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凤阳县博文国际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4967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4/20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求,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的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 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不能忍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欧阳文忠公全集》

材料三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尔。

——《救荒活民书》

请回答:
(1)材料中反映了小农经济的一个什么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2)据材料,指出封建国家对小农经济的政策及其目的。
2.
   材料一 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内中提到“吴民生齿最繁,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

材料二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粥后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乾隆)《苏州府志》卷三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提炼明朝中后期苏州地区丝织业的发展情况。(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史学界普遍认为:明朝中后期苏州丝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试从两则材料中各摘引最有说服力的一句加以论证。
3.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封位于汴水(汴河)两岸,汴水北通黄河,南通淮河、长江,因此开封市场上有来自江淮的粮食、沿海各地的水产、辽与西夏的牛羊,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酒、果品、茶、书籍,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磨料、大食(阿拉伯)的香料和珍珠。名闻遐迩的东京相国寺的庙会集市,各地来的商品琳琅满目,大山门内出卖飞禽走兽;第二座山门内出卖各种杂货;广场上出卖家用器物……近大殿处,出卖老字号名牌产品……大殿后、资圣阁前出卖书籍、古玩……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登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陵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陵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埠喧盛,实为邑中诸镇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封商业繁荣的原因。以相国寺的庙会集市为例,分析当时集市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新兴城市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努力耕作者免其徭役,对于怠于种田或因从事手工业、贾贩活动而致贫者罚为奴隶。

——《商鞅变法》

材料二 重农抑商政策是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短期看,应该如此。由于重农抑商,资本积累速度会放慢。但是,从长期看,则恰好相反。资本积累周期越长,积累规模将变得更加巨大。经济史料支持这种逻辑分析。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的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当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伍秉鉴的财富并非鹤立鸡群,同期的一位宁波商人拥有2000万两白银,晋商、徽商拥资千万两白银的亦不鲜见,至于拥有百万两白银者则不计其数了。

——引自《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经济政策?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你是怎样评价重农抑商政策的?

2.单选题(共21题)

5.
“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也不能随便出游。”这表明清政府
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D.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6.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汉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这说明
A.抑商政策并不能完全遏制商业发展
B.汉文帝放弃了“重农抑商”的错误政策
C.汉朝政府抑商的法律就是一纸空文
D.封建统治者并不真正实行抑商政策
7.
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但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青铜农具极少。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
A.青铜器具太笨重,不适合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
B.作坊集中在王都,产品供王室和贵族使用
C.青铜器不如铁器锋利,不便于推广使用
D.青铜铸造规模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发展要求
8.
明朝商人黄汴对苏州市场有这样一段记载:“苏州聚货缎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B.地域性商帮开始出现
C.区域长途贩运兴盛
D.城市商业发展繁荣
9.
近年来,“晋商”成为中国文学界、史学界的热门话题,相关的著作纷纷问世。晋商

①从明代开始出现
②是山西商人结成的商帮
③在明清时期拥有强大的商业势力
④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
分析下图,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A.城市的分布由北方向南方发展
B.商业城市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
C.反映了古代中国经济的重心由北向南逐渐转移
D.商业城市分布地区由北方地区向边疆地区发展
11.
蜀锦兴于春秋战国而盛于汉唐,因产于蜀地而得名,在我国传统丝织工艺锦缎的生产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江东(吴国)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道。”“锦城在益州南榨桥东流江南岸,蜀时故锦宫也,其处号锦里。”“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丝织品收入是蜀国财政重要组成部分
B.蜀国织锦业属官营手工业的范畴
C.蜀地丝织技艺在三国中居领先地位
D.蜀锦质优价廉,其时已销海内外
12.
某班同学就重农抑商政策展开讨论,产生了以下四种观点,不正确的是( )
A.重农抑商建立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之上
B.抑商就是禁止政府官员从事商业活动
C.重农抑商在很长时期内适应社会发展
D.重农的目的是维护其政权的经济基础
13.
《明史》记载:“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万历十九年命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未毕工。”以上材料表明
A.明朝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B.政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C.江西是全国制瓷业中心
D.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14.
“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材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B.经济体制的稳定性
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D.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15.
数千年来,中国传统中非常重视以家庭副业、树艺木果、饲养六畜为内容的庭院经济。如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告诫子孙说,“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以蓄,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能守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可见,“庭院经济”
A.有助于缓解古代农民的贫困
B.适应了农产品市场化的需要
C.立足于多种经营和自给自足
D.是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
16.
《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乘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A. 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B. 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C. 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
D. 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17.
秦朝以后,大部分专制王朝都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这是因为
A.小农经济是专制统治的基础
B.小农与皇帝根本利益相一致
C.历代帝王大多信奉平等思想
D.地主与皇帝的矛盾十分尖锐
18.
王韬在《瀛海杂谈》中称:“自黄姑归后,织纴器具大备,机杼之声,比刻相闻。濒海百里,实半赖之。昔完正课之外,尚有余布,是以人民称殷实焉。”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明朝花楼机的使用,促成了“衣被天下”的局面
B.元朝的黄道婆传授棉纺织技术,引发了中国的“棉业革命”
C.明朝政府的赋税政策,客观上鼓励了民间棉纺织业的发展
D.明朝以松江为中心的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19.
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A.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B.制瓷业开始兴起
C.为了谋生,全员参与瓷器生产
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
20.
2016年是殷墟妇好墓考古发现40周年,首都博物馆为此举办了《王后母亲女将》展览。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由此可以推论出殷商时期
A.农业落后,未出现青铜农具B.技术进步,青铜器品种多样
C.战争频繁,武器均用青铜铸造D.社会发展,广泛使用青铜制品
21.
明朝正德年间,青花瓷以波斯文作为图案主题;从宣德年间开始,梵文也作为装饰性图案附加在瓷器画面上;嘉靖、万历以后,瓷器上出现了用花朵绕梵文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棒子”图案。清代前期,瓷器装饰画面还采用了《圣经》故事画。这反映了明清瓷器
A.烧制技术达世界一流水平
B.民间生产技艺经久不衰
C.在各阶层中使用非常普遍
D.受到外域装饰艺术影响
22.
日本著名的汉学家斯波义信在《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一文中认为:“宋代商业的性质和规模,与此前一千年时期相比,则全部悬殊天隔,已不可同日而语。”下列能够支持这一说法的事实不包括
A.城市中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
B.城郊与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手工业中出现
23.
司马迁在其《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材料反映了
A.汉代统治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B.汉代贫苦百姓普遍通过经商致富
C.司马迁的重商思想
D.汉初工商业发展影响农业生产
24.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A.汉朝的丝绸之路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明朝的朝贡贸易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25.
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中国西域至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
A.交通十分发达B.商业贸易繁荣
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D.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

3.选择题(共1题)

26.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了下列图片,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