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前期,城市手工业的发展,要求农村提供大量的原料。江南地区是我国丝织业和棉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对棉花和蚕丝需求量很大,这就刺激了农民植棉和种桑的积极性。农民种植棉花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一家一户自给的需要,而是为了市场需要而生产。如松江府属太仓州等地历来是水稻产区,但由于“种花费力少而获利多,种稻工本重而获利轻”,于是种花者达十之七八。
材料二 少数人日益富裕,成为“大家”“富农”,多数人贫困破产,以至丧失了仅有的一小块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失去土地的农民为谋求生存,或成为农村的雇佣劳动者;或入深山边荒地区开荒自种;或涌向城市和矿山,到一些较大的手工业部门去做工。清初,景德镇有几十万从事制瓷的手工业者,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因贫困无所依而不得不离开农村“借瓷资生”的农民。云南铜矿、广东铁矿、京西煤矿的开采工,也大部分都是农村的破产农民。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前期农业新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 清代前期,城市手工业的发展,要求农村提供大量的原料。江南地区是我国丝织业和棉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对棉花和蚕丝需求量很大,这就刺激了农民植棉和种桑的积极性。农民种植棉花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一家一户自给的需要,而是为了市场需要而生产。如松江府属太仓州等地历来是水稻产区,但由于“种花费力少而获利多,种稻工本重而获利轻”,于是种花者达十之七八。
材料二 少数人日益富裕,成为“大家”“富农”,多数人贫困破产,以至丧失了仅有的一小块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失去土地的农民为谋求生存,或成为农村的雇佣劳动者;或入深山边荒地区开荒自种;或涌向城市和矿山,到一些较大的手工业部门去做工。清初,景德镇有几十万从事制瓷的手工业者,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因贫困无所依而不得不离开农村“借瓷资生”的农民。云南铜矿、广东铁矿、京西煤矿的开采工,也大部分都是农村的破产农民。
——以上材料均摘編自朱诚如《清代前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及其发展迟缓原因探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前期农业出现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前期农业新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2.单选题- (共26题)
2.
《饮冰室合集》载:“(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材料中的“旧工业”指的是
A.传统纺织业 |
B.传统手工业 |
C.洋务派军事工业 |
D.洋务派民用工业 |
3.
明代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冲记载:东洞庭(湖南省东北部)编民亦苦田少,不得耕耨而食,并商游江南北,以通齐、楚燕、豫,随处设肆,博辎铢于四方,以供吴之赋税,兼办徭役。此记载反映了
A.弃农经商已成明代社会潮流 |
B.国家赋税政策促进了商业发展 |
C.明代跨区域的长途贸易发达 |
D.垄断性的商人集团的逐步形成 |
4.
元代,政府曾规定:“官自具船给本,选人入番贸易诸货,其所获之息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凡权势之家皆不得用己钱入番为贾,犯者罪之,仍籍其家产之半。”此规定
A.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
B.加强政府对外贸易垄断 |
C.开创了海禁政策的先河 |
D.规范了对外贸易的秩序 |
5.
下面是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此表反映出
省份 | 地点 | 铁器物种类 |
四川 | 绵阳 | 斧、锸、锛 |
四川 | 荥经 | 铁锄、曲炳刀、削刀 |
重庆 | 巫山 | 铁犁铧、长钎形器、铁削 |
重庆 | 涪陵 | 铁斧、铁锯、刻刀 |
重庆 | 云阳 | 铁削、铁锄 |
A.西南农业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
B.铁制农具已在西南地区普及 |
C.西南冶铁技术水平空前提高 |
D.铁制生产工具已在西南推广 |
7.
北宋时鉴于临街设店的“侵街”现象屡禁不止,宋仁宗景佑年间干脆规定: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随处设店。这说明
A.抑商政策被彻底地废除 |
B.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
C.商品经济发展空间扩大 |
D.国家商业管理日益混乱 |
8.
均田制下,“贵者有力可以占田”。唐代中叶,“兼并者不复追正,贫弱者不复田业”,“富者有资可以买田”。这说明唐代中叶后
A.政府鼓励地主进行土地兼并 | B.土地的经营方式更加多元化 |
C.土地兼并现象没有得到遏制 | D.地主主要依靠强权占有土地 |
9.
1651年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严格限制和打击荷兰的海上运输行业,但是1654年荷兰与英国订立《威斯敏斯特和约》,承认英国的《航海条例》。荷兰承认《航海条例》可以表明英国
A.拥有了最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
B.海上贸易优势地位得以确立 |
C.世界工厂地位得以最终确立; |
D.开始倡导国际贸易自由化政策 |
10.
据英国电讯报2015年12月5日报道,哥伦比亚找到了一艘300多年前在哥伦比亚卡塔赫纳港口被英军击沉的西班牙圣荷西号大帆船残骸,船上载有大量的宝石、黄金与银币。这艘圣荷西号大帆船
A.见证了西班牙无敌舰队的灭亡 |
B.见证了早期殖民扩张时代的罪恶 |
C.说明西班牙是英国最大的敌人 |
D.说明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
11.
从1800年到1851年的半个世纪里,英国5000人以上的城镇由106座增到265座,城镇人口所占比例由26%增至45%。这一时期有利于英国城镇化的新因素是
A.圈地运动 |
B.农业发展缓慢 |
C.工厂制的推行 |
D.重商主义的实行 |
12.
杰克逊·斯皮尔伯格在《西方文明史》中指出:“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这里的“真正的世界经济”的形成表明
A.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兴起 |
B.全球市场已经形成 |
C.世界各大洲开始相互联系 |
D.工业革命以交通为基础 |
13.
据统计英国对外贸易的年增长率从1750~1780年间的1.1%上升到1831~1861年间的4.5%。在18世纪,英国工业增长约3倍,国内消费增长约2倍,而出口却增长了4倍以上。这说明
A.英国经济严重依赖对外贸易 |
B.殖民扩张推动英国对外贸易发展 |
C.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
D.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的经济发展 |
14.
据记载,1896年德国电气工业有股份制公司3942个,股份资本19500万马克,而到1900年股份制公司减为34个,股份资本却增加到43600万马克。材料现象
A.说明德国出现了严重经济危机 |
B.适应了大工业生产发展需要 |
C.反映了德国电气工业走向衰落 |
D.加速了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 |
15.
据弗兰克的《白银资本》一书统计,在1500~1800年期间,欧洲从美洲收到9.8万吨白银,而其中有3.9万吨被运往了中国。这种白银“外溢”现象
A.导致了西班牙的衰落 |
B.推动了全球贸易发展 |
C.促进了工业资本积累 |
D.加重了商业危机蔓延 |
16.
中国传统的时间概念最小值是“时”和“刻”,近代以来此时间概念最终被“分”和“秒”取代,从“无时无刻”转化到了“争分夺秒”。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救亡图存时代要求的推动 |
B.西方自然科学理论的传入 |
C.传统文化遭到了彻底抛弃 |
D.工业文明迅速发展的影响 |
17.
“11世纪到15世纪整个期间,贵重金属的供应似乎一直未能跟上货币需求增长的步伐……中世纪(欧洲)社会都一直受到货币短缺的威胁。”材料中的状况改变于
A.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
B.美洲的发现与开发 |
C.欧洲工商业经济全面发展 |
D.东西方贸易开展后 |
18.
据记载,“日不落帝国”一词最早是用来形容16世纪时的西班牙帝国的,而到18世纪中期以后则成了英国的代名词。此变化
A.是荷兰帝国崛起的结果 |
B.是英国工业革命的结果 |
C.反映了殖民霸权的兴衰 |
D.说明英国已经占据美洲 |
19.
(题文)15世纪末,葡萄牙航海家发现绕过非洲到印度的航线后,西欧以海上商路取代古“‘丝绸之路’,大西洋沿岸一些欧洲国家则随之振兴。”这些变化
A.是欧洲“商业革命”的表现 |
B.使欧洲成为世界的中心 |
C.使葡萄牙垄断了欧亚商贸 |
D.导致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 |
20.
1900年5月,上海《中外日报》登载这么一条新闻:“汉镇小轮船一向只搭载人客,现订新章准其拖带货轮,沿途照常完厘(一种过路税)。”这反映了
A.清政府的财政经济困难 |
B.国家的经济政策放宽 |
C.航运业走向综合性经营 |
D.外国航运业渗入内地 |
21.
1935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修正《海关出口税则》,规定果类、火柴、棉织物等88种产品免税,蛋类、油类等50种产品减税。这表明国民政府
A.鼓励发展民族企业 |
B.抑制西方国家商品倾销 |
C.重点发展民生企业 |
D.防止西方转嫁经济危机 |
22.
1946年7月,《解放日报》刊文指出:“美货(美国货物)源源由上海等地运来,如蠡、民万,民联等轮,运来布匹及颜料、香烟、木油、西药、杂货等大批美货。……布业无法生存,改业者已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这反映了
A.美国极力扶植国民党经济 |
B.美国大肆对中国倾销商品 |
C.国统区的经济已面临崩溃 |
D.抗战后国内物资极度缺乏 |
23.
下面是1918~1921年日本棉纱输华消长比较表。由日本棉纱输华价值量下降可以反映出
年份 | 价值(千日元) | 占日本输华总值(%) |
1918 | 86366 | 24.0 |
1919 | 84113 | 18.8 |
1920 | 81060 | 19.7 |
1921 | 47113 | 16.4 |
A.受国民大革命兴起的影响 |
B.国内抵制日货的情绪高涨 |
C.日本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 |
D.日本失去独霸中国的地位 |
24.
光绪七年(1881年),广东南海知县徐康陛即以“各省制办机器,均系由官设局,奏明办理,平民不得私擅购置”,以及机器缫丝厂“男女混杂,易生瓜李之嫌”“夺人之生业”为由,查封各处缫丝厂。这说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
A.在设厂经营上遭封建官府的压迫 |
B.是在清政府的财力支持下产生的 |
C.从产生之日起就注定必然会失败 |
D.既具有进步性又具有先天软弱性 |
25.
张謇从“通州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的思想出发,于1895年冬开始筹办大生纱厂,建成投产后精心经营,取得了较好的效益。这反映了
A.民族工业发展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 B.个人努力程度决定民族工业发展状况 |
C.民族工业在甲午战后获得初步发展 | D.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26.
《河北日报》1958年9月158号外,用全部红字报道“著名交河梨放出大卫星,王庄村大黄梨亩产九万斤,小炉村鸭梨亩产七万斤”。号外中还画了一只大鸭梨,比四个成年人还大,两个人在前面拉梨,一男一女二人在梨后面推。此“号外”反映了当时
A.农业科技取得了重大突破 |
B.国家转向重点发展农业 |
C.人民公社激发了生产热情 |
D.农业生产出现“浮夸风”,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