业发展的政治因素。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的20年间,外资轮运企业垄断了中国沿海及内河航运,清政府担心漕粮运输受制于外轮。已至暮年的晚清政府既无振作航运业的完备之法,又无力筹集全部资金,统管局务;中国社会大量游资的持有者买办商人拥有大量资金,却由于利润刺激大多将资本投向外国股份公司,“深受洋人盘剥之”……而且,洋务运动的军事建设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于是,李鸿章向当时的同治皇帝上书求公开发行股票,通过股票募集资金,然后进行轮船招商。
——摘编自李玉《晚清政治经济史论》
材料二 福州名门望族——“龙山刘氏”是福州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先驱。1878年,刘氏家族在福州开了一家颇有名气的天泉钱庄。……1912年,刘家以15万元的价格接办,成立福建电话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发展较稳定,电话机从200多架增加到800多架,电话费收入也逐年增长。1922年,由于政局变动,福建银行倒闭,天泉钱庄资金周转困难。电气公司自开办以来首次陷入财政危机。1935年,电气公司向中国银行请求续借120万元。此时宋子文官僚资本势力想借借款关系,与美商上海电力公司勾结,提出要电气公司交出全部管理权为条件。1939年,日寇飞机疯狂轰炸福州,电气公司先后8次被炸,发电所损失严重。1941-1945年,福州沦陷,财产损失严重公司库存材料几乎荡然无存,企业满目疮痍。1947年,通货膨胀剧烈,物价狂涨,电气公司遭到毁灭性打击。——摘编自《福州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先驱“电光刘”企业兴衰记》
(1)根据材料一,说明轮船招商局创办的目的和实行“官商合办”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推断出“电光刘”企业最辉煌的时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电光刘”企业发展的政治因素。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在“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下,就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而不是分散力量去进行基本建设求我们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我们必须在五年内基本上完成鞍钢等大工业基地的建设,并开始新的工业基地的建设,以此来发展我国的五金、燃料、机械、电力工业与国防工业,使1957年的工业生产比1952年提高一倍到二倍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三类工业企业的产值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材料一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在“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下,就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而不是分散力量去进行基本建设求我们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我们必须在五年内基本上完成鞍钢等大工业基地的建设,并开始新的工业基地的建设,以此来发展我国的五金、燃料、机械、电力工业与国防工业,使1957年的工业生产比1952年提高一倍到二倍半。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1952年12月)
材料二 1998—2000年私营、国有和外资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比较表年份 | 私营企业 | 国有企业 | 外资企业 | |||
数值(亿元) | 比重(%) | 数值(亿元) | 比重(%) | 数值(亿元) | 比重(%) | |
1998 | 2083 | 3.90 | 33621 | 62.90 | 17750 | 33.21 |
1999 | 3245 | 5.62 | 35571 | 61.57 | 18954 | 32.81 |
2000 | 5520 | 7.94 | 40554 | 58.32 | 23465 | 33.74 |
——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工作重点并分析其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三类工业企业的产值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2.单选题- (共16题)
4.
下表为“唐前后期长江下游地区水利工程数量比较表”。它反映了唐朝
时间地区 | 淮南区 | 浙西区 | 浙东区 | 宣歙区 | 总计 |
唐前期 | 8 | 12 | 9 | 0 | 29 |
唐后期 | 17 | 33 | 26 | 7 | 83 |
A.我国经济中心已转移到南方 |
B.长江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
C.农业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 |
D.江南地区开始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 |
6.
杜牧曾说,“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由此可见唐代
A.“市”突破了时空上的限制 |
B.经济中心转移到了江淮地区 |
C.都市中形成了繁荣的商业区 |
D.草市发展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
7.
春秋前期,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田亩收税。其主要历史影响是
A.加速了土地私有化 |
B.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
C.抑制了土地的兼并 |
D.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 |
9.
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此史料印证了
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 |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
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
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
10.
宋《梦粱录》记载:“(中秋节当天)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主要反映这一时期
A.民间的奢靡风气盛行 |
B.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 |
C.私商成为了商人主体 |
D.坊市制下的商业发展 |
13.
下表是某学者统计的1895—1911年间国内开设厂矿企业的情况,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企业形式 | 设厂数 | 资本(万元) | 资本所占比重 |
官办 | 37 | 1007.8 | 9.2% |
官办招商集股 | 6 | 356.4 | 3.2% |
官督商办 | 2 | 73.8 | 0.7% |
官商合办 | 30 | 1139.9 | 10.5% |
商办 | 416 | 8277.7 | 76.4% |
合计 | 491 | 10855.6 | 100% |
A.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解体 |
C.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产生 |
D.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
14.
1938年初,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决议规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实行“计划经济”,“树立重工业基础”,采取扩大国防生产能力、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鼓励轻工业的发展等措施。这个决议意在
A.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 |
B.强化官僚资本垄断地位 |
C.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 |
D.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
15.
五口通商后,西方的火柴、煤油等日常生活用品进口量不多,在“华人之心目中,尚以为其为奢侈品,惟少数富有之家及头脑较新之人,始能购置耳”。到了1880年代,进口量大大增加,相当多地区的人们已经使用这些洋货。对此,英籍税务司班思德说“人民习尚渐有变更,概可知矣。”这表明当时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状况 |
C.列强凭借着低关税倾销商品 |
D.中国整个社会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 |
16.
中共八大报告指出,为了适应社会的多方面需要,在国家计划许可的范围内,有一部分产品将不列入国家计划,由生产单位直接按照原料和市场的情况进行生产,作为计划生产的补充。由此可知,这个报告
A.反对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
B.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 |
C.开始纠正“左倾”错误 |
D.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
17.
1958年《人民日报》社论中这样报道:“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该社论反映的农业生产情况
A.真实,人民公社化运动促进农业发展 |
B.真实,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C.不真实,体现了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 |
D.不真实,处于政治动乱破坏农业发展 |
18.
中共中央1982年1号文件明确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新形式”。“新形式”表现在
A.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 |
B.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 |
C.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
D.农村多种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