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卷: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展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14227

试卷类型:专题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6/26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二 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渐推进。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

——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

2.单选题(共7题)

2.
公元1399年“靖难”成功后,朱棣遣郑和下西洋,“以重利诱诸番”朝贡,造成“四夷宾服”气象;令解缙、姚广孝等修《永乐大典》,示以偃武修文姿态。明成祖此举旨在
A.营造繁荣昌盛的盛世景象
B.消弭自己带来的政治影响
C.显示自身非凡的文治武功
D.发挥文化价值的治国目的
3.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这说明明朝
A.海外贸易一度发达
B.积极参与世界市场贸易
C.始终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D.民间贸易地位远超朝贡贸易
4.
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
A.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B.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
C.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D.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
5.
明中叶以后,出现了官员“觉得心里不耐烦做此道路”便辞官经商,读书人“为士不振”便“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图几分利息”的现象。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专制制度的松弛
B.社会风尚的变化
C.市民阶层的产生
D.理学思想的影响
6.
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反映了
A.官营手工业已经衰落
B.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
C.民营手工业开始发展
D.小农经济已经破产
7.
清政府长期实行“怀柔远人”政策。1764年,下令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出海商船,每船准带生丝以两千斤为限,准许外国商船每次可带出生丝一万斤,又严禁闽、皖、浙等省出产的茶叶从海路运销广州或海外。该政策
A.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商品化趋势
B.有利于外国商人垄断中外贸易
C.导致中国农产品失去国外市场
D.使中国对外经济联系日益萎缩
8.
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法律条文
出处
“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
汉简《二年律令·告律》
“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唐律疏议·斗讼律》
“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大明律》
“亲属相为容隐”
《大清律例·刑律·诉讼》
 
A.儒家伦理的法律化
B.法律与公德的融合
C.血缘亲情逐渐强化
D.等级秩序日趋固化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