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材料一
松江府 |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
苏州府 |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
嘉兴府 |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
湖州府 |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指出:“政府支出具有一种大于原始支出数额的连锁效应,一笔政府支出可以取得几倍于原始支出额的收入水平,这种现象被称为‘乘数效应’。”《泰晤士报》记者对其理论进行了广泛宣传,并报道了当时“乘数效应”在三个国家取得的经济奇迹。
从1928年起,苏联投资10亿卢布的高尔基汽车厂整套设备由美国生产,约有20家美国厂商为其提供了技术。1930年,意大利、瑞典等国对苏贷款达8亿美元,1931年增加至12亿美元。1932年,有2000名德国工人、73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工作。1933年,美国政府投资40多亿美元成立公共工程署,兴建了18万个小型工程项目,包括校舍、桥梁、下水道、防护林、邮局等,先后吸引了400万人工作。1934年,美国国会拨款50亿美元成立的全国青年总署,总计雇佣人员达2300万,占全国劳动力的一半以上。1935年,国民党通过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施大纲案》,全面指导经济建设。财政部发行1亿元“金融公债”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推行法币政策。1936年,中国实业部建成各类机器厂2387家,超过了过去十年的总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概括凯恩斯理论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泰晤士报》记者对其广泛报道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美、中三国“乘数效应”呈现的特色。
材料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指出:“政府支出具有一种大于原始支出数额的连锁效应,一笔政府支出可以取得几倍于原始支出额的收入水平,这种现象被称为‘乘数效应’。”《泰晤士报》记者对其理论进行了广泛宣传,并报道了当时“乘数效应”在三个国家取得的经济奇迹。
从1928年起,苏联投资10亿卢布的高尔基汽车厂整套设备由美国生产,约有20家美国厂商为其提供了技术。1930年,意大利、瑞典等国对苏贷款达8亿美元,1931年增加至12亿美元。1932年,有2000名德国工人、73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工作。1933年,美国政府投资40多亿美元成立公共工程署,兴建了18万个小型工程项目,包括校舍、桥梁、下水道、防护林、邮局等,先后吸引了400万人工作。1934年,美国国会拨款50亿美元成立的全国青年总署,总计雇佣人员达2300万,占全国劳动力的一半以上。1935年,国民党通过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施大纲案》,全面指导经济建设。财政部发行1亿元“金融公债”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推行法币政策。1936年,中国实业部建成各类机器厂2387家,超过了过去十年的总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概括凯恩斯理论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泰晤士报》记者对其广泛报道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美、中三国“乘数效应”呈现的特色。
2.单选题- (共19题)
3.
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交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在文帝时,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后历十一年之久。这将会导致
A.土地兼并加剧 |
B.大量自耕农出现 |
C.有效保护非耕地 |
D.田庄经济产生 |
4.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前中期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 出处 |
洪武八年(1375年)“禁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罪之” | 《明史·食货五》 |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两浙之民重钱轻钞,多行折使” | 《洪武实录》 |
宜德十年(1435年)“户部言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 | 《明史·食货五》 |
宜德十一年(1436年)“于浙江、江西、湖广、南直隶等不通舟楫之处,各随土产、折收布绢白金,赴京充俸” | 《正统实录》 |
A.民众赋役不断增加 |
B.纸币退出了市场 |
C.政府强化经济调控 |
D.白银渐趋货币化 |
5.
孔仅是南阳著名的冶铁业商人,东郭咸阳是齐国的大盐商,桑弘羊出生于洛阳商人之家,且精于计算。汉武帝对此三人委以重任,任命孔仅、东郭咸阳为大农丞,领盐铁事;任命桑弘羊为大司农,掌管国家财政。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汉武帝引入专门人才管理国家经济部门 |
B.商人一入市籍便不得为官的制度被废除 |
C.西汉大商人控制了国家的主要经济命脉 |
D.汉武帝并未真正执行“重农抑商”政策 |
6.
唐代均田令规定:“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诸永业(世业)田皆传子孙,不在收授之限”,口分田身死“则收入官,更以给人”。《唐律疏议》又云:“即应合卖者,谓永业田,家贫卖供葬。”据此可知
①均田制下存在着土地的买卖
②均田制对官僚地主有利
③均田制有抑制土地兼并的考虑
④永业田不受官府的控制
①均田制下存在着土地的买卖
②均田制对官僚地主有利
③均田制有抑制土地兼并的考虑
④永业田不受官府的控制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8.
晚明时期,徐光启曾说:“私通者,商也。官市不开,私市不止,自然之势也。又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据此可知“海禁”政策
A.导致了沿海地区的严重贫富分化 |
B.严重阻碍中外正常的文化交流 |
C.有效维护了东南沿海的社会安定 |
D.使民间海外贸易走向畸形发展 |
9.
《梦梁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240多道菜,《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临安的40种酒,仅临安一城,咸鱼专卖店就有200多家。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 |
B.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 |
C.发达的外贸促进了大众消费 |
D.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已松动 |
10.
《水浒传》中凡涉及打点官差狱头、收买人心等都离不开银子;据史料记载,宋初全国白银总产量维持在20多万两的年产水平,当时每年全国财政收人有数千万贯,换算成白银达数千万两甚至,上亿两,GDP更是这个数字的数倍。据此可知
A.白银在北宋已是主要货币 |
B.文学作品没有史料价值 |
C.北宋并没有出现财政危机 |
D.明朝可能广泛流通白银 |
11.
下表是唐宋时期不同文献对人们穿着“纸衣”的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
下表
下表
记述 | 文献出处 |
“回纥纵掠坊市及妆、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 | 《旧唐书·回纥传》 |
“云锁木龛哪息影,雪香纸袄不生尘。” | 《全唐诗》 |
“诸邵多透纸袄为衣。” | 宋代《渑水燕谈录》 |
转智和尚“不御烟火……不衣丝绵,常服纸衣,号纸衣和尚。” | 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 |
A.唐宋丝麻纺织出现严重衰退 |
B.贫困百姓只能穿纸制的衣服 |
C.纸衣一度成为唐宋流行服饰 |
D.唐宋时造纸技术有重大突破 |
12.
南宋洪迈《夷坚志》载:“许大郎者,京师人,世以鬻面为业,然仅能自瞻。至此老颇留意营理,增磨坊三处,买驴三四十头,市麦于外邑,贪多务得,无时少缓,如是十数年,家道日以昌盛,浸浸致富矣。”材料反映了
A.私营手工业发展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很大 |
B.个体经营方式向小作坊式管理模式转化 |
C.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
D.民营手工业规模已经超过了官营手工业 |
13.
十六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马尼拉帆船贸易,在浩渺的太平洋上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藉此,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反过来,美洲的作物烟草、玉米、甘薯,以及墨西哥的银元等传播到中国。这条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开辟
A.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
B.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C.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
D.完成了美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
14.
导致下表数据所反映的英德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下表
| 工业年增长率 | 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比重 | ||
| 1850-1870年 | 1870-1900年 | 1870年 | 1914年 |
英国 | 3.12% | 1.6% | 31.8% | 14% |
德国 | 2.7% | 4.8% | 13.2% | 14.3% |
A.思想解放程度的差异 |
B.君主立宪政体的差异 |
C.利用先进科技的程度不同 |
D.确立民主制度的道路不同 |
15.
1844年,一个英国人搜集了中国生产的各式各样的土布布样送回英国,看能不能按照中国土布的价格在英国生产出来,但是得到的回答却是:“他们在曼彻斯特不能按照同样的价格生产那种布匹,更说不上按照这种价格在中国出卖了。”这主要说明
A.英国机器大生产在中国优势不明显 |
B.中国棉纺织技术优于英国 |
C.传统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相对落后 |
D.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
16.
阅读《1894—1920年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表》,此阶段
| 1894—1914 | 1914—1920 | 1894—1920 |
外国在华资本 | 15.83% | 4.50% | 13.11% |
本国资本其中:官僚资本民族资本 | 14.44% | 6.31% | 11.88% |
14.54% | 3.81% | 10.71% | |
15.08% | 10.54% | 13.84% |
A.官僚资本因甲午战争失败而衰退 |
B.重工业资本超过轻工业资本 |
C.外国资本因特权而占据主导地位 |
D.民族资本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
17.
1843—1850年间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表
推动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的主要因素是
年代 | 白银兑换制钱文数 | 指数 | 年代 | 白银兑换制钱文数 | 指数 |
1843 | 1656.23 | 123.93 | 1847 | 2167.44 | 162.16 |
1844 | 1724.12 | 128.96 | 1848 | 2299.34 | 172.02 |
1845 | 2024.74 | 151.51 | 1849 | 2354.98 | 176.19 |
1846 | 2208.36 | 165.22 | 1850 | 2230.32 | 166.86 |
推动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的主要因素是
A.清王朝实施银本位制度 |
B.政府镇压农民运动 |
C.民众对制钱需求量增大 |
D.白银大量流向外国 |
18.
以下是1861-1884年总理衙门总署大臣、军机处军机大臣、其中总署大臣兼任军机大臣情况统计表。这种安排
时间 | 总署大臣人数 | 军机大臣人数 | 其中总署大人兼任军机大臣人数 |
1861—1868年 | 7 | 5 | 3 |
1869—1875年 | 10 | 5 | 4 |
1876—1881年 | 12 | 5 | 5 |
1882—1884年 | 12 | 6 | 4 |
A.加深了清政府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
B.推动了政治近代化进程 |
C.有效抑制了地方官僚势力的崛起 |
D.有利于洋务政策的推行 |
19.
联邦德国总理艾哈德在谈到本国经济发展模式时说:“国家的任务不在于直接干涉经济……政府只要在需要支持竞争机械论的时候插手到市场里去就好了,或者在不可能实现全面竞争的时候,出面监督这些市场就好了。”以下表述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A.联邦德国政府明确反对干预经济 |
B.凯恩斯主义不适合德国国情 |
C.“模式”体现“混合经济”特征 |
D.德国大力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
20.
1957年,赫鲁晓夫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部所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1961年,又把全国分为17个大经济区,设立国民经济工作协调和计划委员会直接领导;1963年,把105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47个,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A.体制改革步子过大操之过急 |
B.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责不清 |
C.计划管理体制得到一定削弱 |
D.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 |
21.
德国政府希望利用“工业4.0”的巨大潜力来夯实其制造业的基石,如果零件本身能够与生产设备进行交互,或者如果零件在需要修理时能够自我完成修理,当人、机器和工业生产过程能够实现智能联网时,就实现了“工业40”。这表明德国经济的变革
A.兼顾到全球经济的全面复苏 |
B.突出了信息革命的效用 |
C.致力于挖掘德国经济的潜能 |
D.构建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