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5题)
1.
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分别是哪个古代文明的建筑?二者的建筑风格有什么关系?
(2)图一和图三的建筑风格有什么共同点?造成此共同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综上回答,你对文明的发展有了哪些认识?

(1)图一、图二分别是哪个古代文明的建筑?二者的建筑风格有什么关系?
(2)图一和图三的建筑风格有什么共同点?造成此共同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综上回答,你对文明的发展有了哪些认识?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如图所示

(1)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分析日本大化改新的特点?大化改新对日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三中法兰克王国的土地改革在改革前后有着怎样的变化?这次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两次改革反映了怎样的共同时代潮流?
材料一
| 中国隋唐 | 大化改新后的日本 |
政治 | 中央:三省六部制地方:国、郡里 |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
经济 | 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 | 均田制、租庸调制 |
材料二

材料三 如图所示

(1)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分析日本大化改新的特点?大化改新对日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三中法兰克王国的土地改革在改革前后有着怎样的变化?这次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两次改革反映了怎样的共同时代潮流?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欧9—13世纪是西欧封建庄园兴盛时期,到11世纪中叶以后新城市及时涌现,大的集市数香槟集市(从西欧、北欧和东方运来的货物都在法国香槟伯爵领地六座城市交易,成为全欧性的产业中心)。一些城市商人势力显赫,操纵市政,成为城市贵族。教会虽然在文化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但教会并不能完全扼杀人们的思想和对现世生活的渴望。
材料二 在人口和贸易量方面,中世纪西欧的城市同中国、印度或中东的城市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由于拥有日益增长的自治权和政治力量,它们显得十分独特。恰恰因为它们在从头开始,且处于政治上分裂的欧洲而不是坚如磐石的帝国的框架中,所以市民们从开头就表现出自信和独立,这种自信和独立是欧亚大陆其他任何地方所没有的。
材料三 12世纪,以教会学校为基础的早期大学逐渐形成。这些大学是具有合法身份的自治团体,这是它们与众不同的特征。此外,它们不像教会那样只有一个文科,另外还有教会法规、民事法律、医学和神学系。在一些中心城市例如博洛尼亚、巴黎治和牛津出现了第一批大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11世纪中叶城市兴起以后,欧洲社会随之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对封建庄园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指出,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与中国、印度或中东的城市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欧洲大学教育的特点?谈谈你对中世纪西欧城市发展和大学兴起之间关系。
材料 西欧9—13世纪是西欧封建庄园兴盛时期,到11世纪中叶以后新城市及时涌现,大的集市数香槟集市(从西欧、北欧和东方运来的货物都在法国香槟伯爵领地六座城市交易,成为全欧性的产业中心)。一些城市商人势力显赫,操纵市政,成为城市贵族。教会虽然在文化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但教会并不能完全扼杀人们的思想和对现世生活的渴望。
材料二 在人口和贸易量方面,中世纪西欧的城市同中国、印度或中东的城市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由于拥有日益增长的自治权和政治力量,它们显得十分独特。恰恰因为它们在从头开始,且处于政治上分裂的欧洲而不是坚如磐石的帝国的框架中,所以市民们从开头就表现出自信和独立,这种自信和独立是欧亚大陆其他任何地方所没有的。
材料三 12世纪,以教会学校为基础的早期大学逐渐形成。这些大学是具有合法身份的自治团体,这是它们与众不同的特征。此外,它们不像教会那样只有一个文科,另外还有教会法规、民事法律、医学和神学系。在一些中心城市例如博洛尼亚、巴黎治和牛津出现了第一批大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11世纪中叶城市兴起以后,欧洲社会随之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对封建庄园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指出,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与中国、印度或中东的城市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欧洲大学教育的特点?谈谈你对中世纪西欧城市发展和大学兴起之间关系。
4.
请依据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反映内容之间的联系)


图1哥伦布 图2“三角贸易”


图1哥伦布 图2“三角贸易”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家知道,文艺复兴挣脱了神的统治,确立了人的尊严。但是那时的教会势力仍很强大,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号的。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也就是“借古喻今”的意思。
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
材料三:归结到根本点,应该说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以往一直受到严重压抑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借古喻今”的含义文艺复兴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
(2)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这(文艺复兴)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的?
(3)材料三中“个人主义的伦理观”指的是什么思潮?根据材料三概括解决“个人主义的合法性问题”有何重要意义?
材料一:大家知道,文艺复兴挣脱了神的统治,确立了人的尊严。但是那时的教会势力仍很强大,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号的。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也就是“借古喻今”的意思。
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
材料三:归结到根本点,应该说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以往一直受到严重压抑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借古喻今”的含义文艺复兴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
(2)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这(文艺复兴)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的?
(3)材料三中“个人主义的伦理观”指的是什么思潮?根据材料三概括解决“个人主义的合法性问题”有何重要意义?
2.选择题- (共23题)
6.
“在这以前,对罗马艺术说来,实际上是来自希腊化东方的输入品。征服者军队将一车车塑像、浮雕和大理石柱作为部分战利品,从希腊和小亚细亚运回意大利。这些东西成了富有的包税人和银行家们的财产,并被用来装潢他们的豪华大厦。随着这种要求的日益强烈,数以千计的复制品被造出来了。”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罗马的建筑艺术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 |
B.罗马的扩张客观上促进了文明的融合发展 |
C.罗马文化是古代希腊文化的复制品 |
D.西方文化自古希腊至古罗马一脉相承 |
7.
某《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吠舍骂了要罚款150到200帕那,首陀罗骂了,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这一规定说明了( )
A.职业世袭不改变 | B.宗教生活界限分明 |
C.宗教权利不平等 | D.法律地位不平等 |
10.
它位于非洲东北部:在埃菲尔铁塔建起之前,它有一座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它曾经国力强盛,成为地跨亚洲、非洲的军事帝国……“它”指的是( )
A.古埃及 | B.古希腊 | C.罗马帝国 | D.阿拉伯帝国 |
13.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人的许可,就把不属于他的奴隶头上的奴隶标记剃掉,理发师的手就要被砍掉。此规定反映的是()
A.古巴比伦特别保护奴隶的头发 | B.古巴比伦不允许理发师为奴隶理发 |
C.古巴比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 D.古巴比伦奴隶有理发的自由 |
14.
阿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过重大贡献。下列史实中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
B.火药和火药武器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
C.改造印度人创制的从0到9十个数字计算法并传入欧洲 |
D.佛教产生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
18.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根据以下信息判断它是( )
①它被元朝时形成的回族所信仰②它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了促进作用③它的经典是《古兰经》
①它被元朝时形成的回族所信仰②它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了促进作用③它的经典是《古兰经》
A.佛教 | B.道教 | C.基督教 | D.伊斯兰教 |
20.
下表是某地区人口变化的基本情况(大约数字),这样的人口变化应该发生在
时间 | 白人 | 黑人+混血 | 居住民 |
1490年 | 0 | 0 | 50000000 |
1570年 | 138000 | 共260000 | 9700000 |
1650年 | 725000 | 815000+644000 | 9105000 |
1825年 | 43490000 | 4188888+6252000 | 8211300 |
A.美洲 |
B.非洲 |
C.欧洲 |
D.大洋洲 |
21.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官吏“把自己居留殖民地看作是他们一生中永远不会再有的幸福时代,如果在这些年代里不置些财产,就会成为笑柄”。你认为这句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拉丁美洲的物产丰富 |
B.当地财富被严重抢劫 |
C.殖民者拥有殖民地感到非常幸福 |
D.殖民者的野蛮和贪婪 |
24.
四字短语彰显中国文化特色。下列各项中均能体现西方人文精神的一组四字短语是
A.与世无争 麻木不仁 神权至上 及时行乐 |
B.压抑人性 以人为本 言论自由 自私自利 |
C.禁欲苦行 人人平等 知行合一 和谐共生 |
D.随心所欲 无拘无束 张扬个性 思想开放 |
25.
“哥伦布前后进行了四次前往美洲的航行,但都没有找到黄金、珠宝,或者香料、丝绸。结果令资助他的西班牙国王深感失望。”对此理解最为正确的是()
A.当时的美洲没有黄金、珠宝 |
B.哥伦布历经千辛万苦才航行到美洲 |
C.哥伦布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 |
D.掠夺财富是哥伦布航行的直接驱动力 |
26.
14—17世纪,世界历史发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下列事件为新时代的到来创造条件的是
①文艺复兴运动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③新航路的开辟④法国大革命
①文艺复兴运动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③新航路的开辟④法国大革命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
28.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国家战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京津冀山水相依、地缘相亲,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但该地区产业布局分散,公共资源落差大,政府行政管理的体制、机制协同度不够高,一体化程度相对较低,制约了区域发展。为此,国家提出了加强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以适应新时代集群发展的要求。
材料二: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应该做到“有同有别”、“有舍有得”、“由易到难”。所谓“有同有别”是指在区域通盘规划下,明确京津冀三地目标和侧重点。所谓“有舍有得”,是指在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利益减损,做好眼前的“舍”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得”。所谓“由易到难”是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三地协调,可以先易后难。把最容易调整协同的内容作为突破口,由携手到协助再协同,有条不紊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各项问题的解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5道)
选择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