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8世纪,罗马城逐步建立起来。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之后,逐步征服了意大利半岛。公元前49年,凯撒夺取政权。公元前27年,屋大维开始独揽国家大权,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取代。到了2世纪,罗马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一带。在西欧长期动乱的过程中,基督教会乘机扩大势力和影响,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3世纪起,罗马帝国爆发了全面危机。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灭亡,西欧奴隶社会结束,开始了欧洲中世纪历史。6世纪,东罗马帝国四处征伐,帝国日益衰落。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军攻陷,东罗马帝国灭亡。
(1)A. B. C.
(2)罗马帝国是古代世界强大的帝国之一,它在历史上延续了多少年?
材料二 (见下图,改编自人教版7年级历史配套地图册、填充图册)
(3)图二中麦哲伦的航行路线是__(只填图中所示相应序号);航线④是谁开辟的?
(4)图一到图二的世界贸易路线和贸易范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一公元前8世纪,罗马城逐步建立起来。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之后,逐步征服了意大利半岛。公元前49年,凯撒夺取政权。公元前27年,屋大维开始独揽国家大权,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取代。到了2世纪,罗马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一带。在西欧长期动乱的过程中,基督教会乘机扩大势力和影响,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3世纪起,罗马帝国爆发了全面危机。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灭亡,西欧奴隶社会结束,开始了欧洲中世纪历史。6世纪,东罗马帝国四处征伐,帝国日益衰落。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军攻陷,东罗马帝国灭亡。

(1)A. B. C.
(2)罗马帝国是古代世界强大的帝国之一,它在历史上延续了多少年?
材料二 (见下图,改编自人教版7年级历史配套地图册、填充图册)

(3)图二中麦哲伦的航行路线是__(只填图中所示相应序号);航线④是谁开辟的?
(4)图一到图二的世界贸易路线和贸易范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构建“学科思维导图”,有助于形成“关联化知识”、“理解性记忆”、“结构化思考”、“可视化思维”的历史学习能力。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科思维导图。请你帮他完成未填写的内容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17世纪,在欧洲出现了一场意义深远的运动。这场运动冲破了天主教会一千多年来对欧洲社会生活和人们精神世界的统治,淡化了神的主宰地位、强调人性的解放,重视人的价值和作用。
材料二

(1)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反映了什么主题?这场运动的先驱者是谁?
材料三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试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1500年左右世界史上发生了什么大事?试说明“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的依据。
(3)材料一、二与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有什么共同的作用?
材料一 14—17世纪,在欧洲出现了一场意义深远的运动。这场运动冲破了天主教会一千多年来对欧洲社会生活和人们精神世界的统治,淡化了神的主宰地位、强调人性的解放,重视人的价值和作用。
材料二



(1)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反映了什么主题?这场运动的先驱者是谁?
材料三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试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1500年左右世界史上发生了什么大事?试说明“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的依据。
(3)材料一、二与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有什么共同的作用?
2.选择题- (共16题)
4.
11-13世纪,西欧城市兴起,西欧的城市如法兰克福、伦敦、威尼斯、热那亚、巴黎、佛罗伦萨等都是这一时期兴起的。西欧城市兴起最伟大的意义是( )
A.彻底瓦解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
B.城市自治得以普遍实现 |
C.基督教会和等级制度日趋完善 |
D.为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
8.
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材料中“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的人应是雅典的
A.所有居民 |
B.妇女 |
C.成年男性公民 |
D.外邦移民 |
10.
8世纪前半期,法兰克王国实行改革:将土地连同土地上的农民,作为采邑分封给中小贵族,接受采邑者必须宣誓效忠,并承担自备马匹、武器应召出征的义务,否则采邑即行收回。这一改革是指( )
A.大化改新 | B.查理·马特改革 | C.明治维新 | D.农奴制改革 |
11.
下列表格中,历史现象与原因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历史现象 | 原因 |
A | 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雅典一度达到全盛 | 查理·马特改革 |
B | 63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 |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
C | 阿拉伯数字传遍了全世界 | 《马可·波罗行纪》 |
D |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拜占廷帝国灭亡 |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
A.A |
B.B |
C.C |
D.D |
13.
11~12世纪,西欧城市市民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意识强烈,琅城、威尼斯、佛罗伦萨、巴黎、伦敦等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故事在西欧民间广泛流传,并为市民称颂。这反映出当时( )
A.市民浮躁落后的社会心态 | B.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
C.市民文化和观念日益消极世俗 |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
14.
下图中的“伊斯兰历”即伊斯兰教的历法,在我国也叫回回历或回历,为世界穆斯林所通用。这种历法把622年定为伊斯兰教教历元年,是为了纪念穆罕默德在这一年( )


A.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 |
B.使麦加成为伊斯兰教圣地 |
C.使各部落承认了他的独尊地位 |
D.基本上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
16.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中……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下列能够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但丁的文学作品 |
B.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
C.牛顿的运动三定律 |
D.梵高的绘画 |
17.
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马克思认为,英国革命是一场“欧洲范围的革命” |
B.婆罗门由祭司、贵族组成,掌握神权。 |
C.达芬奇的代表作有《蒙娜丽莎》等 |
D.克伦威尔领导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18.
1689年《权利法案》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征税权属于议会等。从表面看似乎没什么新意,但事实上却是政体制度上的一次革命。这里中的“革命”是指()
A.确立君主立宪制 |
B.实行了联邦制 |
C.实现了三权分立 |
D.建立了共和国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