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495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6/6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较大的发展。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

材料三 从1978到2017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由1978年的1.73亿迅速增加到2017年的8.13亿,每年平均净增加1600万人;中国城镇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58.52%,40年平均每年增长1.06个百分点,比同期世界平均增长多0.65个百分点;1980—2017年,历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比世界平均增长速度(0.82%)快2.18%。中国顺利完成了世界历史上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

——摘编自方创琳《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近代城市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迅速推进的意义。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又一方面,则促进了社会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选集》第二卷

材料二  1895-1913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时期。这19年中,国内新创办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厂共有468家,平均每年增设24.6家,资本总额高达9822万元,平均每年新投资为516.9万元。值得指出的是,新投资本中80%以上属商办企业,改变了甲午中日战争前以清政府投资为主的特点,民族资本成为本国工业资本的主体。投资方向方面,主要涉及纺织、缫丝、面粉、火柴等轻工业。同时,在工业企业的地区配置上,开始越出沿海、沿江口岸,逐渐向内地城市伸展。

——摘编自王觉非《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以及阻碍因素》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大事记(部分)。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
1933-1934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归纳阻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清末民初之时,发展资本主义工矿业的呼声愈加高涨,张謇批评以商立国的口号是皮毛之论,强调“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并提出“棉铁主义”的口号。张謇的“棉铁主义”实际上是一个反映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和要求的工业化方案。他想靠民营资本的力量实现“棉铁主义”,但资本弱小的民族企业家们无力兴办钢铁,就是棉业也常遭困难。他提出实行全面的开放主义,呼吁中外资本共同投资。利用外资加速中国工业的发展,本身是无可非议的,问题在于,当时中国并不存在实现这种主张的政治条件。

——摘编自《近现代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及现实意义》

材料二  1953年12月26日,鞍山钢铁公司的三大工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7号炼铁楼举行开工生产典礼……到1956年,中国第1座生产载重汽车的长春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第1座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1座制造机床的沈阳第一机床厂投产。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70年》

材料三 陈云制定一五计划时指出:“苏联专家搞的表太复杂,不能完全照办,必须和我们的现状结合起来。中国是农业国,不可能把每家有几个鸡、几头猪都统计起来。”他根据《论十大关系》关于调整重轻农投资比例的方针,指出:重工业的投资当然仍占多数,“但轻工业和农业的投资比重要增加,为轻工业和农业生产服务的重工业的投资也要增加。这样,工业建设的速度一时看来似乎是慢了,但实际上不会慢,可能加快”。1954年12月他在国务院座谈会上指出:“五年计划中新建的工厂在内地,内地的市场可以靠新的来维持。上海、天津没有新建的工厂,旧的搞垮了,就不能维持”。

——摘编自《陈云文选》(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謇工业化道路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集中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陈云在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面的指导思想。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现代工业化道路给我们的启示。

2.论述题(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00—1800年的确是一个空前跨文化交流的时代,它越来越多地影响世界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早期近代几乎把世界各个民族都纳入彼此经常的、紧密的、持久的联系之中,跨文化交流延伸到东半球、西半球和大洋洲之外,包括了全世界。
1500—1800年,经过新航路的开辟,无论奢侈品还是大宗商品的运输成本和风险都大大降低了,这些航路上的需求和供给信息可以传播给更广泛地区的商人,各地复杂的货币制度,通过可以互相兑换的黄金、白银、铜币、汇票,也促进了全球贸易。

——摘编自施诚《全球史中的“早期近代”》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的其它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18题)

5.
唐大历十四年(780年)六月一日敕:“诸坊市邸(旅舍)店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楼阁临市人家,勒百日内毁拆。”由此可知,当时
A.政府严格控制百姓的生活
B.坊市制度已有所突破
C.政府对市的管理有所放松
D.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
6.
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一变化
A.说明宋代调整了土地政策
B.提高了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
C.有利于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加速了豪强地主势力的衰退
7.
《史记·平准书》记载:“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下列关于汉初商人们状况说法不准确的是
A.不能穿华衣坐豪车
B.赋税负担十分沉重
C.子孙后代不能当官
D.一直面临严苛压迫
8.
《国语周语中》中说:“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意思是说公田埋没在杂草丛中,庄稼熟了也无人收割。究其根源在于:
A.生产力的巨大进步
B.劳动者更关注私田
C.井田制度日趋衰落
D.国君权威一落千丈
9.
荷兰向海外扩张的有力组织形式是独占贸易公司。公司根据政府颁发的特许状,可以享受许多特权,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陆海军,有权力宣战媾和,有权力建立和管理殖民地。这反映出荷兰殖民活动的特点是
A.建立垄断性的殖民贸易公司
B.以政府为后盾,官商勾结
C.殖民侵略以海上掠夺为主
D.商品输出与文化渗透相结合
10.
“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他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这段材料说明的是
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B.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C.垄断形成并不断发展
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
11.
迪亚士说:“海上探险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这说明
A.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播天主教
B.航海家把宗教理想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
C.迪亚士觉得海上探险能体现男子汉的气概
D.当时除欧洲外的其他地区还处在黑暗之中
12.
19世纪晚期,以非洲和中国为重点,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争夺与瓜分浪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几乎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此时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全世界都成了列强的殖民地
C.第二次工业革命已趋于完成
D.争夺世界的主要国家是英美
13.
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14.
此表为1872年—1880年中国棉纱进口量统计表:(单位:千担)
时间
1872年
1874年
1876年
1878年
1880年
进口量
50
69
113
108
152
 
这一状况
A.表明中国市场以被列强控制
B.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C.说明民众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D.遏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
15.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前,清政府不允许私人资本企业创办。甲午战争后,民间开办企业获得了合法的地位。清政府这一改变的出发点是
A.解决政府财政危机
B.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C.对抗列强经济渗透
D.迎合民族资产阶级
16.
从1912年到1914年,新的私人资本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在中国涌现,出现了一个开设工厂的热潮。这一热潮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列强经济侵略放松
B.提倡国货运动开展
C.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D.大量实业团体涌现
17.
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据此表明,洋务派兴办企业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18.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有人说它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花”和“柳”分别是指
A.近代军事工业和近代民用工业
B.重工业和轻工业
C.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
D.国家富强和新的经济因素及阶级力量
1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中央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开。这主要在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B.易于推动城市改革进行
C.使农民享有生产自主权
D.能够消除分配中的弊端
20.
针对某次会议有报道指出,中国共产党正式承认“市场经济”……这是第一次。经过14年的改革,市场经济终于在实践与理论两方面取代计划经济而占据主导地位,该报道评价的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21.
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折射了当时中国
A.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
D.政治变革备受关注
22.
根据学者的整理,牛耕主要有七种起源说:神农氏说、夏初叔均说、西汉赵过说、西晋说、春秋说、战国说、殷商说。目前主要论点集中在后三种起源说。这反映出
A.历史研究很难达成一致的结论
B.后期学者的研究比传统观点更可信
C.年代越久远的历史记载越可信
D.因研究视角不同历史结论产生差异

4.选择题(共1题)

23.

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中国商品遍及全球市场,要让中国商品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良好载体,在一些出口的商品中体现中国文化创意。这反映了(   )。

①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给经济以重大影响

②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借助经济活动,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④商贸活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