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达标测试: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4430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4/24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第三节《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目录:
◎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失调
◎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和束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你的理解为该目录加入另外两条内容并说明理由。
2.
   20世纪30年代,我国学界发生了一场经济发展模式之争。这场争论深刻地影响了当时政府的政策选择,也对当今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历史借鉴。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现代化应采取什么方式呢?……我以为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早已过去,本世纪各国的资本主义都是“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所谓节制的资本主义,即一切经济事业受政府的节制或限制,甚或由政府自办,这与亚当·斯密之自由放任政策完全相反。中国今日之现代化宜急起直追,努力进行,决非私人资本所能办到。何况民穷财尽,私人资本寥寥无几呢?……我们若采个人主义的方式,我们必收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之一切恶果,我们又何苦重走别人已经走错过的道路呢?……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换句话说,即是统制经济。

——张素民《中国现代化之前提与方式》《申报月刊》民国二十二年七月

材料二我国今日……财富之增加,非实行个人主义,殆无由达其目的也。……获得Gain(利益)为人类本性,现代化之障碍,既已除去,人民必乐于经营企业;获利愈多,则人民皆自动的投资,不患资本之无着。如果实行……统制经济,则人民之获利之希望小,甚而竟致灭绝,则资本之本源,更形缺少,所谓新生产方法新企业等,皆将成为泡影,国人将永远陷于穷困而莫能自拔矣。或曰:在欧美各国因生产过剩而生恐慌,中国私人资本主义发达后,货物将缺乏市场,奈何!……生产发达后,购买力提高,以我国人口之众,地域之大,岂尚不能容纳各种货物乎?

——唐庆增《中国生产之现代化应采个人主义》《申报月刊》民国二十二年七月

材料三四联总处(即中国、中央、交通、农民四银行联合办事总处的简称)核办贴放业务的重点是工矿业贷款。……以大后方工矿生产能力而论,如以1938年总生产指数为100,1943年已增至375%……民营企业……大多设备简陋、资本薄弱……有人估计,1944年国统区工厂倒闭率是82%,或被官僚资本鲸吞。

——杨菁《四联总处与战时金融》《中华民国史新论》

材料四在政府里任职的许多官吏,他们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只有依赖政府,靠政府直接经营的工业矿业以及其他的企业。……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他们把持了中国的矿业,对于私有企业(大多是民国初年所创办的私有企业)蚕食鲸吞,或则被其窒息而死。……现在想起应该有个公开忏悔。

——胡适《从到奴役之路说起》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张、唐两位学者主张的不同之处,并根据材料概括他们各自主张的理由。结合史实简析这场争论兴起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三、四,概述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在工矿业方面实施的经济措施及其效果。
(3)综合上述材料,从市场和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角度,指出这场经济发展模式之争的实质。概括这场争论及其影响对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2.单选题(共11题)

3.
严中平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指出,国民党统治区的3758家工厂中,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有3168家是1938~1942年创办的。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湖南、陕西。材料表明
A.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B.中部和西部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
C.抗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
D.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布局的调整
4.
李鸿章写给郭嵩焘的信中提到“是年冬底赴京,叩谒梓宫,谒晤恭邸,极陈铁路利益,请先试造清江(在今湖北省内)至京,以便南北转输。邸意亦为然,谓无人敢主持。复请其乘间为两宫言之,渠谓两宫亦不能定此大计”。这一历史现象极可能发生在
A.19世纪60年代初
B.19世纪70年代末
C.1885年
D.1901年
5.
张之洞说:“现在洋商已准在内地设厂制造土货,无从禁阻,愈开愈多,华商更难觅生计,即使日后续开,已显著落后。莫若议与洋商合办,既免占我全利,并可学其工艺,此亦补救漏卮之一法。”材料表明张之洞
A.主张中外合作办厂以图求富自强
B.认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不合时宜
C.希望通过民间办厂以解决人民生计
D.投身工业,积极倡导“实业救国”
6.
1912—1919年期间和1927—1937年期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两个阶段,相同的原因是
A.国家统一的实现
B.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C.政府政策鼓励支持
D.国内和平时期的到来
7.
国民政府1948年8月发行金圆券,发行额以20亿元为上限,按1元折合300万元的比率收兑法币;11月修正发行办法,金圆券贬值五分之四,并取消限额,到1949年5月发行总额达60万亿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银行以人民币1元兑换金圆券10万元的比价,将其收回作废。这场货币发行的变局直接反映出
A.当时国民政府经济濒临崩溃
B.法币的出现是货币问题的根源
C.人民币稳定了工商业市场
D.金圆券承担了货币转型的过渡任务
8.
鸦片战争以后,由通商口岸发展壮大的城市,呈现出快速繁荣的景象。但这些繁荣的城市不仅没有承担起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责任,相反“它们是外国商品进入中国的大门,也是中国财富外流的老鼠洞”。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A.中国城市职能发展不完善
B.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增加城市负担
C.中国沦为西方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
D.欧美列强控制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命脉
9.
1898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制定奖励章程,凡发明军用船械者颁特赏,专利50年;发明日用新器者,给工部郎中实职,专利30年;仿造西器之制法未传入中土(内陆)者,给工部主事职,专利10年。据此推断,该章程
A. 完善了专利保护制度
B. 消除了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C. 顺应了实业救国的呼声
D. 反映了技术立国的趋向
10.
观察华商、日商纱厂资本分配及变化表(单位:国币万元)
年份
华商
日商
实数
比重
实数
比重
1921
9482.2
75.9
1967.1
15.2
1931
15251.8
56.7
10851.1
40.3
1936
17294.6
44.2
19615.1
50.1
 
造成华商、日商发展变化的因素有
①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措施
②一战结束后,外国资本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受到挤压
③日本加紧对华侵略,在华势力不断扩张
④华商发展缓慢,日商资本迅速增长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
D. ①②③④
11.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曾表示:“富疆之镱,全籍铁路交通,拯宜从速兴筑。”不久辞职,全力从事铁路建设,接受了“筹办全国铁路全权”的铁路督办职务。中华民国铁道协会成立时,又亲自担任会长。1918年秋,他在《实业计划》中,提出了修建10万英里铁路的计划。这说明
A.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孙中山是发展中国铁路事业的先行者
C.铁路是最普及、最受青睐的运输方式
D.近代中国开展铁路建设的重要性
12.
下面为李文冶引用清末1888年5个地区的实地调查,计算出的雇工经营与土地出租的收益比较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
地区
土地出租收益/雇工经营收益
江苏南部
1.34
浙江杭州
2.79
广东汕头
1.56
湖北广济
2.05
山东莱州
0.83
 
A.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C.农业经营的资本主义化加剧
D.南方的土地比北方更加市场化
13.
光绪年间,江南商埠繁盛,运河轮舶通航,农民在秋收完毕时“相率南下,麇集各埠,力食致饱,麦熟乃返,勤朴者归有余资”。这反映的实质是
A.交通方式的改变
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C.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D.中国社会产生崇洋风气

3.选择题(共1题)

14.— Mum, I've got the first prize in the photo competition.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1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