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黑龙江齐齐哈尔实验中学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442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6/1/7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16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不断扩大并日益频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根本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规模愈来愈大的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19世纪中叶,世界各个地区都已卷入资本主义的商品关系之中……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及它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垄断地位,意味着已经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在19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需的工业品。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深了。
材料四如下图。

世界贸易总额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叶“已经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犹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推其原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数倍。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臣拟选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1862年)

材料二:机器缫丝创于简村堡陈启沅,名曰“丝偈”,以其用机器也,又名“鬼偈”……丝比用手纺更细洁光滑……每间丝偈大者丝工六七百位,小者亦二三百位。每日每工得丝三四两不等。启于光绪壬申之岁(1872年)期年而获重利,三四年间,南海、顺德两邑相继起者多至数十家。……计每丝偈以五百位为率,每年发出女工银约二万六七千元,远近胥蒙其利。

——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册

材料三:1913—1922年,中国进出口面粉值变化表(单位:海关两)
年份
出口
进口
出超(+)入超(-)
1913年
3384088
11094775
-7710687
1918年
10080756
947420
+9133336
1922年
663290
18059756
-17396466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谈谈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面临着什么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其企业性质。这些企业的创办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怎样的发展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

2.单选题(共19题)

3.
严中平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指出,国民党统治区的3758家工厂中,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有3168家是1938~1942年创办的。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湖南、陕西。材料表明
A.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B.中部和西部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
C.抗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
D.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布局的调整
4.
有学者认为,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到了辉煌的极致。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这却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这说明此时中国
A.经济总量与劳动生产率在增长B.经济总量在世界处于落后地位
C.经济增长以传统的方式来实现D.经济类型和总量实现新的突破
5.
《吕氏春秋·召类》中写道:“吾恃为鞔(指鞋)以食三世矣,今徙之,是宋国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这里的“吾”的身份是()
A.官营手工业者B.民营手工业者
C.家庭手工业者D.雇佣手工业者
6.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在下列出土文物中,可以推断中国丝织技术出现的最早时间的文物是(   )
A.记载祭祀蚕神内容的甲骨B.新石器时代遗存中的绢片和丝带
C.出土的商代遗物中的玉蚕D.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褝衣
7.
下列是古代某收藏家收藏的三件典型藏品,这位收藏家可能生活的时代最早是在(   )
 
A.魏晋B.隋唐C.宋代D.清代
8.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青铜器风格虽迥异于中原,但其工艺可媲美于中原青铜器最鼎盛的( )
A.夏商时期B.商周时期C.周秦时期D.秦汉时期
9.
“布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布”的主要材料是
A.丝
B.毛
C.棉
D.麻
10.
下列古代出现的商业现象,按照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②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③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④大量商业市镇兴起
A.②③①④
B.①②③④
C.①④③②
D.③①②④
11.
晋商曾自豪的说:“凡有麻雀能飞到的地方,都有山西商人”这一商人群体活跃于
A.春秋战国
B.秦汉
C.隋唐
D.明清
12.
宋代吴处厚曾说:“蜀有痎市,而间日一集,如疟疾之一发,则其俗有以冷热发歇为市喻。”这段话反映的是(   )
A.宋代蜀地疟疾流行
B.宋代的集市贸易十分繁荣
C.“市坊”制度已经被彻底打破
D.宋朝经济没能均衡发展
13.
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表明北宋时期
A.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14.
宋代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A. 财产平均分配
B. 禁止土地买卖
C. 实行土地国有化
D. 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
15.
“瓦特蒸汽机出现以后,工厂不必建在水流湍急的地方”。这说明瓦特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
A.劳动力问题
B.动力问题
C.资金问题
D.市场问题
16.
迪亚士曾说:“(海上探险)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一个重要目的是
A.掠夺黄金
B.掠夺原料
C.开辟海外市场
D.传播天主教
17.
下图反映了西欧某国的早期殖民扩张,该国是(   )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荷兰
D.英国
18.
1882年,德国的人口调查中,还没有电力工业工人一栏,可是1895年,电力工业工人就有25000人,到1906-1907年,则达107000人。这主要说明()
A.德国人口调查渐趋细化和准确
B.德国就业率不断提高
C.电力工业是德国日益重要的新兴产业
D.世界各国进入了“电气时代”
19.
工厂制和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近代生产组织形式的重大变革,这两大生产组织形式都
A.推动了跨国贸易和资本输出
B.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C.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D.杜绝单个资本家生产的无计划性
20.
史载:“佛山针行向称大宗,佣工仰食以千万计。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矣。”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自然经济的彻底解体
C.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D.国人崇洋媚外的思想
21.
“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  )
A.电报电信业B.水运业C.航空业D.铁路运输业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