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四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427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6/26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代机器生产和工业品大量输入的冲击下,江南农村部分传统手工业逐渐陷入困境,相关的市镇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或被迫转型。……进入20世纪前期,亦即清末至20年代,随着近代工商业进一步向内地扩散,江南市镇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形态变革进一步展开,部分市镇开始由传统乡村经济中心向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

——摘编自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材料二 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了几十万过去。因为当时开始办的产业都是“三来一补”,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吸引了大批内地农村人口。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政策先行优势削弱的情况下,深圳把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柱。2015年5月深圳前海自贸区成立以来,借助深圳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优势与经验,大胆改革创新,已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6年6月,自贸区累计注册企业超10万家,注册资本金达4.9万亿元。

——摘编自《深圳前海自贸区创新探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时期相比,近代江南市镇有何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深圳迅速崛起的因素,指出深圳对我国改革开放所起到的作用。
2.
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英国是原发型工业化国家,中国则是后发型工业化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政府已颁布《专利法》,保护技术发明创新。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通过《航海条例》,鼓励扩展海外贸易和市场。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资产阶级在殖民地大肆掠夺:有人统计,1757~1857年间,英国仅从印度就攫取了价值10亿英镑的财富不仅如此,随着对外贸易的繁荣和圈地运动带来大批的雇佣劳动力,英国的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起来。有资料记载,当时的手工工场造一根针就要分成十八道工序,每个工人完成其中的一道工序,这样分工协作,一个工人每天能生产4800枚针工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劳动工具专门化,这就为发明和使用机器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发端于洋务运动。比之于西欧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进行的产业革命,中国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冲击,为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引进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也创置了一些有益于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设施,但因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宗旨,不论是官府出资兴办的军事工业还是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用工业,都难以挣脱君主专制传统的羁绊。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成英国率先进行产业革命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部历史著作的目录
第一篇  前工业社会
第一章 西方的兴起
一 明代中国
二 穆斯林世界
三 两个特例:日本和俄国
四“欧洲的奇迹”
第二章 哈布斯堡家族争霸(1519-1659)
一 角逐的目标与纪年
二 实力与弱点
三 国际较量
四 战争、金钱和民族国家
第三章 金融•地理•战争(1660-1815)
一 金融革命
二 地缘政治
三 赢得战争(1660-1763)
四 赢得战争(1763-1815)
第二篇工业时代
第四章 工业化与力量对比(1815-1885)
一 欧洲之外
二 英国充当霸主
三“中等强国”
四 克里米亚战争和俄国的衰落
五 内战与美国
六 德国的统一
七 结论
第五章“中等强国”的危机(1885-1918)
一 世界均势的变动
二 大国的地位(1885-1914)
三 联盟与战争趋势(1890-1914)
四 总体战(1914-1918)
第六章 两极世界的来临(1919-1942)
一 战后国际秩序
二 战争策源地
三 法国与英国
四 幕后超级大国
五 无法避免的危机(1931-1942)
第三篇  当代和未来
第七章 两极世界的稳定与变革(1943-1980)
一“超级力量的正确使用”
二 新的战略态势
三 冷战与第三世界
四 两极世界的解体
五 变化中的经济格局(1950-1980)
第八章 面对21世纪
一 历史回顾与思考
二 平衡发展的中国
三 进退维谷的日本
四 得失并存的西欧
五 矛盾重重的苏联
六 相对衰落的美国
 
——据(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革与军事冲突》(1988年)
书评是介绍并评论书籍的文章。请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自拟标题,为该书写一篇简短的书评。(要求:可以是对全书作总体式评述,也可以针对某个角度进行点评。史论结合、分析合理、逻辑清晰。)

3.单选题(共21题)

4.
如表是近代中国民用工矿企业的家数和资本额(1912-1918)统计表,当时民营工矿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家数
资本额
实数
指数(1912=100)
实数(千元)
指数(1912=100)
1912
85
100.0
10382
100.0
1913
79
92.9
13587
130.9
1914
102
120.0
14868
113.2
1915
114
134.1
19615
188.9
1916
86
121.3
13907
134.0
1917
105
123.6
26270
253.0
1918
132
155.2
41746
431.0
 
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C.国民政府发展经济的措施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5.
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A.铁器牛耕
B.铁农具
C.曲辕犁
D.筒车
6.
如图为考古发现的元代印刷的商品包装纸“裹贴”实物,上面的文字是“□□□家打造南无佛金诸般金箔”“见(现)住杭州泰和楼大街南”“坐西面东开铺”“□□××”“不误主顾使用”。这一考古实物反映出。
A.商业经营注重宣传效应
B.佛教思想出现兴盛局面
C.活字印刷技术已经成熟
D.商品生产已有名牌意识
7.
有学者依据汉代文献和秦汉简牍,统计出商品有300多种,归纳为24个行业,其中有不少是小农需要购进的商品,如牲畜类、陶器类、药物类、调料类等等。材料反映小农经挤的发展
A.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B.推动庄园经济的出现
C.导致铁制农具的使用
D.得益于重农抑商政策
8.
《周礼考工记》记载:“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剂);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金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乾之齐;金锡半谓之鉴、遂之齐”。该史料说明了
A.西周青铜器制造水平高超
B.西周冶炼和淬火工艺发展
C.青铜器按照礼制要求制作
D.周代的青铜器大多为礼器
9.
下图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10.
1755年,西方殖民者驾船闯入宁波、定海和天津。1757年,清政府宣布撤销宁波、泉州、松江之海关贸易,“洋船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而东南亚商船则不受影响,中国的海船亦不受地点限制。这说明当时
A.清政府重视国家安全
B.西方列强加紧对华侵略
C.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D.中国加强与东南亚联系
11.
明朝官员唐枢在《御倭杂著》中提出:“华夷同体,有无相通,实理势之所必然。中国与夷,各擅土产,故贸易难绝,利之所在,人必趋之。”唐枢旨在
A.提倡中外通商政策
B.批判唯利是图观念
C.倡导华夷平等理念
D.强调中外物产差异
12.
《金瓶梅》中孟玉楼的丈夫开染坊,染坊中“见一日常招有二三十染工的吃饭,都是这位娘子主张整理”。据此可知,当时
A.已经出现雇佣关系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生产方式发生质变
13.
1566年后,明穆宗、明神宗及其辅政大臣都主张实行比较灵活的政策,先后开放海禁。有学者认为由于海禁的开放,刺激了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与繁荣,所谓“倭患”也就烟消云散了。这表明
A.明王朝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B.明朝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C.海禁是倭寇猖獗的原因之一
D.倭患解除促使海禁政策瓦解
14.
元代王祯《农书》记载:“冶铸者为排以吹炭,令激水以鼓之也……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该记载反映了
A.铁制农具的出现
B.水利工程的兴修
C.灌溉工具的改进
D.冶炼技术的发展
15.
威尼斯曾是欧洲最富裕和最有活力的城市,但到了16世纪中后期,英国和北尼德兰(荷兰)等地却成了欧洲最有活力的地方。这一变化
A.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
B.推动了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
C.加快了西欧社会的分化转型
D.反映了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16.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于意大利,但新航路开辟后,“财富流向西葡”“英国成为海盗”“意大利被晾在一边”。其中“意大利被晾在一边”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性商业危机
B.意大利经济衰退
C.世界性商业革命
D.意大利金融危机
17.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1625年,运回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A.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C.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
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18.
据统计,民国以前平均每家工厂的创投资本是1159元,而在民固初期仅为516元,资本规模缩小一倍。这一现象折射出
A.民族企业缺乏集团意识
B.民族企业经营环境改善
C.节制资本理念得到贯物
D.实业投资热情有所降温
19.
“他们是中国的第一流政治家,知道中国所处的局势是数千年的变局,而反图以积极的方法应付之。他们的大政方针分两层:以外交治标,以自强治本。”材料里的“他们”指的是
A.地主阶级抵抗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20.
1912~1919年的八年里,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有600多家,新增资本大约13000万元,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其最主要原因是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推动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21.
如表为1873~1947年中国进口货物结构变动表(单位:%)
年份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1873
8.8
91.9
1903
15.0
85.0
1920
28.5
71.5
1947
52.8
47.2
 
由此可见,近代中国
A.产业结构协调合理
B.已经实现了工业化
C.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
D.居民消费水平下降
22.
票证是鲜活的历史。如图能反映出当时中国
A.社会上崇尚勤俭节约
B.食品结构合理调整
C.生活必需品供给充分
D.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23.
到2013年底,我国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例已经超过60%,税收超过50%,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的比重达到62%,解决了80%的城乡就业人口和90%的新增就业人口。这说明我国
A.社会主义经济本质发生改变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
C.市场经济发展推进国企改革
D.民间资本占据经济主导地位
24.
2017年,“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被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国青年评选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出现说明我国
A.改变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B.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有限
C.背离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D.科技创新提升经济发展影响力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