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名门大姓在社会上的地位和特权大为削弱。到宋代,庶民、商人纷纷购买田产,因而出现为数不少的庶民地主。乡村上的富户“乃从来兼并之家”,称之为富民,这些富民并无官位爵衔,而也只是平民百姓身份的庶民地主。这些富民“招客为佃户”,着佃的客户,即为给地主种田的佃农。富民和佃户构成了此时期的佃耕制。
——据《农业经济史研究》整理
材料二佃耕制下土地地权不断流动,劳动力也随之流动。无地、少地农民在找不到雇主时,就会成为流民或半流民。在唐代以前,豪强们控制土地。失掉土地的农民很快就会沦落到豪强手中成为农奴,而成不了流民。中国的佃耕制由宋代到解放前实行了一千余年之久,流民始终是存在的社会问题。
——据《庄园制与佃耕制不同时期土地改革问题的差异》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佃耕制形成的条件,并分析其形成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放前流民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原因。
材料一唐代名门大姓在社会上的地位和特权大为削弱。到宋代,庶民、商人纷纷购买田产,因而出现为数不少的庶民地主。乡村上的富户“乃从来兼并之家”,称之为富民,这些富民并无官位爵衔,而也只是平民百姓身份的庶民地主。这些富民“招客为佃户”,着佃的客户,即为给地主种田的佃农。富民和佃户构成了此时期的佃耕制。
——据《农业经济史研究》整理
材料二佃耕制下土地地权不断流动,劳动力也随之流动。无地、少地农民在找不到雇主时,就会成为流民或半流民。在唐代以前,豪强们控制土地。失掉土地的农民很快就会沦落到豪强手中成为农奴,而成不了流民。中国的佃耕制由宋代到解放前实行了一千余年之久,流民始终是存在的社会问题。
——据《庄园制与佃耕制不同时期土地改革问题的差异》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佃耕制形成的条件,并分析其形成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放前流民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很早就有手工提花法,西汉提花机能用提花束综控制上万根经纱。明代提花织机的结构更为完善。明初农工生产在政府的奖励政策下,得以迅速恢复,产量提升,手工业发达与商业的繁荣,造就了明代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丝绸纺织城镇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促使明代蚕桑丝绸业的生产与贸易,走向商品经济与专业分工,同时提高丝绸生产的技术与质量,创造出璀璨的明代提花丝绸艺术。
——整理自阙碧芬《明代提花丝织物研究》
材料二
(英国)唯一的例外是约翰·凯发明的并于1733年取得其专利权的“飞梭”——一种能使纬纱来回穿越经纱的速度得到加快的简单的弹跳装置。但是,仅有“飞梭”是不够的,于是,人们为鼓励那些促进了生产的发明,谨慎地开展了一场协调一致的运动。1754年,“技艺、制造业及商业奖励会”成立,该会为已被确定的成就提供金钱、奖章和其他报酬。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提花纺织技术的发展历程,说明提花纺织技术对明清时期纺织业生产关系发展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近代英国和古代中国纺织技术发展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一
中国很早就有手工提花法,西汉提花机能用提花束综控制上万根经纱。明代提花织机的结构更为完善。明初农工生产在政府的奖励政策下,得以迅速恢复,产量提升,手工业发达与商业的繁荣,造就了明代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丝绸纺织城镇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促使明代蚕桑丝绸业的生产与贸易,走向商品经济与专业分工,同时提高丝绸生产的技术与质量,创造出璀璨的明代提花丝绸艺术。
——整理自阙碧芬《明代提花丝织物研究》
材料二
(英国)唯一的例外是约翰·凯发明的并于1733年取得其专利权的“飞梭”——一种能使纬纱来回穿越经纱的速度得到加快的简单的弹跳装置。但是,仅有“飞梭”是不够的,于是,人们为鼓励那些促进了生产的发明,谨慎地开展了一场协调一致的运动。1754年,“技艺、制造业及商业奖励会”成立,该会为已被确定的成就提供金钱、奖章和其他报酬。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提花纺织技术的发展历程,说明提花纺织技术对明清时期纺织业生产关系发展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近代英国和古代中国纺织技术发展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3.
宋代把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称为海商或船商,海外贸易繁荣是宋代经济发展极具特色的表现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宋时期,有明确记载的宋商赴日本贸易达70次。从1012~1192年,宋海商往高丽贸易117次,共计4548人,前往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各国的人数更多、规模更大。海商之中人数最多的是沿海农户和渔户,他们或为生计所迫,或为利益驱使出海逐利,加之宋对出海贸易的鼓励,沿海居民中经营海上贸易日益普遍。宋政府为了便于控制,对这些船户另编户籍,发放公凭,方可出海,禁止私贩,也有如“温州巨商张愿,世为海贾”“建康巨商杨二郎,本以牙侩起家”,转而为海商者,涉足海外贸易的宗族、官吏、军将在海商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材料二 宋商每年冬季在东南亚国家“住冬”,目的是在这里“博买苏木、白锡、常日藤”,“次年再发船”,转贩到阿拉伯地区。宋……积极招徕外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宋政府需要的外国特产也常常托海商代购。……有些海商船只搭载外国使者来宋。密州商人平简因“三往高丽通国信”而被授予“三班差使”。……福建海商徐戬“先受高丽钱物,于杭州雕造《夹注华严经》,费用浩瀚,印板既成,公然于海船载去交纳”。交趾国不能造纸笔,求之省地,主要仰给商人从宋朝贸易。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海商在中外关系中发挥的作用。
材料一 北宋时期,有明确记载的宋商赴日本贸易达70次。从1012~1192年,宋海商往高丽贸易117次,共计4548人,前往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各国的人数更多、规模更大。海商之中人数最多的是沿海农户和渔户,他们或为生计所迫,或为利益驱使出海逐利,加之宋对出海贸易的鼓励,沿海居民中经营海上贸易日益普遍。宋政府为了便于控制,对这些船户另编户籍,发放公凭,方可出海,禁止私贩,也有如“温州巨商张愿,世为海贾”“建康巨商杨二郎,本以牙侩起家”,转而为海商者,涉足海外贸易的宗族、官吏、军将在海商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材料二 宋商每年冬季在东南亚国家“住冬”,目的是在这里“博买苏木、白锡、常日藤”,“次年再发船”,转贩到阿拉伯地区。宋……积极招徕外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宋政府需要的外国特产也常常托海商代购。……有些海商船只搭载外国使者来宋。密州商人平简因“三往高丽通国信”而被授予“三班差使”。……福建海商徐戬“先受高丽钱物,于杭州雕造《夹注华严经》,费用浩瀚,印板既成,公然于海船载去交纳”。交趾国不能造纸笔,求之省地,主要仰给商人从宋朝贸易。
——以上摘编自黄纯艳《宋朝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商的特征并分析海商群体发展的原因。(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海商在中外关系中发挥的作用。
2.单选题- (共25题)
4.
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东汉虽然设立盐铁官,但只是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利于
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
B.强化中央集权 |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
D.小农经济的发展 |
5.
宋代城市出现许多店铺。如《清明上河图》中可看到“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丞家药肆”等;《东京梦华录》也有“张家酒店”“东鸡儿巷郭厨”“郑皇后宅后宋厨”“王道人蜜煎”等记载。这说明宋代
A.工商业经营已有品牌意识 |
B.工商业大多集中在居民区 |
C.城市坊市制度被打破 |
D.工商业首创商标制度 |
6.
康熙八年三月八日,清政府以“更名田”的名义,下令将由于战乱而荒废的土地免于变价,归现有种地者所有,令其耕种,照常征粮。关于清初期“更名田”的本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促进了清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B.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
C.是封建生产关系领域的局部调整 |
D.有利于抑制清初的土地兼并 |
7.
以下是两汉人口的变化统计,据表分析可见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国华制表)
关中 | 西汉 | 东汉 | 凉州 | 西汉 | 东汉 | 并州 | 西汉 | 东汉 |
240万 | 50万 | 128万 | 40万 | 330万 | 70万 | |||
扬州 | 西汉 | 东汉 | 荆州 | 西汉 | 东汉 | 益州 | 西汉 | 东汉 |
320万 | 430万 | 350万 | 620万 | 470万 | 720万 |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国华制表)
A.东汉大部分人口集中到长江流域 |
B.古代中国经济区域出现渐变迹象 |
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 |
D.我国北方经济整体呈衰退的趋势 |
8.
《大明会典》载:“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还规定:“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叛籍者,罪同。”明朝此规定意在
A.变革元朝的户籍制度 |
B.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
C.规范户籍登记与管理 |
D.严格限制人身自由 |
9.
明中叶以后,江南士大夫如有余力,多从事商业活动。一个士大夫家族:兄弟数人,可能有人出仕、有人经商、有人在家管理田庄。这表明
A.国家重农抑商传统改变 |
B.士大夫摆脱了理学思想的束缚 |
C.社会价值取向趋于多元 |
D.商业发展颠覆了传统等级观 |
10.
《唐六典》记载,“凡市,……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众以散。”唐代中后期的诗文中则有苏州“夜市必菱藕”、扬州“夜市千灯照碧云”等种种描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夜市在唐代已经普遍存在 |
B.诗文记录多夸张之辞,不足为信 |
C.史料记载了唐朝不同时期的情况 |
D.唐朝城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管控 |
11.
唐代官员经商现象非常严重,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政府的有效统治。因而,唐朝廷采取了诸多措施来解决官员经商问题。其具体举措有:禁止官员与市场、商人接触,禁止官吏兼营商业,禁止官吏家属或其部人经商。下列对此认识符合史实的是
A.唐代官员地位低下 |
B.唐代商品经济发达 |
C.唐代缺乏经商意识 |
D.唐代吏治渐趋腐败 |
13.
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每年向北方运粮达30万石左右。材料主要说明
A.关东地区经济发展呈滞后性 |
B.重农政策在唐后期全面贯彻 |
C.先进农业工具对经济的推动 |
D.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 |
14.
史料记载,清乾隆以后在外来商船的刺激下,四川省在稻米等传统粮食优势作物之外,形成了棉、桑、蔗、茶、果等专业种植区,甚至一些府县多种植烟草,“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屡见不鲜。这一现象表明
A.清朝已经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
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
C.经济作物获利大于粮食作物 |
D.商品生产结构变化受市场影响 |
15.
清代康乾时,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干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广东地区
A.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 |
B.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
C.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
D.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
16.
《明宣宗实录》卷21记载,宣德元年(1426年)命工部“凡工匠户有二丁、三丁者留一丁,四丁、五丁者留二丁,六丁以上者留三丁”,在官营手工业作坊,从事技术工作。在匠籍制废除以前,服役于官府的工匠逃亡,或“治罪”、或“令有司械赴京师”,强迫从事生产。明朝政府的这些措施目的是
A.确保官营手工业劳动人手 |
B.落实“重农抑商”政策 |
C.保障对手工业者的专制统治 |
D.确保官营手工业技术优势 |
17.
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靖康之变”后,定窑由于连年兵灾而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定窑瓷业得到了恢复;到了元朝,定窑在政府管制下逐渐没落。由于窑火的熄灭,遗址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并不为世人所知。据此可知
A.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唐朝 |
B.古代定窑产品行销南北各地 |
C.瓷器生产受社会局势影响 |
D.宋代是中国制瓷业鼎盛时期 |
18.
宋代蔡襄说:“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司马光则直言:“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据此可知,宋代
A.商业的兴起瓦解了传统的伦理 |
B.经济发展冲击了旧的婚俗观念 |
C.财富成为宋代择偶的首选条件 |
D.政府对商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
19.
宋代商税和田税截然分离,出现了完整意义上的商税制度。地方政府定期公布商税则例及其变动情况。各地州、县、墟镇广置税务机构。这反映了宋代
A.商人缴纳税收有所减轻 |
B.商品经济空前发展 |
C.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 |
D.近代商税制度确立 |
20.
金银窖藏是古代中国地主、官僚、商人保藏财产的重要办法。明代福建海商在菲律宾等地经商所积的白银,即多窖藏于地。近年来闽南各地曾屡次发现当年窖藏的西班牙银币。该材料最能反映
A.当时民间的中外贸易仍然存在 |
B.古代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
C.金银窖藏无益于商品经济发展 |
D.西班牙银币在世界范围流转 |
21.
《唐代涉商诗研究》指出,唐诗中出现的各种集市名称有:水市、山市、村市、草市、早市、晚市、夜市、鱼市、酒市、药市、蚕市、花市、灯市、槐市、鬼市等。这表明唐代
A.政府对市场有严格管理 |
B.专业化的市场已经出现 |
C.商业活动时空限制取消 |
D.大量诗人身兼商人身份 |
22.
生活于嘉靖至万历年间的苏州名士王世贞和安徽文士詹景风曾一起议论苏州文士和徽商密切交往的情况。王世贞说:“新安贾人见苏州文人如蝇聚一膻。”詹景风说:“苏州文人见新安贾人亦如蝇聚一體。”这反映出明中后期
A.士商交往,相互影响 | B.文士清高,不同流速 |
C.商贾逐利,世风日下 | D.政治腐败,官商勾结 |
23.
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农民上街带着自己的农副产品,在桥头、茶馆店前现卖换钱,再买回所需物品回乡,甚至还通融用实物顶钱买回所需物品……有的街道仅一根扁担的宽度,有的宽至三米;有的一河一街,有的一河二街,有的两河交织呈十字街,有的东南西北还有小市;以开设的商铺计,有的仅数十家,有的数百家、近千家。这表明当时的江南市镇
A.形态不一,功能不同 |
B.因地制宜,自然生成 |
C.名不副实,多为草市 |
D.统一规划,特色鲜明 |
24.
宋代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瓦子”,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据宋《燕翼诒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宋代“瓦子”生意兴隆的政策性因素是
A.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
B.市民阶层的扩大 |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
D.城市经济的发展 |
25.
汉代“楚越之地……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而后世“(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什。这表明
A.南北经济差异逐步扩大 |
B.随着人口南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
C.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文化重心南移 |
D.自然条件决定经济发展水平 |
26.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材料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是
A.由北向南迁徙 |
B.迁徒涉及阶层广和规模大 |
C.加速南方开发 |
D.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 |
27.
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对运载杂货而非运送珍奇的船只,征税标准于原额之外再减二分。康熙六十一年下诏礼部“朕闻暹罗国米甚丰足,价亦甚贱,若于福建、广东和宁波三处各运米十万石,来此贸易,于地方有益,前来不必收税”,乾隆八年这措施成为常例。这说明清代
A.“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名存实亡 |
B.对外贸易注重充实国内民生需求 |
C.注重推动中外民间贸易的发展 |
D.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